《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提出的“十条纲领”:具体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的经验修正
《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在第二章末尾提出了十条具有过渡性质的革命措施。本文深入解读这些纲领(如累进税、废除继承权、生产资料国有化),并探讨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经验所作的对“国家机器”的重大修正,理解无产阶级夺取政治统治权的道路,并欢迎您通过 8values 政治测试来探索自己的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于 1848 年 2 月共同撰写的纲领性文件,它被公认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文献之一。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强调 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共产党宣言》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 阶级斗争 是迄今为止所有历史的驱动力,也为无产阶级(the proletariat)提供了实现自身解放和建立新社会的具体行动纲领。共产党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 (Abolition of private property)。这里的目标是废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bourgeois private property),而非个人劳动所得的财产。
无产阶级夺取政治统治权:过渡期的“专制措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 第一步 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 统治阶级 ,夺取政治统治(political supremacy)。通过赢得 民主的胜利 (win the Battle of democracy),无产阶级将利用其政治统治,一步步地(by degree)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无产阶级统治阶级会将所有生产工具(instruments of production)集中在国家手中,即集中在 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手中,并尽可能快速地增加全部生产力。
当然,在开始阶段,这不能不通过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采取 专制的干涉 (despotic inroads)来实现。这些措施在经济上可能显得不足和站不住脚,但它们在运动过程中会超越自身,不可避免地对旧的社会秩序进行彻底革命。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具体“十条纲领”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末尾提出了在最先进的国家可以普遍适用的一系列措施。然而,正如《共产党宣言》本身所指出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以下是《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 十条纲领:
- 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Abolition of property in land and application of all rents of land to public purposes)。
- 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 (A heavy progressive or graduated income tax)。
- 废除一切继承权 (Abolition of all right of inheritance)。
- 没收一切流亡者和叛乱者的财产 (Confiscation of the property of all emigrants and rebels)。
- 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中 (Centralisation of credit in the hands of the State, by means of a national bank with State capital and an exclusive monopoly)。
- 把全部运输和交通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 (Centralisation of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 in the hands of the State)。
- 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按照共同的计划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Extension of factories and instruments of production owned by the State; the bringing into cultivation of wastelan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il generally in accordance with a common plan)。这一条旨在实现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和集中管理。
-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Equal liability of all to labour),并在农业方面建立 产业军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armies)。
-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差别逐步消灭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wit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gradual abolit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 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Free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同时取消儿童在工厂中的劳动。把教育和工业生产结合起来。
这些纲领体现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旨在打破旧的阶级和财产关系,并以集体、有计划的方式组织社会生产的初期设想。
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的经验与“国家机器”的修正
《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经历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检验,其中最重要的是 1871 年的 巴黎公社。公社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的尝试,虽然只持续了两个月。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产党宣言》视为一份 历史文件 (historical document),因此没有对其原始文本进行改动。然而,在 1872 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他们明确指出,由于 25 年来现代工业的巨大发展、工人阶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从巴黎公社获得的实践经验,这份纲领在某些细节上已经过时(antiquated)了。
其中,公社的经验 特别证明了一点 :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ready-made state machinery),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公社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可以利用既有的国家机器来过渡到社会主义。然而,巴黎公社的实践揭示了 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或摧毁(break)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并建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新政权。
马克思将公社描述为一场 “反对国家本身的革命” (a revolution against the state),即社会重新吸收国家权力,作为社会自身的 活的生力军 (society as its own living forces)。公社的本质是一个 工人阶级的政府 ,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
因此,对“十条纲领”的实际运用,需要根据新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巴黎公社提供的经验教训,对 国家权力 的性质及其掌握方式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这次修正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理论的重要发展。
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超越时空的理论光芒
尽管《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是一份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文献,但其所阐述的 一般原理 (general principles)至今仍是正确的。它提出的 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即社会历史由阶级斗争推动,以及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取代的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global financial crisis)爆发后,《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Das Kapital)的销量均出现飙升,这表明许多西方民众对资本主义(capitalism)弊端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种现象从侧面印证了《共产党宣言》对分析 资本主义缺陷 和人类发展道路仍具有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 “联合体” (association),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all)。这一富有远见的愿景,至今仍启发着寻求社会公正和个人解放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断修正理论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自我批判和自我革新 精神。这种精神也提醒我们,理解任何政治意识形态都不能脱离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实践。
如果您对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分类感兴趣,我们建议您使用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8 values 测试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各种政治立场(可参考8values 所有结果意识形态),包括对《共产党宣言》中讨论的 平等、自由和集体主义 等核心价值的理解。更多内容可访问我们的官方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