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义(Fascism)| 8values 政治测试意识形态解读
探索 8values 政治倾向测试中的“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本文将深入剖析法西斯主义的起源、核心特征、经济模式、与纳粹主义的异同,以及其在历史与当代的演变与威胁。了解这一复杂的政治现象,有助于您更全面地理解政治光谱,并通过 8values 政治测试进行自我认知。
法西斯主义(Fascism)作为 20 世纪初欧洲一股强大的政治浪潮,至今仍对全球政治思潮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在 8values 政治测试的 52 种意识形态结果中,“法西斯主义”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它并非简单的“坏人”代名词,而是一套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政治哲学,其兴衰历史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深刻教训。本文将综合众多历史学者的观点与原始资料,为您全面解读法西斯主义的方方面面,助您在完成8values 政治光谱坐标分析后,对自身及其他政治倾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法西斯主义的词源与核心概念
“法西斯”(Fascism)一词源自拉丁语“fasces”,意为“束棒”或“权标”。古罗马时期,执政官出巡时,侍卫官肩扛的束棒中间插着一把利斧,这束棒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寓意着“团结一致、万众归一”与“暴力、权威”。这束棒曾是一种酷刑刑具,执政官可以以此判处罪犯死刑。墨索里尼在创建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时,选择“法西斯”作为其党派名称和标志,并沿袭了古罗马的习俗礼仪,如以黑衫为制服,以束棒图案为党徽,并以罗马式敬礼取代传统握手礼,旨在“恢复古罗马的光辉业绩”。
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在于它将 国家 或 民族 的地位置于个人之上,强调“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哲学认为,国家是绝对的,个别群体或个人在国家之外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过国家才能实现个人真正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因此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国家。它是一种“极权政治典范”,通过一个强大的领导者,即独裁者,和执政的法西斯党来完全动员社会,以建立民族团结、维护稳定有序的社会。
罗杰·格里芬(Roger Griffin)指出,法西斯主义的神话核心是民族危机预示着新秩序的诞生,即民族社会在得到净化和复兴后将凤凰涅槃。这种“重生”(palingenesis)的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定义性特征。它为那些追寻完美社会的政治行动辩护,并被视为一种“政治福音”,能够满足社会整体的心理需求。法西斯主义被归类为政治光谱上的“极右翼”反动势力,其特点是侵略性民族主义和反共、反自由的极权政治哲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背景与法西斯崛起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特别是意大利和德国,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交织的产物。欧洲大路上弥漫着没落感,人们对未来充满不安与恐惧。
战后意大利的“残缺胜利”与混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惨重。然而,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意大利作为战胜国却未获得太多好处,甚至在“三巨头”中没有话语权,被认为是“和会的失败者”。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战争不仅给意大利带来致命的创伤,更留下可见的溃疡。这使得意大利国内充满了一种“憋屈”和屈辱感。
经济上,战后意大利遭受巨大打击,货币里拉对黄金价值大幅下滑,通货恶性膨胀,政府公债与 GDP 比率极高,国家负债累累。社会因此变得混乱不堪,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1920 年,意大利爆发了超过 2000 起罢工事件,超过 230 万人参与,规模巨大。这些罢工甚至演变为武装威胁和占领工厂,被称为“红色两年”,背后有共产党在煽动和鼓吹,引发了对共产革命的恐惧。工商巨子和大地主对左派势力的崛起感到巨大威胁。
墨索里尼与法西斯党的上台
在这样的社会动荡中,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和他的法西斯党应运而生。墨索里尼被认为是“希特勒的老师”,启发了希特勒。他利用社会对混乱、罢工以及共产主义威胁的厌倦,以及中产阶级的沮丧情绪,提出了“行动胜过诺言”的主张。法西斯党最初由一群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退伍军人组成,他们感到被社会忽视和被政客背弃。
1921 年意大利国会选举,法西斯党在 535 席中获得了 105 席。然而,墨索里尼并不满意,他于 1922 年号召三万多名法西斯党群众“向罗马进军”,通过政变夺取政权。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Victor Emmanuel III)因害怕内战,最终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此后,法西斯党在国会中的席位迅速增加,并在 1929 年和 1934 年几乎完全控制了国会。值得注意的是,法西斯党上台时(1922 年)经济大恐慌尚未发生,这表明战后的混乱局面本身已为法西斯主义提供了可趁之机。
德国的类似处境
德国在战后也经历了类似的社会背景。因一战的失败、领土的丧失、巨额赔款和经济灾难,德国处于崩溃边缘,民族感到耻辱。魏玛共和的民主政治受到质疑,人民普遍对统治阶级的无能感到不满,并怀念往日帝国的荣光和威权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成功,也让德国的工商巨子和大地主对左派的崛起感到巨大威胁。这种社会情势滋生了挑衅性、侵略性和情绪化的民族主义“仇外精神”。
法西斯主义的鲜明特征:超越传统政治模式
法西斯主义没有章法,是“一幅由不同哲学和政治观念组成的拼贴画,一个由自相矛盾之物聚成的蜂箱”。但它在情感上牢牢固定于某些原型基础之上,具有以下一系列鲜明特征:
极端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至上原则
法西斯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极致民族主义(ultranationalism),它超越传统的民族主义,强调民族是一种超越个人、具有生命和天命的活生生有机体,能够茁壮成长、死亡或复兴再生。它提倡“有机”、“种族”或“整合”的国籍概念,强调对同质性文化、共享历史和民族归属感的认同。这种归属感被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大规模移民、寰宇主义(世界主义)和全球化等因素所破坏。
法西斯主义高颂“国家至上”,认为国家永远大于个人,个人价值只有在与国家利益相符时才被承认。为了国家的荣耀,侵略扩张也被认为是合理的。它主张恢复民族往日盛况,例如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就以“恢复古罗马光荣”为口号,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好战情绪”。
威权主义与领袖崇拜
法西斯主义彻底扬弃民主政治,代之以独裁与极权政体。它不相信通过定期协商的多数人统治,强调“人与生俱来的、富有成果的和有益的不平等”,并认为民主政治的喧闹、腐败、贪赃乱象令人不满。在法西斯主义看来,人民被构建为表达共同意志的实体,而领袖则假装是他们的翻译者。
领袖被神格化,位居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的至高点,是全民意志的代表及一切行动的总指挥。例如墨索里尼努力塑造自己“硬汉”的形象,强调他的刚毅和男子气概,其宠物是狮子,特意剃光头以凸显男子气概。教科书从小教育孩子崇拜墨索里尼,宣扬他为祖国和人民的福祉努力。这种领袖崇拜是法西斯主义维系统治的重要手段,伴随着英雄主义和死亡崇拜。
崇尚暴力与好战精神
法西斯主义崇尚暴力,认为“为行动而行动”。面对社会混乱和罢工,法西斯党会采取暴力手段镇压抗议者,强迫他们回去工作。暴力被视为“民族净化”的工具,战争被赋予神圣价值,是民族实现“复兴”的手段。法西斯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场永久的战争,和平主义是与敌人非法交易。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坚信“怯懦的民族不配生存,必须为巩固世界宰制地位而斗争”。
反自由主义与反共产主义
法西斯主义是反自由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保守主义的“极右翼”反动势力。
- 反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彻底否定 18 世纪以来的个人主义抽象概念、议会民主制、自由竞争经济和思想自由。它认为自由主义导致社会混乱、腐败和个人自私。墨索里尼认为民主是一套失败的制度,表达意见和结成政党的自由是虚伪的。
- 反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是死敌,互为极左和极右。它敌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以民族大团结取代阶级分化。法西斯党通过暴力镇压罢工和工人组织,以应对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在欧洲引起的恐慌。
- 反保守主义:法西斯主义虽然重视传统,但它拒绝恢复旧秩序的非自由主义保守政治,而是通过新秩序实现国家再生,这体现了其革命性和前瞻性。
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异同辨析与理解
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常被混为一谈,但两者在概念上并不完全相同。尽管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都主张沙文主义、极权主义、一党专政、领袖崇拜和对外侵略扩张。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核心差异:种族主义的程度与作用
纳粹主义(Nazism)的核心是极端的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尤其是雅利安人优越论和消灭犹太人的目的。希特勒认为世界历史是种族斗争史,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而犹太民族是“劣等”种族,应予消灭,并推行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政策(大屠杀)。纳粹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也直接与种族扩张和征服相关联,认为国家责任在于追求民族生存空间的扩张。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则有所保留,其种族主义虽然存在,但在墨索里尼执政早期并非核心思想,反犹政策更多是出于与希特勒结盟的策略考量,且程度不及纳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更强调国家的绝对至上,认为文化应为国家服务,国家不需为特定种族服务。墨索里尼甚至在很晚的时候才制定了一些反犹主义立法,且意大利的反犹程度并不比英美更高。
名称与“社会主义”的解读
“纳粹”是“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 Socialism)的简称,强调在民族内部实行社会主义,注重工人权利,反对犹太资本家,但后期被希特勒修正为法团主义,不再搞阶级斗争。它的“社会主义”是民族内部的,最终服务于民族/种族的强大,而非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法西斯”则直接源于拉丁文“束棒”,更强调国家权力和中央集权。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虽然也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口号,但实际上从未损害大资本家的利益,反而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被视为“高贵的谎言”。
军国主义与相关政体
日本军国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之一,但与德意法西斯有所区别。它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强调“大和民族”优越论,主张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其思想根源更多来自日本神话传说和武士道精神,而非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的制度相对而言更具前现代特征,例如保留天皇专制制度。日本的民族认同感主要来源于日本的神话传说,而非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其他被视为法西斯或准法西斯政权的例子包括西班牙的佛朗哥、葡萄牙的萨拉查政权,以及一些中南美洲的军事法西斯政权。它们通常共享威权统治、民族主义和反共等特征,但在具体表现和意识形态深度上存在差异。
相关阅读: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极权统治的两种面貌
法西斯经济:威权下的资本主义变体
法西斯主义的经济思想不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社团经济体制或组合国家(Corporate State)。
国家干预与阶级调和
法西斯主义反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它主张通过国家全面主导和干预经济,推行计划经济与工团组织,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全民均富的理想。墨索里尼政府设立公司部,将经济组织成 22 个部门公司,禁止工人罢工和资方停工,并制定《劳工宪章》调解劳资纠纷,以“劳资合作”取代阶级斗争。这种模式被称为“国家组合主义”,国家在不同行业工会之间扮演经济活动协调者的角色。
保护主义与自给自足
法西斯政府推动保护主义和干涉主义的经济政策,以实现内部经济自给自足(Autarky)。例如,意大利在 1930 年代后期颁布独占联盟、关税壁垒、货币限制和大规模经济监管措施。纳粹德国也推行以自给自足和重新武装为目标的经济议程,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种做法旨在避免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蔓延,切断国际金融联系,管制货币自由流通。
资本家的支持与实际利益
尽管法西斯主义口头上宣称反财团、反国际资本,但实际上它从未真正损害大资本家的既得利益和权势。相反,法西斯党之所以能快速夺取政权并巩固统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获得了工商巨子和大地主阶级的支持和资助。在法西斯体制下,国家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大幅降低失业率,并改善部分工作条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工人阶级的支持,尽管工资普遍较低。但最终,法西斯经济模式导致财富进一步集中到少数垄断企业手中,例如纳粹德国时期,少数公司控制了大部分股份公司的投资资本。墨索里尼曾自豪地宣称,意大利四分之三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掌握在国家手中。
宣传、控制与极权统治手段
法西斯政权通过严密的宣传和控制手段,实现了对社会的全方位极权统治。
意识形态工具与群众心理
法西斯主义将自身的意识形态打造为宰制社会各面向的唯一学说。它通过全面控制宣传工具(如书籍、报纸、广播、艺术作品)向人民灌输领袖的思想和意志。希特勒深谙群众心理,他强调宣传要通俗,针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众,内容空泛但情绪饱满,通过重复和夸大谎言来操纵民意,因为“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宣传往往利用人民的恐惧感、偏见心理和沮丧情绪,简化复杂问题,并将所有责难归咎于某种种族或敌对意识形态。
法西斯主义还通过精心编导的群众集会和政治仪式,制造集体兴奋和“群众催眠状态”。壮丽的场面、激昂的爱国歌曲和煽动性的讲词,能够超越理性束缚,激发群众的狂热,强化对领袖的效忠和报国热情。
镇压与社会工程
为维护统治,法西斯国家建立秘密警察(如德国的盖世太保)和武装力量(如墨索里尼的黑衫党、希特勒的冲锋队和党卫队),对异己进行打击和镇压,实施搜捕、暗杀甚至种族灭绝等恐怖政策。教育系统也成为法西斯国家的工具,通过固定课程和权威教师进行纪律训练和思想灌输。法西斯党掌握所有宣传和教育工具,将领袖的思想和意志转化为人民的思想与意志。
法西斯主义者致力于实现一个同质化、完美协调的民族共同体,因此会不遗余力地消除所有被认为是腐朽的、有害的元素。这必然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工程计划,并通过宣传、灌输以及对内外敌人的镇压和恐怖手段来制造共识。
永在的法西斯主义:历史回响与当代警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法西斯主义”的形式在全球各地“转世再生”。
翁贝托·埃科的“永在的法西斯主义”十四特征
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在 1995 年提出了“永在的法西斯主义”(Ur-Fascism)的十四个特征,它们并非系统性的理论,许多甚至相互冲突,但也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的专制或盲信,但只要出现其中一条,就足以让法西斯主义凝结其上。这些特征深刻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及其潜在威胁:
- 对传统的狂热崇拜:信仰人类在黎明时期受到启示,真理早已被阐明,只需不断解释。
- 拒绝现代主义:拒绝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和 1776 年(美国独立)的精神,将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视为现代堕落的开始。
- 为行动而行动:行动本身是美丽的,必须在思考之前实施,甚至无需思考;思维被视为阉割人类的方式。
- 异议即叛国:融合主义的信念无法承受分析批评,批判精神被视为现代主义的标志;对原始法西斯主义而言,有分歧就是叛国。
- 对差异的恐惧:通过利用和加剧对差异的自然恐惧来培养共识,其概念上就是种族主义的。
- 个体的或社会性的挫败感:源于经济危机、政治屈辱和下层社会压力的中产阶级是其典型吸引对象。
- 敌人的存在:追随者必须感到被围困,敌人为国家提供了定义;通常通过仇外心理和将犹太人等视为内外敌人来解决这种区分。
- 敌人的财富和强权使追随者产生屈辱感:敌人同时被描绘得过于强大和过于弱小,以激发屈辱感和战胜的信念。
- 斗争不是为了人生,相反,人生就是为了战斗:和平主义被视为与敌人的非法交易,生命是永久的战争。
- 人民精英主义:每个公民都属于世界上最好的人,党的成员是公民中最好的;同时,每个领导都鄙视自己的下属,下属又鄙视自己的下属。
- 英雄崇拜及其根源:死亡崇拜:英雄主义被视为规范,与死亡邪教紧密相联,渴望英勇的死亡并积极送他人去死。
- 慕男文化:将意志力量转向性事,强调男子主义,蔑视女性和非标准性取向,倾向于用武器玩耍。
- 领袖主导的民粹主义:人民被构建为表达共同意志的实体,领袖假装是他们的翻译者,反对“腐烂”的议会政府。
- 新话:使用贫乏的词汇表和原始语法,以限制复杂和批判性思维。
新法西斯主义与持续的威胁
二战后,新法西斯主义适应了当代环境,其组织形态和政策主张有所调整,例如通过议会道路寻求权力,并努力塑造“民主”和“主流”的形象。它利用经济危机、政治不稳定,以及对移民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担忧来重新浮出水面。尽管不再公开强调通过武力征服“生存空间”,但其极端民族主义、反自由宪政、反多元文化的本质依然存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提出的“社会走向法西斯的十个步骤”也提醒我们,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树立假想敌到最终维持沉默的肃清。
历史经验表明,无法通过立法彻底消除法西斯主义,因为法西斯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赤裸武器。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法西斯主义就可能作为对工人阶级的潜在威胁而存在。对法西斯主义的阶级本质及其作为打击工人阶级组织的功能的认识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积极斗争和彻底摧毁滋生法西斯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确保其被彻底击败。
结语:理解法西斯主义的深层意义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政治意识形态,它在 20 世纪的欧洲以极端民族主义、威权独裁、暴力崇拜和反自由主义、反共产主义的姿态崛起,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通过8values 政治测试这类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政治立场的底层逻辑。
深入理解法西斯主义的起源、特征和演变,对于我们辨别当今世界的政治现象,警惕其“政治回魂”至关重要。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下,保持独立思考,维护人类文明的底线,共同寻找解决社会困境的出路,是每个公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