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讀中間派馬克思主義(Centrist Marxism):革命與改良之間的第三條道路

深入了解中間派馬克思主義(Centrist Marxism)這一介於革命與改良之間的政治立場。本文將詳細介紹其歷史背景、核心特徵、代表人物以及在馬克思主義運動中受到的爭議和批評。如果你也想探索自己的政治傾向,歡迎使用8Values 政治意識形態測試官提供的各類測試工具。

What is Centrist Marxism?

在浩瀚的政治意識形態光譜中,馬克思主義(Marxism)絕非鐵板一塊,它內部包含了眾多流派和立場,例如正統馬克思主義(Orthodox Marxism)、列寧主義(Leninism)以及修正主義(Revisionism)等。對於許多初次接觸政治理論的探索者而言,理解這些細微的差別至關重要。如果您曾在進行LeftValues 政治測試或其他政治傾向測試時,遇到了“中間派馬克思主義”這一標籤,您可能會對它感到好奇。中間派馬克思主義(Centrist Marxism)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不是一個正式的學派,而是一個帶有政治立場含義的描述性術語。它代表了一種處於馬克思主義運動光譜中央的特殊立場。

什麼是中間派馬克思主義(Centrist Marxism):核心定義與定位

中間派馬克思主義(Centrist Marxism),通常簡稱為“中間主義”(Centrism),指的是馬克思主義運動中介於革命(revolution)和改良主義(reformism)之間的政治立場

這一概念的誕生,必須置於20 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派別鬥爭語境裡進行理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內部大致形成了三大陣營:

  1. 左派(革命派) :主張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和暴力手段推翻資本主義,代表人物包括列寧和托洛茨基。
  2. 右派(改良派) :主張通過議會改革和漸進手段實現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包括伯恩施坦,以及後來的社會民主黨多數派。
  3. 中間派(Centrist) :理論上支持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但在實際策略上採取溫和、漸進或妥協的立場。它在通過改革逐步建立社會主義與通過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之間保持一種折中或搖擺的態度。

因此,“中間派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試圖在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和改良主義的實踐之間找到一條中間道路的思想流派。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間派”特指馬克思主義內部的立場,很難將其視為一般政治光譜中的中間派。通常,奉行這種意識形態的政黨仍被歸類為左翼政黨。

搖擺的立場:中間派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特徵

中間派馬克思主義(Centrist Marxism)的意識形態特點,反映了其在理論原則與實際行動之間的矛盾與掙扎。

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中間派馬克思主義者通常具有以下鮮明的特徵:

  • 理論上的擁護:他們承認階級鬥爭、剩餘價值、歷史唯物主義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實踐上的溫和:他們傾向於“等待條件成熟”或“通過民主途徑”實現社會主義,在實踐上反對激進的革命手段
  • 搖擺與機會主義:中間派主張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進行革命但同時又敦促當下採取改良主義的實踐。這種“革命言辭與改良主義實踐相悖”的特點,被托洛茨基主義者和其他革命馬克思主義者視為機會主義(opportunistic)。

意識形態的模糊性

中間派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通常是模糊且折中的。由於它試圖在左右兩派之間站立,其理論往往缺乏系統性。

  • 迴避理論義務:它傾向於迴避理論義務,(在口頭上)優先考慮“革命實踐”而非理論,未能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為實踐提供革命方向。
  • 寄生性批判:在意識形態方面,中間派被認為是具有寄生性的。它既利用改良派的論點反對馬克思主義者,又利用馬克思主義者的論點反對右派,但卻迴避實際結論,從而削弱了馬克思主義批評的鋒芒。
  • 正統的姿態:他們自稱堅持“純正馬克思主義”,但同時又批評布爾什維克的“過激”行為。

這種對激進革命的迴避和在理論上的模糊性,使得中間派在政治上被認為是“兩邊討好的搖擺派”,在關鍵時刻無法代表無產階級立場。

歷史實例:中間派馬克思主義的代表組織與人物

中間派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主要在20 世紀初期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被廣泛使用。

代表政黨與組織

歷史上,許多政黨被視為中間派馬克思主義的典型代表:

  • 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 :該黨在通過改良實現社會主義或通過革命實現社會主義之間搖擺不定。
  • 英國獨立工黨(ILP) :該黨也被視為中間主義者,因為它在主張通過改革達到社會主義經濟和主張社會主義革命之間搖擺。英國托派領導人泰德·格蘭特稱獨立工黨為“典型的困惑的中間派”。
  • “二半國際”和“三半國際” :屬於所謂“第二半國際”(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和“第三半國際”(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心)的政黨,是中間主義的典型代表。這些組織在社會民主主義的伯爾尼國際(第二國際)的改良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國際的革命政治之間難以抉擇。
  • 其他政黨:包括西班牙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POUM)和錫安工人黨(Poale Zion)。

核心思想家

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是最具代表性的“馬克思主義中派”思想家之一。他曾是“第二國際的教皇”,但後來反對列寧主義,其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批判對美國的民主社會主義者產生了影響。考茨基被批評為未能及時在馬克思主義立場與修正主義立場之間劃清界限時提出無產階級專政的問題。

此外,在1920 年代的布爾什維克黨內,“中間主義”一詞也曾被用來指代一種立場:它介於支持新經濟政策並與資本主義國家保持友好關係的右翼反對派(Right Opposition)與支持立即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和世界革命的左翼反對派(Left Opposition)之間。直到20 世紀20 年代末,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通過運用兩派領導人(特別是列夫·托洛茨基和尼古拉·布哈林)所闡述的各種思想,最終獲得了足夠的支持,擊敗了這兩個對立的派系。

激進左翼的批評:機會主義的指控

對於托洛茨基主義者和其他革命馬克思主義者來說,“中間主義”一詞通常帶有貶義。他們將中間主義描述為機會主義,認為它在革命的關鍵時刻畏縮不前,缺乏明確的政治立場,甚至被認為“在政治上沒有定型,對革命運動面臨的問題缺乏明確的政治立場”。

例如,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期刊曾將英國獨立工黨描述為“一個革命言辭與其改良主義實踐不一致的中間派組織”。從托洛茨基主義者的角度來看,中間派試圖在“馬克思主義和改良主義”之間站立。

這種被革命派稱為“在革命時刻畏縮的偽馬克思主義者”,同時又被改良派視為“不切實際的教條派”的命運,注定了中間派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缺乏獨立力量,並在意識形態上受到左右兩邊的夾擊。最終,隨著冷戰時期兩極分化的加劇(蘇共對陣社會民主黨),這種中間派思潮幾乎逐漸消亡。

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與政治意識形態測試

儘管“中間派馬克思主義”(Centrist Marxism)作為一個明確的組織思潮已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但在現代語境下,這個詞偶爾仍被使用。它可能用於:

  1. 批評某些溫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或描述那些既批評資本主義又拒絕極左革命策略的“中間派社會主義者”。
  2. 諷刺性地用於網絡政治語境,指代那些“嘴上是馬克思主義者,行動上是自由主義者”的人。

如果您希望更系統地了解自己在政治光譜中的位置,包括是否傾向於“中間派”的立場,可以通過專業的測試工具進行自我評估。例如, 8Values 政治測試可以幫助您理解自己在經濟、外交、公民自由和社會等多個維度上的價值觀傾向。

政治意識形態探索是一個深入學習的過程。在理解了像中間派馬克思主義(Centrist Marxism)這類複雜的歷史概念後,您可以嘗試進行更細緻的政治測試,如9Axes 政治測試,來進一步完善您的政治畫像。我們鼓勵所有對政治和意識形態感興趣的讀者,訪問8Values 政治意識形態測試官網官方博客,獲取更多專業、有深度的知識解讀,並使用我們的政治意識形態測試工具,找到您在政治光譜中的準確位置。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blog/centrist-marxism

目錄

6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