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全球迴響:啟迪法國大革命與國際獨立浪潮
《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是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深入探討這份文件如何超越美國國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民主革命的時代”,啟示了法國大革命、海地革命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的獨立運動,並如何通過其核心的平等和主權在民思想,持續塑造現代政治意識形態。
1776 年7 月4 日,第二次大陸會議(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在費城正式批准了《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這份文獻宣布北美洲十三個殖民地與大不列顛王國的政治聯繫徹底解除,成為“自由獨立的國家”。雖然《獨立宣言》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給殖民地脫離英國提供一個合乎情理的解釋,但它所闡述的政治哲學思想,如“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使其迅速成為一份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變革性政治哲學文件。
在《獨立宣言》發表的最初幾十年裡,它主要作為一種新國家誕生的正式文告而發揮作用。歷史學家們稱美國革命是“民主革命時代”(the age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s)的開端,而《獨立宣言》正是這場全球性運動的第一個重大衝擊。
《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哲學核心與國際地位
《獨立宣言》並非旨在提出原創性的原則或情感,而是意在表達“美國人的心聲”。宣言的核心思想深受啟蒙思想家如約翰·洛克(John Locke )的影響,他被杰斐遜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個人之一”。
宣言在序言部分闡述了一套普遍的政治哲學,即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 unalienable Rights ),其中包括生命權(Life)、自由權(Liberty)和追求幸福的權利(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政府設立於人民之間,而政府正當的權力則來源於被統治者的同意(consent of the governed )。一旦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壞了這些目標,人民就有權利改變或廢除它,並建立新的政府,以最大可能地增進民眾的安全和幸福。
以外交文告昭告國際社會
《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不僅是國內的政治動員,也是一份面向世界的外交文告。通過發布《獨立宣言》,殖民地正式斷絕了與英國的政治聯繫,使得美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被友好的外國政府承認成為可能。
根據歷史學家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的研究,宣言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宣布美國的國際法律主權( international legal sovereignty )。當時的大陸會議成員經常參考國際法著作《萬國律例》(_The Law of Nations_ ),該書作者瓦特爾(Emmer de Vattel)認為獨立是主權國家的一項根本特徵。
- 尋求外部支持:宣告獨立是與外國結盟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正式獨立,外國干預將等同於乾涉英國內戰。
- 獲得正式承認: 《獨立宣言》的發表,使美國得以獲得外國的正式承認,例如在1778 年與法國簽訂《聯盟條約》(Treaty of Alliance with France)。荷蘭在1782 年承認美國獨立,西班牙雖然在1779 年參戰,但直到1783 年的《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才正式承認美國為一個主權國家。
啟示歐洲:法國大革命與俄國思潮
美國革命的成功及其《獨立宣言》的哲學基礎,迅速在全球引發了連鎖反應,特別是在歐洲。
- 法國大革命:緊隨美國革命之後,法國、海地和南美洲爆發了革命。法國大革命的許多領導人,都對《獨立宣言》表示欽佩。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1789 年)的內容和靈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美國革命的理想。法國的拉法耶特(Lafayette)侯爵在巴黎與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 )密切合作,起草了法國宣言的關鍵草案。
- 歐洲其他地區:比利時佛蘭德省的《宣言書》(_Manifesto of the Province of Flanders_,1790 年)是第一個模仿美國《獨立宣言》的外國版本。此外,宣言對沙皇俄國也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對十二月黨人起義( Decembrist revolt )及其他俄羅斯思想家。在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宣言也贏得了許多支持者。
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對國際獨立運動的影響
《獨立宣言》開創了一種新的政治文體——通過正式公告宣布一個新國家的誕生。其格式和措辭在後續多個國家的獨立運動中被借鑒或直接採用。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獨立宣言》對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產生了顯著而直接的影響。
- 海地獨立: 1804 年,海地革命勝利後發表的《海地獨立宣言》明顯模仿了美國的文本。
- 南美洲:新格拉納達聯合省(1811 年)、阿根廷(1816 年)、智利(1818 年)、秘魯(1821 年)、玻利維亞(1825 年)、烏拉圭(1825 年)、厄瓜多爾(1830 年)和哥倫比亞(1831 年)等南美國家,在宣布獨立時都仿效了美國的宣言。
- 中美洲: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等中美洲國家均於1821 年發表了獨立宣言,受到了美國《獨立宣言》的直接啟發。
從德克薩斯到越南的宣言效仿
除了拉丁美洲,世界其他地區的獨立聲明也採用了美國《獨立宣言》的模式:
- 北美分裂和新國家:
- 德克薩斯共和國(1836 年)和加利福尼亞共和國(1836 年)在宣布脫離墨西哥獨立時,都將美國《獨立宣言》作為模本。
- 南方邦聯(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在1860 年至1861 年的脫離宣言中也提到了美國《獨立宣言》,儘管他們刻意省略了“人人生而平等”和“政府需得被統治者的同意”等核心語句。
- 其他全球獨立聲明:
- 利比里亞(1847 年)、匈牙利(1849 年)、捷克斯洛伐克(1918 年在華盛頓起草)。
- 甚至在20 世紀,1945 年由胡志明發表的《越南獨立宣言》中,仍可看到對美國文本的影響。
- 羅德西亞( Rhodesia )白人政權在1965 年發表的《獨立宣言》,也以美國版本為藍本,但同樣省略了“人人生而平等”和“政府需得人民同意”的字句,以適應其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治現實。
這些國家和政治實體的宣言,在形式上繼承了美國宣布新國家誕生的傳統,但其意識形態和具體實踐則根據各自的政治需求有所取捨。
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與全球社會正義運動的連接
雖然《獨立宣言》最初的控訴對像是英王喬治三世的暴政和一系列不公行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序言中的平等理念和不可剝奪的權利超越了其具體的歷史語境,成為美國乃至全球社會正義運動的道德指南。
美國國內的持續影響與全球迴響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將《獨立宣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認為宣言是美國立國的“道德標準”,是解釋《美國憲法》應遵循的指導原則。在1863 年的葛底斯堡演說( Gettysburg Address )中,林肯開篇即引用1776 年作為建國基石的年份,強調美國是“孕育於自由,並致力於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的新國家。
這種對平等原則的重新聚焦,使其成為爭取更廣泛權利的運動的旗幟:
- 婦女權利運動: 1848 年,塞內卡福爾斯會議( Seneca Falls Convention )的婦女權利倡導者,仿照《獨立宣言》撰寫了《婦女權利宣言》(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明確要求社會和政治平等,聲明“男人與女人生而平等” (all men and women are created equal )。
- 民權運動: 20 世紀60 年代,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著名的《我有一個夢》 ("I Have a Dream ")演說中,引用了“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這一信條,呼籲國家實踐其建國承諾,推動種族平等。
- LGBTQ+權利運動: 1978 年,活動家哈維·米爾克(Harvey Milk )在舊金山的同性戀驕傲慶典( Gay Pride Celebration )上發表演講,引述《獨立宣言》,強調其中確立的不可剝奪的權利適用於所有人,不應因性取向而受到阻礙。
這些歷史中的思想衝突和意識形態的演變,正是8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所關注的核心。通過其他政治測試可以進一步探索這些核心概念,並理解這些跨越時空的政治哲學如何影響我們對政府和個人權利的看法。
《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持久光輝
《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作為一份綱領性文件,其重要性難以言喻。它不僅是美國在法律上脫離英國統治的依據,更作為一份變革性的政治哲學文獻,提出了被統治者同意和平等等普世價值。
這份文件通過莊嚴宣告:
“我等,美利堅合眾國之代表,召開全員大會,為吾民之公正意向世界最崇高之正義籲求,以各殖民地正直善良民意之名義,及其授權,鄭重發表與宣告,團結之諸殖民地為,亦有權是,自由獨立之國家”。
並以“相互託付生命、財產、與榮譽” (mutually pledge to each other our Lives, our Fortunes and our sacred Honor)的誓言結束,標誌著美國政治實驗的開始。
儘管《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中多數擁有奴隸,其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與當時的現實存在巨大矛盾,但這句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話語之一的陳述,成為了美國後續社會改革運動的共同願景。
這份文件證明了修辭的力量(the power of rhetoric)和政治意志的堅定,並以其自然權利學說和主權在民思想,持續激勵著全球範圍內的民主與自由運動。通過像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這樣的工具,我們可以更好地定位和理解這些跨越國界的政治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