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与林肯:废奴及民权运动中的道德指南

深入探讨美国《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如何被亚伯拉罕·林肯重新诠释为国家的道德标准,并在废奴运动(Abolitionist Movement)和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中成为推动平等与自由的核心理念。

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与林肯:废奴及民权运动中的道德指南

美国《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是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它庄严宣告了北美十三个英属殖民地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的统治,成为自由独立的国家。这份文件于 1776 年 7 月 4 日 由第二次大陆会议(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在费城批准通过,这一天也成为了美国的独立日。尽管正式的法律独立决议案(即李氏决议文)早在 7 月 2 日就已通过,但 7 月 4 日通过的这份公共宣言,因其深刻的政治哲学和雄辩的修辞,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件。这份由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起草、经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等人修订的文件,不仅是为了向英国宣战,更是为了向全世界解释殖民地选择分离的合理原因。

《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核心政治哲学

《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以其第二段的序言部分而闻名于世,这段文字超越了殖民地时期关于英国宪法下的权利争论,为后世奠定了美国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宣言的序言如下: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self-evident):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unalienable Rights),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consent of the governed)。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

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独立宣言》的哲学基础源于启蒙运动。约翰·洛克(John Locke)对殖民地思想的影响最大。洛克在《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提出人出生时心智如白板tabula rasa),通过环境塑造个人,而非生来就具有等级差异。这直接挑战了英国君主及其贵族阶层宣称的与生俱来的优越统治权。杰斐逊本人将洛克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个人物之一”。

此外,宣言提出的政治哲学,即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以及人民有权改变或推翻压迫性的政府,确立了一个公民民主的哲学基础,保障了个人作为“人”所固有的权利。当政府一贯滥用职权、强取豪夺,旨在将人民置于绝对专制统治之下时,人民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

如果您对这些政治理念在现代社会的体现感到好奇,可以尝试进行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探索您的个人价值观与这些历史原则的契合程度。

《独立宣言》与奴隶制度的初始矛盾

尽管《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高举“人人生而平等”的旗帜,但其诞生时期的美国社会,特别是南方殖民地,却普遍存在奴隶制度,形成了深刻的道德矛盾

初稿中的奴隶贸易控诉

托马斯·杰斐逊是弗吉尼亚的奴隶主。然而,他在《独立宣言》的初稿中曾加入一段对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激烈谴责。杰斐逊指控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对人性发动“残酷的战争”,强行将无辜的非洲人民贩卖为奴,甚至阻碍殖民地试图立法废除这种“可憎交易”。

然而,这段谴责奴隶制的文字最终被大陆会议删除。删除的原因是为了维护殖民地之间的团结。来自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和佐治亚(Georgia)等以奴隶贸易为经济重心的州份代表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此外,一些从奴隶贸易中获利的北方州代表也反对这段文字。

英国保王党人的质疑

这种矛盾立即引来了英国方面的批评。英国保王党人(Tories)和前麻萨诸塞总督托马斯·哈钦森(Thomas Hutchinson)质疑,一群拥有奴隶的国会议员,如何能在不释放奴隶的情况下宣称“人人生而平等”。英国废奴主义者汤玛斯·戴(Thomas Day)在 1776 年写道:“在自然界中,如果说有什么事物是真正荒谬可笑的,那就是一个美国爱国者,一手签署着独立决议,另一手却挥舞着鞭子恐吓他受惊的奴隶”。

尽管存在这些矛盾,但《独立宣言》的平等修辞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了后来废除奴隶制和民权运动中用于凸显社会不平等的道德利器

亚伯拉罕·林肯对《独立宣言》的重新诠释

在革命胜利后的数十年里,《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文本本身并未受到太多关注,政治争论主要围绕宪法展开。直到 19 世纪,随着奴隶制度的争议日益升级,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重新确立了《独立宣言》的中心地位。

林肯将《独立宣言》视为美国共和制度的道德宪章。他坚持认为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不只是历史文献中的一句话,而应该是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指导原则。林肯认为,应将《独立宣言》的原则视为解读《美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的道德指南

林肯与道格拉斯的辩论

在 1858 年与史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的著名系列辩论中,双方就《独立宣言》的意义展开了激烈交锋。

道格拉斯断言,“人人生而平等”仅适用于白人,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证明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的合法性。

林肯则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宣言使用的语言是有意为之的普世性,旨在设定一个崇高的道德标准,供美国这个共和国不断追求。

在 1858 年 10 月 15 日于伊利诺伊州阿尔顿(Alton, Illinois)进行的最后一场辩论中,林肯对“平等”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 我认为那份伟大文献的作者意在涵盖所有人(intended to include all men),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在各方面皆平等。他们并不认为人们在肤色、身形、智力、道德发展或社会能力上完全相等。他们以相当清晰的方式界定了所谓人人生而平等的范畴——即在‘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上平等,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他们的目的仅是宣示此等权利的存在,好让其实现可随环境逐步推进。他们意在为自由社会立下一项指导原则(standard maxim),使之人所共知,常被仰望,持续努力(constantly labored for),即使永远无法圆满达成,却可持续接近(constantly approximated),从而让其影响日益深远,让所有肤色之人皆能获益,提升人生价值与幸福。 ”

林肯认为,黑人与白人一样有权享有《独立宣言》所列的自然权利。他将美国的起源追溯到 1776 年,并在 1863 年的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中开宗明义:“八十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大陆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其立国理念是自由,并致力于主张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

林肯的这一诠释将《独立宣言》提升为 “第二次美国革命” 的旗帜,塑造了美国人民对建国精神的理解,使宣言成为纠正宪法中不平等现象的道德力量。

废奴运动(Abolitionist Movement)如何引用《独立宣言》

在林肯之前,反奴隶制的废奴运动(Abolitionist Movement)早已将《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视为重要的道德与政治资源。

废奴主义者的精神支柱

对于废奴主义者而言,《独立宣言》是“兼具神学与政治意义的文本”。激进的废奴领袖威廉·劳埃德·贾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曾将《圣经》和《独立宣言》视为其哲学的“双重支柱”。他宣称:“只要我们国土上尚存《圣经》与《独立宣言》,我们就不会绝望”。

贾里森和其他激进派人士甚至援引宣言中“推翻暴政”的权利,呼吁摧毁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美国联邦政府。

约翰·布朗的《自由宣言》

在南北战争前夕,激进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John Brown)采取了更直接的行动。他在筹划哈珀斯渡口(Harper’s Ferry)起义前,于 1859 年撰写了一份 《自由宣言》A Declaration of Liberty),其写作风格和用词直接模仿了 1776 年的《独立宣言》。

布朗的宣言明确指出:“当人类历史的进程使一个被压迫的民族有必要站起来、主张其作为自由共和国公民所享有的自然权利(assert their Natural Rights, as Human Beings, as Native & mutual Citizens of a free Republic)……他们应宣布推动此正义行动的原因”。该文坚称“所有人皆生而平等”,并享有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份《自由宣言》有力地证明了 《独立宣言》的普世性语言 如何被反奴隶制运动采纳,成为争取非裔美国人解放和正义的道德依据

《独立宣言》在民权运动与平权浪潮中的作用

《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平等修辞为 19 世纪、20 世纪乃至 21 世纪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提供了共同的愿景

妇女权利运动

在 1848 年,妇女权利的倡导者在纽约塞内卡福尔斯召开了美国历史上首次妇女权利大会。她们起草的《妇女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就以《独立宣言》为蓝本,将开篇的平等原则扩展到女性群体:

“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男人与女人皆生而平等(all men and women are created equal)。 ”

这一行动象征着《独立宣言》中关于自由与平等的概念被推广到性别平权的领域,坚定地要求女性在社会与政治上的平等待遇,特别是女性投票权

二十世纪的民权运动

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中,《独立宣言》的核心语句再次被引用,成为争取种族平等的强大道德工具。

1963 年,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著名的 《我有一个梦》 (“I Have a Dream”)演说中,直接引用了《独立宣言》中的“信条”:

“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 实现其信条的真正含义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 ”

马丁·路德·金将《独立宣言》的承诺描述为一张“支票”,呼吁美国兑现对所有公民的平等承诺。他的演讲强化了《独立宣言》在推动反种族歧视和实现平等方面的象征性地位

此外,1966 年,黑豹党(Black Panther Party)的创始人休伊·P·牛顿(Huey P. Newton)和鲍比·希尔(Bobby Seale)在其 《十点纲领》 (Ten-Point Program)中完整引用了宣言的序言。在当代,包括LGBTQ+权利运动在内的其他平权运动,也援引宣言中“不可剥夺的权利”适用于所有人的理念,作为争取平等的基础。

总结与当代价值:政治光谱的基石

《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起初是作为一份法律文书,宣告美国在国际法上的主权地位,以寻求外国政府的承认,特别是法国的军事援助。然而,它的持久影响力并非来自其法律地位(它并非《美国宪法》那样的法律文件),而是源于其政治哲学

《独立宣言》是“民主革命时代”的第一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海地革命以及南美洲各国的独立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的政治生活和价值观始终围绕着《独立宣言》所设定的崇高理想进行探索、辩论和实践。它所包含的平等自由被统治者的同意等理念,构成了美国政治光谱的基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为实现其“指导原则”而奋斗。

探索这些历史核心原则如何影响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人在当今社会中的政治定位。欢迎通过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来深化您对这些原则的理解。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8values.cc)并附带本文原文链接:

https://8values.cc/blog/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and-lincoln

目录

8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