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美國第45 任與第47 任總統的商業與政治歷程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是一位德裔美國共和黨籍政治家和企業家。本文旨在客觀解讀這位第45 任與第47 任美國總統的早年經歷、商業成就、標誌性政策,以及其在政壇引發的深刻影響。評估其政治傾向,不妨參考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

唐納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美國第 45 任與第 47 任總統的商業與政治歷程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946 年6 月14 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擁有德裔美國人血統。他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集企業家、房地產商人、電視人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特朗普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他曾擔任美國第45 任總統,並在2024 年總統選舉中獲勝,將於2025 年1 月20 日宣誓就任美國第47 任總統。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在競選連任失敗後再次當選的總統。特朗普的執政風格鮮明,他將商戰思維和行事特徵帶入美國政治,精於談判,尤其擅長“極限施壓”和“議題打包”。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的早年與商業帝國

特朗普的家族背景頗為深厚。他的祖父弗里德里希·特朗普(Friedrich Trump)來自德國,通過淘金熱潮積累了一定財富。父親弗雷德·特朗普(Fred Trump)利用這筆資金創立了房地產公司,並在羅斯福新政的影響下,通過承建平民公寓和房屋擴大了公司規模。

特朗普在家族中排行第四。他早年曾因無法靜心讀書,於13 歲時被父母送往紐約軍事學院就讀,期間他學業優異,並在高年級時擔任學生幹部。隨後,他進入紐約福特漢姆大學就讀兩年,後轉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修讀房地產專業,並於1968 年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

1968 年大學畢業後,特朗普進入其父創建的房地產公司工作,並於1971 年接管公司,將其更名為“特朗普集團”(The Trump Organization),主營房地產開發。他的投資領域逐步擴大,延伸至賭場、航運、體育和娛樂等多個行業。其商業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包括:1975 年建成成功的凱悅酒店,獲得減稅優惠和低成本貸款;1984 年斥資2 億美元在紐約曼哈頓建成特朗普集團總部“特朗普大樓”;1985 年購得海湖莊園(Mar-A-Lago)。

然而,特朗普的商業歷程並非一帆風順。 1990 年初,受美國經濟衰退影響,其個人資產從17 億美元跌至5 億美元,背負近40 億美元債務。他擁有的“特朗普泰姬陵”賭場也被判破產。在銀行團的監管和紓困下,特朗普一面處理債務,一面執行投資計劃。 1994 年,他清償了高達9 億美元的債務,並通過出讓特朗普航空公司等措施,成功“東山再起”。

特朗普熱衷於將自己的姓名冠在名下幾乎所有事業上。截至2016 年,他在全球至少25 個國家開設有超過500 家公司,業務遍布亞洲、南美洲和歐洲。他的個人品牌和知識產權(包括“特朗普罐裝水”、“特朗普伏特加”等)估計價值高達33 億美元。 2024 年3 月,“特朗普媒體科技集團”在納斯達克上市,其身家隨之飆升近50 億美元,首次躋身彭博全球富豪榜前400 強。

除了商業,特朗普也涉足娛樂界,曾多次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客串超級富翁角色。他製作並出演的真人秀《學徒》曾兩度入圍艾美獎最佳競技類真人秀,他本人也因此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

唐納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 照片

從商界到政壇: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的政治生涯

特朗普的政黨歸屬經歷多次轉換。他在1987 年首次加入共和黨,但隨後多次在民主黨、改革黨和無黨派人士之間切換,直至2012 年第三度加入共和黨並維持黨籍至今。

2016 年總統選舉與第45 任期

特朗普於2015 年6 月正式宣布以共和黨人身份參選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他在競選初期便憑藉爭議言論引發輿論關注。 2016 年11 月,他最終贏得總統選舉,獲得306 張選舉人票,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

2017 年1 月20 日,特朗普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45 任總統。其首個任期內,他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在經濟、貿易、外交等領域推行了多項重大改革,並退出了多個國際組織。

在首個任期內,特朗普曾兩次遭到美國國會彈劾,分別是2019 年因被指控施壓烏克蘭調查政治對手,以及2021 年因被指控“煽動叛亂”導致國會暴亂。他是美國歷史上首位兩度遭彈劾的總統。兩次彈劾最終均在參議院失敗。

2020 年連任失敗與後續

特朗普在任職期間即非正式宣布謀求連任。 2020 年8 月,他正式被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為總統候選人,與民主黨人約瑟夫·拜登(Joseph Biden)角逐。雖然多家媒體在2020 年11 月宣布拜登獲勝,但特朗普拒絕承認敗選,並提起訴訟質疑選舉結果。 2021 年1 月6 日,華盛頓爆發了支持特朗普的國會暴亂事件。

2024 年總統選舉與第47 任期

2022 年11 月,特朗普宣布參加2024 年美國總統選舉。儘管其參選資格一度引發爭議,但美國最高法院最終在2024 年3 月4 日保留了他的初選資格。 2024 年7 月,特朗普正式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並選擇俄亥俄州參議員詹姆斯·戴維·萬斯(James David Vance)作為競選搭檔。

2024 年11 月6 日,特朗普宣佈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並將於2025 年1 月20 日宣誓就任美國第47 任總統。

“美國優先”政策及其為政舉措

特朗普奉行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是其執政理念的核心。這一理念影響了其在經濟、環境、社會和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決策。

經濟與貿易方面

特朗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經濟措施:

  1. 全面減稅: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簽署了《減稅和就業法案》(2017 年),將美國聯邦企業所得稅率從35%大幅降至21%。他承諾在第二任期繼續推動新一輪減稅。
  2. 放鬆金融監管:2018 年,他簽署了《經濟增長、放鬆監管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對《多德-弗蘭克法案》進行了首次重大調整,放鬆了對資產規模較小銀行的監管要求。
  3. 貿易保護主義:特朗普提倡貿易保護主義。他採取了強硬的貿易政策,包括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並推動重談或退出區域貿易協定,例如用《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取代了《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
  4. 對等關稅:在2025 年第二任期內,特朗普政府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旨在對貿易夥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可能征收更高關稅。這項政策引發了多國和美國國內企業的不滿和法律訴訟。
  5. 能源獨立:特朗普推出了“美國優先能源計劃”,大力扶植傳統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旨在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並取消了聯邦土地新開煤礦禁令。

環境與社會政策

  1. 退出《巴黎協定》 :特朗普政府於2017 年宣布退出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並於2020 年正式生效,美國成為當時唯一的退出方。
  2. 移民改革:特朗普致力於改革移民政策,主張減少移民人數、提高移民門檻,並下令驅逐和遣返無證移民。他還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南部邊境進入緊急狀態,並推行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牆的承諾。 2025 年,特朗普政府簽署行政令,宣布非法移民或持臨時簽證者在美出生的子女將不再自動獲得美國公民身份。
  3. 教育與平權:特朗普政府曾推動“擇校政策”和加大對STEM 教育的支持。 2025 年,他提出終止聯邦政府內的所有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政策,併計劃裁撤美國教育部。
  4. 醫保政策:在第一任期內,特朗普曾簽署行政命令,試圖廢除奧巴馬醫改計劃(《平價醫療法案》),但相關法案在國會受阻。

軍事與安全

  1. 成立太空軍:特朗普政府於2018 年開始組建太空軍,並於2019 年正式成立美國太空司令部和太空軍,成為美國武裝力量的第六軍種。
  2. 海外撤軍:特朗普曾推動從阿富汗撤軍,並與阿富汗塔利班簽署協議,承諾在14 個月內撤離剩余美軍。
  3. 打擊恐怖組織:特朗普政府宣布已消滅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控制區,並曾下令暗殺伊朗“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

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與國際關係(Donald Trump)

特朗普的外交策略以“美國優先”為基準,注重交易性和雙邊談判,導緻美歐同盟關係出現鬆散化和競爭性。

地區關係與衝突

  • 美俄關係:儘管特朗普個人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多次會晤,但特朗普政府仍將俄羅斯定位為戰略對手,並實施了製裁。在2025 年,特朗普積極推動俄烏衝突的和平解決,甚至提出了三方會晤的提議。
  • 朝核問題:特朗普政府對朝鮮實施了“極限施壓”政策,但也促成了美國在任總統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的首次會晤(2018 年新加坡)。
  • 中東問題:特朗普政府以“遏伊、挺以、扶沙”為核心。他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在2025 年,他積極參與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調解,並在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等中東國家進行訪問,旨在加強關係。
  • 印太戰略:特朗普政府推廣“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強調軍事安全和尋求“公平互惠”的雙邊貿易協定。

國際組織與“退群”

特朗普政府在國際舞台上採取了顯著的單邊主義做法,先後宣布退出或停止參與多個國際組織和協定:

時間內容
2017 年01 月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2017 年06 月宣布退出《巴黎協定》
2018 年05 月宣布退出《伊朗核問題協議》
2020 年05 月宣布終止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關係
2025 年01 月宣布美國將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
2025 年07 月決定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法律與爭議: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面臨的人物事件

特朗普在政治生涯中一直伴隨著法律挑戰和爭議性事件。

彈劾、審判與法律裁決

  1. 封口費案:2024 年5 月,特朗普在“封口費”案中被判34 項偽造商業記錄的重罪指控全部成立。他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被判有罪的前總統。特朗普本人否認所有指控,並稱訴訟具有政治動機。 2025 年1 月10 日,主審法官判決特朗普“無條件釋放”,意味著其留有定罪記錄,但無需受到監禁或罰金處罰。
  2. 選舉干預案:特朗普因涉嫌試圖推翻2020 年總統選舉結果而面臨刑事指控。 2024 年7 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特朗普因“官方行為”被起訴享有豁免權,但“私人行為”不享有。
  3. 機密文件案:特朗普曾因被指控不當處理機密文件而面臨聯邦指控。該案於2024 年7 月被一名聯邦法官駁回。
  4. 誹謗與性侵案:紐約陪審團曾裁定特朗普對作家簡·卡羅爾(E. Jean Carroll)實施性侵並誹謗,判決他支付數百萬美元的賠償金和罰金。
  5. 槍擊遇襲:2024 年7 月13 日,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舉行競選集會時遭遇槍手襲擊,右耳受傷。同年9 月,他在佛羅里達州的高爾夫俱樂部附近再次遭遇疑似暗殺圖謀。

執政爭議與軼事

  • 推特治國:在第一任期內,特朗普頻繁使用推特(Twitter,現為X)宣布政策和發表意見,被媒體評論為“推特治國”。他的賬號曾因國會山騷亂事件被永久封禁,後於2022 年解封。
  • 成立“政府效率委員會” :2024 年9 月,特朗普宣布將根據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建議成立一個“政府效率委員會”,對聯邦政府進行全面的財務和績效審計,並提出改革建議。
  • 爭議性言論:特朗普曾多次與媒體爆發“口水戰”,甚至設立“假新聞獎”。他曾多次宣稱若重新掌權,可在“24 小時內結束俄烏衝突”,但在2025 年4 月接受專訪時又稱此說法帶有“諷刺”意味。

結語:評估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的政治價值觀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作為一位跨越商界和政界的人物,其政治理念和行為方式在美國乃至全球都引發了巨大的討論和反思。他被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評價為一個“非凡的人”,並非來自美國政治當權派;而《環球人物》則評論他是一個“難纏的政治異類”,代表著一股洶湧的民粹主義潮流和美國社會深刻的分裂。

他的“美國優先”政策,無論是推動貿易保護主義、削減國際義務,還是強調國內就業和能源獨立,都體現了一種強烈的國家主義傾向。這些政策選擇和傾向性,是分析其政治意識形態的關鍵要素。

如果您希望更系統地理解特朗普及其代表的政治傾向,以及這些傾向在更廣泛的政治光譜中的位置,您可以嘗試進行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通過將特朗普的政策(例如經濟上的減稅和貿易保護、社會議題上的保守立場)代入測試框架進行分析,可以幫助理解他的立場如何在政治坐標軸上體現,例如在外交軸上偏向“國家主義”還是“全球主義”,或在社會軸上偏向“保守主義”還是“進步主義”。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blog/donald-trump

目錄

9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