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极权统治的两种面貌

深入探讨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定义、核心特征,以及它们如何与极权主义、民族极权主义相互关联,并以历史案例如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军国主义为例,分析其对社会和全球的深远影响。

8values political test-政治倾向测试-政治立场测试-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

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是两种具有高度控制和压迫性的政治意识形态及统治模式,它们在 20 世纪历史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常常与极权主义概念紧密相连。尽管它们各有侧重,但在追求国家权力、压制异见和全面控制社会方面展现出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极权主义,特别是民族极权主义的复杂关系。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核心特征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一词最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由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提出,作为对其自身政权的一种自称,并由意大利法西斯理论家乔瓦尼·秦梯利和墨索里尼共同推广。墨索里尼将其政权描述为“代表性的极权国家”,强调“一切尽在国家之中,任何事物都不能在国家之外,任何事物都不能与国家对立”。

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包括:

  • 民族优越与国家至上:法西斯主义宣扬本民族或国家的至高无上地位,要求个人完全服从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例如,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旨在恢复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宣扬意大利民族的优越性。
  • 领袖崇拜与一党专政:法西斯政权建立单一政党和领袖的绝对权力,取缔反对党和独立组织。个人崇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领袖被塑造成民族的象征和救星。
  • 军国主义与对外扩张:法西斯主义往往强调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和对外扩张。法西斯意大利曾是二战主要轴心国之一,以其对战俘和平民的残酷对待而闻名。

然而,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对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有所区分。她认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是一个“民族主义威权运动”,直到 1938 年才真正成为一个全面的极权政权。墨索里尼满足于独裁和一党统治,并未完全实现全面的群众动员,并且允许国王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以及天主教会保持其独立宗教权威。这表明,法西斯主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现为威权主义的极端形式,而非完全意义上的极权主义。

军国主义的本质与表现

军国主义是一种将军事力量及其利益置于国家和社会生活核心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通常通过军事化社会、对外扩张和内部压制来维护国家权力,并往往与极权主义或民族极权主义相结合。

  • 国家控制与扩张:在军国主义国家中,军事机构对国家政策和社会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例如,二战时期的大日本帝国被描述为一个由裕仁天皇领导的“军事独裁政权”。该政权推行扩张和征服政策,并通过宣传和审查制度控制公众舆论和信息流通,同时使用暴力和恐吓手段压制异见。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曾表示,极权主义将赢得世界,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将通过对天皇的爱而发展。
  • 民族优越与文化工具化:日本军国主义以“大和民族优越论”和“大东亚共荣”为口号,将对外扩张定义为“民族使命”。他们通过极权体制控制舆论,强制征兵,并在占领区推行“日化教育”,压制当地民族文化,犯下大量战争罪行。日本内阁企划院的一份文件甚至宣称,日本自建国以来就拥有“无与伦比的极权主义”,这种“理想的极权主义”体现在其三千年不变的“国体”之中。
  • 军事与社会再生产:在缅甸和斯里兰卡这样的民族极权主义国家中,军事力量对国家权力构成显著影响,甚至支配国家,并为其自身利益调整政治和经济机构。这种“军事化的社会再生产”现象表明,社会再生产的组织方式被军事目标和战略所塑造。例如,缅甸军政府以“保护佛教民族”为名压制罗兴亚人等少数族裔,实施系统性迫害。
  • 性别暴力与控制:军国主义与民族极权主义国家中,性别暴力是连接战争前线和后方家庭的核心要素。女性的身体常被视作国家和宗教的象征,成为“争议中的领土”。国家通过控制社会再生产,包括限制女性权利、赋予男性私人领域权力,来巩固其种族化秩序,甚至对从战场归来的士兵,其在家庭中的暴力行为也被社会所容忍,甚至被解释为战争创伤的一部分。

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与极权主义的交织

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往往在实践中相互结合,并在极权主义的框架下运作。

  • 共同的控制手段:两者都普遍采用严格的审查制度、压制异见、广泛的宣传、高度集中的权力以及国家恐怖主义手段来维持统治。这些手段旨在消除政治多元化,强制灌输官方意识形态,并渗透到公民的私人生活之中。
  • 民族主义核心:极端民族主义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重要根基,它们宣扬本民族的优越性,将民族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并通过制造“外部威胁”和“内部敌人”来凝聚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 纳粹德国:是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与民族极权主义结合的典型案例。纳粹德国以“雅利安民族优越论”为核心,将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人等定义为“劣等民族”,通过极权体制推行种族隔离、强制绝育,最终导致了约 600 万犹太人遇难的“大屠杀”,并以“民族生存空间”为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党明确表示,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渗透到公共生活所有领域”的“极权国家”。
  • 与民族极权主义的区分:虽然传统法西斯极权主义以“国家/政党”为核心,强调“国家至上”,但民族极权主义则以“特定民族”为核心,将国家视为“民族的工具”。这种以民族身份为政治合法性核心的极权统治,将民族的排他性推向极致,旨在通过全面控制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实现特定民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历史案例分析

  • 法西斯意大利 (1922-1943):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宣扬意大利民族的优越性,建立了一党专政的极权国家,试图恢复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尽管阿伦特认为其早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极权主义,但墨索里尼的“国家至上”理念以及对极权术语的自称,使其成为极权主义概念发展的重要历史参照。
  • 纳粹德国 (1933-1945):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将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通过极权统治、种族清洗和对外扩张来实现所谓的“民族复兴”。纳粹的艺术作品也带有显著的极权主义特征:冰冷、铁血、崇尚秩序,狂热的个人崇拜,成为狂热民族主义宣传的一部分,最终导致二战爆发,造成超过 5500 万人死亡。
  • 日本军国主义 (1930-1945):以“大和民族优越论”为意识形态,将对外扩张定义为“民族使命”,通过极权体制控制舆论、强制征兵,并在占领区推行“日化教育”,压制当地民族文化,犯下大量战争罪行。日本在二战前的政府文件中甚至自称拥有“无与伦比的极权主义”。

影响与警示

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作为极权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深重灾难。它们践踏人权,通过系统性迫害、种族清洗和大规模暴力,导致了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生命逝去。其排他性的民族主义叙事导致社会分裂,国家陷入封闭与对外隔绝,阻碍了经济与文化交流,最终使文明走向倒退。

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必须警惕极端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的结合,维护民主制度和人权保障,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思想控制。只有承认多元文化共存,保障少数群体权利,才能避免类似的危险意识形态再次抬头,维护国际秩序与人类共同价值。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8values.cc)并附带本文原文链接:

https://8values.cc/blog/fascism-and-militarism

目录

6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