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極權統治的兩種面貌

深入探討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的定義、核心特徵,以及它們如何與極權主義、民族極權主義相互關聯,並以歷史案例如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軍國主義為例,分析其對社會和全球的深遠影響。

8values political test-政治傾向測試-政治立場測試-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

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是兩種具有高度控制和壓迫性的政治意識形態及統治模式,它們在20 世紀歷史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並常常與極權主義概念緊密相連。儘管它們各有側重,但在追求國家權力、壓制異見和全面控制社會方面展現出諸多相似之處。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兩種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徵及其與極權主義,特別是民族極權主義的複雜關係。

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與核心特徵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一詞最早在20 世紀20 年代由意大利法西斯主義者提出,作為對其自身政權的一種自稱,並由意大利法西斯理論家喬瓦尼·秦梯利和墨索里尼共同推廣。墨索里尼將其政權描述為“代表性的極權國家”,強調“一切盡在國家之中,任何事物都不能在國家之外,任何事物都不能與國家對立”。

法西斯主義的核心特徵包括:

  • 民族優越與國家至上:法西斯主義宣揚本民族或國家的至高無上地位,要求個人完全服從於民族和國家的利益。例如,墨索里尼領導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旨在恢復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宣揚意大利民族的優越性。
  • 領袖崇拜與一黨專政:法西斯政權建立單一政黨和領袖的絕對權力,取締反對黨和獨立組織。個人崇拜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領袖被塑造成民族的象徵和救星。
  • 軍國主義與對外擴張:法西斯主義往往強調軍國主義、種族主義和對外擴張。法西斯意大利曾是二戰主要軸心國之一,以其對戰俘和平民的殘酷對待而聞名。

然而,漢娜·阿倫特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對意大利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和斯大林主義有所區分。她認為,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是一個“民族主義威權運動”,直到1938 年才真正成為一個全面的極權政權。墨索里尼滿足於獨裁和一黨統治,並未完全實現全面的群眾動員,並且允許國王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以及天主教會保持其獨立宗教權威。這表明,法西斯主義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表現為威權主義的極端形式,而非完全意義上的極權主義。

軍國主義的本質與表現

軍國主義是一種將軍事力量及其利益置於國家和社會生活核心地位的意識形態。它通常通過軍事化社會、對外擴張和內部壓制來維護國家權力,並往往與極權主義或民族極權主義相結合。

  • 國家控制與擴張:在軍國主義國家中,軍事機構對國家政策和社會結構具有決定性影響。例如,二戰時期的大日本帝國被描述為一個由裕仁天皇領導的“軍事獨裁政權”。該政權推行擴張和征服政策,並通過宣傳和審查制度控制公眾輿論和信息流通,同時使用暴力和恐嚇手段壓制異見。日本外務大臣松岡洋右曾表示,極權主義將贏得世界,而日本的法西斯主義將通過對天皇的愛而發展。
  • 民族優越與文化工具化:日本軍國主義以“大和民族優越論”和“大東亞共榮”為口號,將對外擴張定義為“民族使命”。他們通過極權體制控制輿論,強制徵兵,並在佔領區推行“日化教育”,壓制當地民族文化,犯下大量戰爭罪行。日本內閣企劃院的一份文件甚至宣稱,日本自建國以來就擁有“無與倫比的極權主義”,這種“理想的極權主義”體現在其三千年不變的“國體”之中。
  • 軍事與社會再生產:在緬甸和斯里蘭卡這樣的民族極權主義國家中,軍事力量對國家權力構成顯著影響,甚至支配國家,並為其自身利益調整政治和經濟機構。這種“軍事化的社會再生產”現象表明,社會再生產的組織方式被軍事目標和戰略所塑造。例如,緬甸軍政府以“保護佛教民族”為名壓制羅興亞人等少數族裔,實施系統性迫害。
  • 性別暴力與控制:軍國主義與民族極權主義國家中,性別暴力是連接戰爭前線和後方家庭的核心要素。女性的身體常被視作國家和宗教的象徵,成為“爭議中的領土”。國家通過控制社會再生產,包括限製女性權利、賦予男性私人領域權力,來鞏固其種族化秩序,甚至對從戰場歸來的士兵,其在家庭中的暴力行為也被社會所容忍,甚至被解釋為戰爭創傷的一部分。

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與極權主義的交織

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雖然各有側重,但它們往往在實踐中相互結合,並在極權主義的框架下運作。

  • 共同的控製手段:兩者都普遍採用嚴格的審查制度、壓制異見、廣泛的宣傳、高度集中的權力以及國家恐怖主義手段來維持統治。這些手段旨在消除政治多元化,強制灌輸官方意識形態,並滲透到公民的私人生活之中。
  • 民族主義核心:極端民族主義是這兩種意識形態的重要根基,它們宣揚本民族的優越性,將民族利益置於一切之上,並通過製造“外部威脅”和“內部敵人”來凝聚民眾對政權的支持。
  • 納粹德國:是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與民族極權主義結合的典型案例。納粹德國以“雅利安民族優越論”為核心,將猶太人、吉普賽人、斯拉夫人等定義為“劣等民族”,通過極權體制推行種族隔離、強制絕育,最終導致了約600 萬猶太人遇難的“大屠殺”,並以“民族生存空間”為名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黨明確表示,其目標是建立一個“滲透到公共生活所有領域”的“極權國家”。
  • 與民族極權主義的區分:雖然傳統法西斯極權主義以“國家/政黨”為核心,強調“國家至上”,但民族極權主義則以“特定民族”為核心,將國家視為“民族的工具”。這種以民族身份為政治合法性核心的極權統治,將民族的排他性推向極致,旨在通過全面控制社會、經濟、文化和個人生活,實現特定民族對國家權力的壟斷。

歷史案例分析

  • 法西斯意大利(1922-1943) :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黨宣揚意大利民族的優越性,建立了一黨專政的極權國家,試圖恢復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儘管阿倫特認為其早期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極權主義,但墨索里尼的“國家至上”理念以及對極權術語的自稱,使其成為極權主義概念發展的重要歷史參照。
  • 納粹德國(1933-1945) :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將日耳曼民族視為“優等民族”,通過極權統治、種族清洗和對外擴張來實現所謂的“民族復興”。納粹的藝術作品也帶有顯著的極權主義特徵:冰冷、鐵血、崇尚秩序,狂熱的個人崇拜,成為狂熱民族主義宣傳的一部分,最終導致二戰爆發,造成超過5500 萬人死亡。
  • 日本軍國主義(1930-1945) :以“大和民族優越論”為意識形態,將對外擴張定義為“民族使命”,通過極權體制控制輿論、強制徵兵,並在佔領區推行“日化教育”,壓制當地民族文化,犯下大量戰爭罪行。日本在二戰前的政府文件中甚至自稱擁有“無與倫比的極權主義”。

影響與警示

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作為極權主義的不同表現形式,對人類文明造成了深重災難。它們踐踏人權,通過系統性迫害、種族清洗和大規模暴力,導致了數以千萬計的無辜生命逝去。其排他性的民族主義敘事導致社會分裂,國家陷入封閉與對外隔絕,阻礙了經濟與文化交流,最終使文明走向倒退。

這些歷史教訓警示我們,必須警惕極端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的結合,維護民主制度和人權保障,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思想控制。只有承認多元文化共存,保障少數群體權利,才能避免類似的危險意識形態再次抬頭,維護國際秩序與人類共同價值。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blog/fascism-and-militarism

目錄

6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