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从革命家到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历史解读

深入了解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的生平、思想与历史评价。作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领导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卫国战争,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同时也发动了“大清洗”等运动。通过 8 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探索斯大林时代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全球意识形态的影响。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Joseph Stalin):从革命家到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历史解读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是一位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格鲁吉亚人。他既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1924 年—1953 年)。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然而,他的执政时期也伴随着极大的争议,包括乌克兰大饥荒、哈萨克大饥荒、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李森科主义以及发动“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早年生活与革命道路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Joseph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他于 1878 年 12 月 18 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一说官方曾称其生日为 1879 年 12 月 21 日)。他出身寒微,是鞋匠的儿子和农奴的孙子。斯大林在 16 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成绩优异并获得奖学金。在此期间,他接触到革命书籍,深受马克思主义(Marxism)影响。

1898 年,斯大林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 年,他因无法支付学费而被学校开除,随后在第比利斯的气象观测台供职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斯大林选择加入了以列宁(ленин)为首的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一边。他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 7 次、流放 6 次,并从流放地逃出 5 次。1913 年 3 月,斯大林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这一笔名,以此表明自己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 1917 年的俄国二月革命(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后,斯大林被释放并重返圣彼得堡,协助列宁开展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同年发生的七月流血事件中,斯大林协助列宁逃往芬兰。10 月,他被选入领导起义的党总部,参加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布尔什维克最终成功夺取政权。

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照片

权力之路与党内斗争

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年),斯大林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在保卫察里津(Царицын)的战斗中建立了功绩,察里津后来因此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在内战期间,斯大林多次违抗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Троцкий)的决议,加强了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1922 年 4 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同年底,他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的报告。

在列宁(Lenin)逝世前夕(1922 年 12 月),他口授了一批给党的应届代表大会的信,信中对斯大林掌握无限权力表示担忧,并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总书记的职位上调开,因为他“太粗暴”。尽管列宁建议免去斯大林职务,但在 1923 年,加米涅夫(Каменев)、季诺维也夫(Зиновьев)等人认为列宁的建议不合适,并一致选举斯大林继续担任总书记。

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他首先联合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共同对抗托洛茨基,将“托洛茨基主义”斥为异端。不久之后,斯大林又与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形成的“新反对派”产生分歧,并于 1927 年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先后开除出党。到 1929 年,布哈林(Бухарин)集团也被赶出政治局,斯大林的地位得到牢固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工业化和集体化

1925 年 12 月,联共(布)“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旨在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国。在实施前两个五年计划(1928 年起)期间,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到 1940 年,苏联的钢、煤、石油、电力产量都达至新高,已经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强工业国

与此同时,1927 年 12 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方针。该运动旨在将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以便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粮食。然而,农业集体化运动存在严重的错误,包括违背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对富农(кулак)政策出现过激行为,并对农民征收过多资金,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例如,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实施了义务交售制,导致农民负担过重,引发了消极抵抗,最终导致了 1932 年至 1933 年苏联国内广大地区普遍遭受的严重饥荒,其中乌克兰地区约有 220 万民众被饿死。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该模式的特征包括:经济上以行政命令管理、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虽然斯大林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强调国家利益优先的计划体制最终会阻碍积极的、开放式的发展,导致苏联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活力。如果您对不同政治体制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感兴趣,可以通过8values 政治测试来探索不同意识形态在经济维度上的侧重。

斯大林:大清洗与个人崇拜

随着斯大林(Stalin)地位的牢固确立,对他的个人崇拜(Personal Cult)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种个人崇拜体现在其执政后期,斯大林甚至开始喜欢这种崇拜,以至于在各种场合必须引用其著作或提及他的名字。为了改善形象,甚至有画家采用仰角作画,以使身材矮小的斯大林显得像巨人,并专门为其发明了特制的“增高鞋”。

在个人崇拜盛行的同时,苏联在 1937 年至 1938 年经历了被称为“大清洗”时期(或“大恐怖”时期)。这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始于 1934 年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Sergey Kirov)。在此期间,约有 130 万人被判刑,其中68.2 万人遭枪杀

大清洗不仅针对政治反对派(如列宁时期的老布尔什维克),还波及党、政、军的优秀领导人、著名知识分子以及普通干部和群众。例如,在十月革命时期的党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三分之二被枪决。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中,超过 4 万人被清洗,包括 5 名元帅中的 3 人。

在科技和文化领域,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专家也未能幸免,例如育种学家瓦维洛夫、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者朗格马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等都遭到处死或逮捕。斯大林本人在 1939 年曾强调,清洗是为了“铲除人民敌人”,尽管承认犯过严重的错误,但他认为清洗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基本上产生了良好的结果”。

二战中的最高统帅

1941 年 6 月,在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后,斯大林担任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尽管此前他因认为德国不会在击败英国前进攻苏联而未做充分准备,导致苏军初期损失惨重。

在卫国战争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展现了其坚韧的意志和军事领导力。1941 年 11 月德军逼近莫斯科时,他坚决留在城里组织反击,并在红场举行了阅兵式,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

在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保卫战中,苏军激战 200 天,歼敌 150 万,此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斯大林的卓越指挥下,苏军最终赢得了包括库尔斯克战役在内的一系列胜利,将德军赶出苏联。他领导苏联人民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评价斯大林:“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

在国际外交方面,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重要首脑会议,包括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并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1945 年 8 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迅速击溃了日本关东军。

晚年逝世与历史定论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Joseph Stalin)在东欧占领区扶植了一系列卫星国,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Socialist Bloc)。

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 74 岁。虽然其死因曾存在争议,但尸检报告显示斯大林是自然死亡。

斯大林逝世后,其遗体最初与列宁遗体并排安放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然而,鉴于其严重违背列宁遗嘱、滥用权力、进行广泛镇压,1961 年,苏共第 22 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斯大林的遗体移出列宁墓,埋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1956 年,赫鲁晓夫(Khrushchev)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 1930 年代搞肃反扩大化、个人崇拜以及战争初期的失误。

关于斯大林(Stalin)的历史评价是复杂且矛盾的。俄罗斯总统普京(Putin)曾指出,斯大林时代国家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这是正面的成就,但代价是难以接受的。他强调:“毫无疑问,在这一时期我们遇到的不仅是简单的个人崇拜,而是反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罪行。这也是事实。”。丘吉尔则总结道:“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斯大林的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军事理论方面,斯大林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战争命运决定于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等军事理论,并强调现代作战艺术在于掌握战争的一切形式和科学成就,并善于合理运用。


斯大林个人生活简述:
斯大林于 1904 年与第一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Ekaterina Svanidze)结婚,她于 1907 年去世,两人育有一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Yakov Dzhugashvili),雅科夫在二战中被德军俘虏并牺牲。1919 年,斯大林与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Nadezhda Alliluyeva)结婚,育有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Vasily Dzhugashvili)和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Svetlana Alliluyeva)。娜杰日达于 1932 年自杀。瓦西里后来成为苏联空军少将,但斯大林逝世后被逮捕并被判刑。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8values.cc)并附带本文原文链接:

https://8values.cc/blog/joseph-stalin

目录

8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