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從革命家到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歷史解讀

深入了解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的生平、思想與歷史評價。作為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斯大林領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衛國戰爭,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同時也發動了“大清洗”等運動。通過8 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探索斯大林時代的歷史背景及其對全球意識形態的影響。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Joseph Stalin):從革命家到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歷史解讀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語: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是一位對二十世紀的蘇聯和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格魯吉亞人。他既是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蘇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1924 年—1953 年)。他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領導蘇聯紅軍與盟軍協力擊敗軸心國,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然而,他的執政時期也伴隨著極大的爭議,包括烏克蘭大饑荒、哈薩克大饑荒、樹立個人崇拜、縱容李森科主義以及發動“大清洗”運動。

斯大林早年生活與革命道路

斯大林原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Joseph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他於1878 年12 月18 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第比利斯省哥裡(一說官方曾稱其生日為1879 年12 月21 日)。他出身寒微,是鞋匠的兒子和農奴的孫子。斯大林在16 歲時進入第比利斯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成績優異並獲得獎學金。在此期間,他接觸到革命書籍,深受馬克思主義(Marxism)影響。

1898 年,斯大林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1899 年,他因無法支付學費而被學校開除,隨後在第比利斯的氣象觀測台供職並積極參與革命活動。 1903 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斯大林選擇加入了以列寧(ленин)為首的布爾什維克(большевик)一邊。他曾因參加革命活動被逮捕7 次、流放6 次,並從流放地逃出5 次。 1913 年3 月,斯大林發表了《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為“鋼鐵”)這一筆名,以此表明自己堅強不屈的性格。

在1917 年的俄國二月革命(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後,斯大林被釋放並重返聖彼得堡,協助列寧開展佈爾什維克《真理報》的編輯工作。同年發生的七月流血事件中,斯大林協助列寧逃往芬蘭。 10 月,他被選入領導起義的黨總部,參加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組織和領導工作,布爾什維克最終成功奪取政權。

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照片

權力之路與黨內鬥爭

在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時期(1918-1920 年),斯大林擔任工農國防委員會委員、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他在保衛察裡津(Царицын)的戰鬥中建立了功績,察裡津後來因此被改名為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在內戰期間,斯大林多次違抗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Троцкий)的決議,加強了在軍隊中的影響力。

1922 年4 月,斯大林在聯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新選出的中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聯共(布)中央總書記。同年底,他作了關於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сср)的報告。

在列寧(Lenin)逝世前夕(1922 年12 月),他口授了一批給黨的應屆代表大會的信,信中對斯大林掌握無限權力表示擔憂,並建議同志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總書記的職位上調開,因為他“太粗暴”。儘管列寧建議免去斯大林職務,但在1923 年,加米涅夫(Каменев)、季諾維也夫(Зиновьев)等人認為列寧的建議不合適,並一致選舉斯大林繼續擔任總書記。

1924 年1 月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逐步成為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他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在隨後的政治鬥爭中,他首先聯合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共同對抗托洛茨基,將“托洛茨基主義”斥為異端。不久之後,斯大林又與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形成的“新反對派”產生分歧,並於1927 年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先後開除出黨。到1929 年,布哈林(Бухарин)集團也被趕出政治局,斯大林的地位得到牢固確立。

社會主義建設與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工業化和集體化

1925 年12 月,聯共(布)“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旨在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國。在實施前兩個五年計劃(1928 年起)期間,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到1940 年,蘇聯的鋼、煤、石油、電力產量都達至新高,已經成為繼美國和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強工業國

與此同時,1927 年12 月,聯共(布)“十五大”確立了農業集體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方針。該運動旨在將個體小農經濟聯合併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以便為工業化提供資金和糧食。然而,農業集體化運動存在嚴重的錯誤,包括違背農民自願加入的意願、對富農(кулак)政策出現過激行為,並對農民徵收過多資金,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例如,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國家實施了義務交售制,導致農民負擔過重,引發了消極抵抗,最終導致了1932 年至1933 年蘇聯國內廣大地區普遍遭受的嚴重飢荒,其中烏克蘭地區約有220 萬民眾被餓死。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1936 年新憲法的頒布,標誌著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在蘇聯的確立,同時也標誌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該模式的特徵包括:經濟上以行政命令管理、否定價值規律、排斥商品和市場;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缺少群眾監督,忽視民主和法制。

雖然斯大林模式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發揮重要作用,但其嚴重的缺陷和弊端后來日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這種強調國家利益優先的計劃體制最終會阻礙積極的、開放式的發展,導致蘇聯在國際競爭中缺乏活力。如果您對不同政治體制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感興趣,可以通過8values 政治測試來探索不同意識形態在經濟維度上的側重。

斯大林:大清洗與個人崇拜

隨著斯大林(Stalin)地位的牢固確立,對他的個人崇拜(Personal Cult)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這種個人崇拜體現在其執政後期,斯大林甚至開始喜歡這種崇拜,以至於在各種場合必須引用其著作或提及他的名字。為了改善形象,甚至有畫家採用仰角作畫,以使身材矮小的斯大林顯得像巨人,並專門為其發明了特製的“增高鞋”。

在個人崇拜盛行的同時,蘇聯在1937 年至1938 年經歷了被稱為“大清洗”時期(或“大恐怖”時期)。這場大規模的肅反運動始於1934 年謝爾蓋·基洛夫遇刺事件(Sergey Kirov)。在此期間,約有130 萬人被判刑,其中68.2 萬人遭槍殺

大清洗不僅針對政治反對派(如列寧時期的老布爾什維克),還波及黨、政、軍的優秀領導人、著名知識分子以及普通幹部和群眾。例如,在十月革命時期的黨中央委員會成員中,有三分之二被槍決。紅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中,超過4 萬人被清洗,包括5 名元帥中的3 人。

在科技和文化領域,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專家也未能倖免,例如育種學家瓦維洛夫、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喀秋莎火箭炮的發明者朗格馬克、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等都遭到處死或逮捕。斯大林本人在1939 年曾強調,清洗是為了“剷除人民敵人”,儘管承認犯過嚴重的錯誤,但他認為清洗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基本上產生了良好的結果”。

二戰中的最高統帥

1941 年6 月,在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後,斯大林擔任了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和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儘管此前他因認為德國不會在擊敗英國前進攻蘇聯而未做充分準備,導致蘇軍初期損失慘重。

在衛國戰爭的關鍵時刻,斯大林展現了其堅韌的意志和軍事領導力。 1941 年11 月德軍逼近莫斯科時,他堅決留在城裡組織反擊,並在紅場舉行了閱兵式,極大地鼓舞了蘇聯軍民的士氣。

在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保衛戰中,蘇軍激戰200 天,殲敵150 萬,此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在斯大林的卓越指揮下,蘇軍最終贏得了包括庫爾斯克戰役在內的一系列勝利,將德軍趕出蘇聯。他領導蘇聯人民最終戰勝了納粹德國。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評價斯大林:“對俄羅斯萬幸的是,在她經受艱難考驗的年代裡,領導她的是天才而且堅韌不拔的統帥約瑟夫·斯大林。 ”。

在國際外交方面,斯大林參加了盟國的幾次重要首腦會議,包括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並就對日作戰條件達成協議。 1945 年8 月,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迅速擊潰了日本關東軍。

晚年逝世與歷史定論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Joseph Stalin)在東歐佔領區扶植了一系列衛星國,組成了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Socialist Bloc)。

1953 年3 月5 日,斯大林因腦溢血病逝於莫斯科,享年74 歲。雖然其死因曾存在爭議,但屍檢報告顯示斯大林是自然死亡。

斯大林逝世後,其遺體最初與列寧遺體並排安放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中。然而,鑑於其嚴重違背列寧遺囑、濫用權力、進行廣泛鎮壓,1961 年,蘇共第22 次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將斯大林的遺體移出列寧墓,埋葬在克里姆林宮紅牆下。

1956 年,赫魯曉夫(Khrushchev)在蘇共二十大上作秘密報告,揭露了斯大林在1930 年代搞肅反擴大化、個人崇拜以及戰爭初期的失誤。

關於斯大林(Stalin)的歷史評價是複雜且矛盾的。俄羅斯總統普京(Putin)曾指出,斯大林時代國家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這是正面的成就,但代價是難以接受的。他強調:“毫無疑問,在這一時期我們遇到的不僅是簡單的個人崇拜,而是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這也是事實。”。丘吉爾則總結道:“他接手的是一個犁耕手種的、落後的俄國,而留下的卻是裝備有原子武器的蘇聯。 ”。

斯大林的哲學思想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部分,他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和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在軍事理論方面,斯大林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提出了戰爭命運決定於經常起作用的因素等軍事理論,並強調現代作戰藝術在於掌握戰爭的一切形式和科學成就,並善於合理運用。


_斯大林個人生活簡述:_ 斯大林于1904 年與第一任妻子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Ekaterina Svanidze)結婚,她於1907 年去世,兩人育有一子雅科夫·朱加什維利(Yakov Dzhugashvili),雅科夫在二戰中被德軍俘虜並犧牲。 1919 年,斯大林與第二任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Nadezhda Alliluyeva)結婚,育有兒子瓦西里·朱加什維利(Vasily Dzhugashvili)和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Svetlana Alliluyeva)。娜傑日達於1932 年自殺。瓦西里後來成為蘇聯空軍少將,但斯大林逝世後被逮捕並被判刑。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blog/joseph-stalin

目錄

8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