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非暴力思想与印度民族独立的精神领袖
探索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非暴力抵抗(Satyagraha)哲学,了解这位印度国父如何运用精神力量引领国家走向独立。通过 8 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您可以对比自己的政治信仰与甘地主义(Gandhism)的核心原则。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 年 10 月 2 日—1948 年 1 月 30 日)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印度国民大会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的灵魂人物。他以其独特的“非暴力抵抗”哲学——“坚持真理”(Satyagraha),成功领导了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由于其对人类社会和国际和平变革运动的深远影响,他被后世尊称为“圣雄”(Mahatma),该词来源于梵语,意为“伟大的灵魂”或“可敬者”。
甘地被认为是后殖民印度(post-colonial India)的国父(Father of the Nation),他的生日 10 月 2 日被印度定为“甘地纪念日”(Gandhi Jayanti),并在全球范围内被纪念为“国际非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of Nonviolence)。
圣雄甘地早年生活与思想萌芽
甘地于 1869 年 10 月 2 日出生于英属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Kathiawar Peninsula)的博尔本德尔(Porbandar),这里曾是卡提阿瓦行政区的一个小土邦。他出生在一个印度教(Hindu)家庭,家族属于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莫德·巴尼亚(Modh Bania)种姓(即吠舍的一个分支,通常从事农业或商业)。
甘地的父亲卡朗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 1822–1885)曾先后担任过博尔本德尔邦和拉杰果德邦(Rajkot)的首相(dewan)。他的母亲普特利巴尔(Putlibai, 1844–1891)来自普拉纳米毗湿奴派(Pranami Vaishnava Hindu)家庭,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女性。甘地深受母亲影响,从小习得了道德、真理等美德,并养成了忠于父母、坚守职责、厌恶谎言的品性。
1883 年 5 月,年仅 13 岁的甘地按照当地习俗与 14 岁的卡斯杜白·戈库尔达斯·卡帕迪亚(Kasturbai Gokuldas Kapadia,昵称“卡斯特巴尔”或“Ba”)结婚。在他们婚后的几年,甘地的父亲于 1885 年底去世。
1888 年 9 月,19 岁的甘地远赴英国伦敦,在内殿法学院(Inner Temple)攻读法律,立志成为一名律师。在伦敦的三年中,他加入了伦敦素食协会(London Vegetarian Society, LVS),并结识了神智学团体(Theosophical Society)的成员,他们鼓励甘地阅读《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甘地在此期间也研读了《圣经》、《古兰经》、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作品,以及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天国在你们心中》(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和约翰·鲁斯金(John Ruskin)的《等到这最后》(Unto This Last)等著作。这些研读活动帮助他理解了不同宗教的本质教义,形成了他自己的观点,即各种宗教拥有一致的内在精神和共同的“人道主义”原则。
1891 年 6 月,甘地取得律师资格并返回印度,但在家乡和孟买的律师业务并不顺利。
南非时期的民权运动与非暴力抵抗(Satyagraha)的形成
1893 年 4 月,23 岁的甘地应一家穆斯林公司之邀,前往英属南非的纳塔尔殖民地(Colony of Natal)处理法律纠纷。他原计划只停留一年。
刚到南非,甘地就因肤色和出身遭受了种族歧视,包括被赶下头等车厢,以及在德班法庭被要求摘除头巾。这些经历使他开始质疑印度人在英帝国中的地位。他决定通过抗争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甘地在南非生活了 21 年,期间发展了他的政治观点、伦理和政治方法。他首次在那里实践了非暴力抵抗(nonviolent resistance)的理念。
1894 年,为了反对一项旨在剥夺印度人选举权的新法案,甘地延长了在南非的停留时间,并创立了纳塔尔印度人国大党(Natal Indian Congress)。通过这个组织,他将南非的印度社区塑造成一支统一的政治力量。
在南非期间,甘地的核心哲学“坚持真理”(Satyagraha)开始成形。1906 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一次大规模抗议集会上,甘地首次采用了这一仍在不断演变的方法论。Satyagraha 源于梵语,意为“依赖真理”或“坚持真理”,它强调的是爱和真理的统一,是一种强者的武器,主张宁愿自己牺牲也不对敌人施加暴力。
1910 年,甘地与赫尔曼·卡伦巴赫(Hermann Kallenbach)共同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建立了理想社区——“托尔斯泰农场”(Tolstoy Farm)。那里成为了“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基地之一。
虽然甘地在南非专注于印度人的民权斗争,但他也受到了批评,例如他早期的言论曾将印度人与非洲人区别对待。然而,他的生平研究显示,他后来的观点是不断演变的。最终,他在非洲的反种族主义努力,赢得了后世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人的钦佩。
甘地在南非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在 1913 年达到高潮,他率领 2000 多名印度矿工和家属向德兰士瓦境内“和平进军”,要求取消歧视性法案。尽管甘地多次被捕,但运动最终迫使南非政府做出让步,宣布废除人头税,并承认印度宗教仪式婚姻的合法性。
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The Struggle for Swaraj)
1915 年 1 月 9 日,45 岁的甘地应戈帕尔·克里希纳·戈卡莱(Gopal Krishna Gokhale)的邀请,返回印度。他很快投身于印度的政治生活,并接手领导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的工作。
地方抗争与不合作运动的开端
在 1917 年的昌帕兰(Champaran)和 1918 年的克达(Kheda)运动中,甘地首次在印度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组织农民、农场主和城市劳工,抗议歧视和过高的土地税。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期间,甘地曾支持英国的战争努力,希望换取战后印度的自治(swaraj,自制/自治)。然而,英国提供的改革远未达到自治的要求,这动摇了甘地与英国合作的信念。
1919 年,英国通过了《罗拉特法》(Rowlatt Act),该法允许政府将公民抗命参与者视为罪犯,并可在未经司法审查的情况下进行无限期预防性拘留。甘地宣布将进行“坚持真理”的公民不服从运动(civil disobedience)。
同年发生的阿姆利则惨案(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导致数百名手无寸铁的平民被英军射杀。这一事件以及英国的反应,使甘地确信印度在英国统治下永远不会得到公平待遇,并促使他将注意力转向争取印度的“自治”和政治独立。
在这一时期,甘地也支持了“基拉法特运动”(Khilafat Movement),以此争取穆斯林群体在反对英帝国主义中的合作。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土布运动”(Khadi)
1920 年,甘地正式提出对英国采取“不合作”态度的主张,将斗争策略由“非暴力抵抗运动”转变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1 年,甘地开始担任国大党领导人,他将不合作纲领扩展到包括“本土运动”(swadeshi)政策——抵制外国商品,尤其是英货。他提倡所有印度人穿戴用手摇纺车纺出的土布(khadi),以此作为与印度农村贫困阶层认同的标志,并支持独立运动。此外,他还敦促人们抵制英国机构、辞去政府职务,旨在从经济、政治和行政上瘫痪英属印度政府。
1922 年,由于恰乌里—恰乌拉事件(Chauri Chaura incident)中群众使用了暴力,甘地出于对暴力升级的担忧,决定停止全国性的不合作运动,这在国大党内外引起了强烈不满。随后,甘地被殖民当局逮捕,以煽动罪被判处六年监禁。他在狱中撰写了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食盐进军(Salt March)与公民不服从运动
1930 年 3 月,甘地发起了一场反对英国食盐税的新“坚持真理”(Satyagraha)运动——“食盐进军”。他谴责英国的统治是一种“诅咒”。
1930 年 3 月 12 日至 4 月 6 日,甘地带领 78 名志愿者,徒步 388 公里(241 英里),从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走到古吉拉特邦的丹迪(Dandi),亲自制盐以公然违反英国的食盐垄断法。数千印度人加入了他的队伍。这场运动动员了印度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参与。
尽管甘地被捕,且英国当局使用暴力镇压了后续的抗议活动,这次运动仍是甘地最成功的运动之一,震动了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随后,甘地与印度总督欧文(Lord Irwin)签署了《甘地—欧文协定》(Gandhi–Irwin Pact)。根据该协定,公民不服从运动暂停,所有政治犯被释放。甘地作为印度国大党的唯一代表,受邀前往伦敦参加圆桌会议(Round Table Conference)。
退出印度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反对印度参与英国的战争努力,他认为印度在被剥夺自由的情况下,不应参与一场声称是为了民主自由而战的战争。
1942 年,甘地发表了著名的“退出印度”演讲(Quit India speech),要求英国立即撤离印度。他敦促印度人民“不合作”(stop co-operating with the imperial government),并号召他们“要么做,要么死”(karo ya maro)来争取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英国政府迅速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所有主要领导人。甘地在浦那(Pune)的阿迦汗宫(Aga Khan Palace)被囚禁了两年。在此期间,他的妻子卡斯特巴尔(Kasturba)于 1944 年去世。
宗教多元主义与印巴分治的悲剧
甘地一直主张建立一个基于宗教多元主义的独立印度。他试图将国大党塑造成一个团结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和贱民等所有阶层的大型组织。
然而,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穆斯林民族主义(Muslim nationalism)挑战了甘地的愿景,要求在英属印度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家园。在国大党领导人被囚禁期间,穆斯林联盟(Muslim League)的力量日益壮大。
甘地强烈反对印度根据宗教界限进行分裂。他与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进行了广泛的通信和会面,但真纳拒绝了甘地关于一个统一、宗教多元的印度共存的提议。
1946 年,真纳号召发动“直接行动日”(Direct Action Day)以推动分治,导致加尔各答(Calcutta)爆发了大规模宗教暴力事件。
1947 年 8 月,英国最终批准了独立,但英属印度帝国被分裂为印度联邦(Hindu-majority India)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Pakistan)。在分治前后,大规模宗教暴力爆发,造成数十万人死亡,1000 万至 1200 万人被迫迁移。
甘地没有参加官方的独立庆典。他前往受影响的地区,通过禁食和抗议来呼吁停止宗教冲突,并促使政府解决与巴基斯坦的资产分配争端。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遇刺与永恒的非暴力遗产
1948 年 1 月 30 日,在甘地 78 岁时,他在新德里(New Delhi)的伯拉之家(Birla House)参加跨信仰祈祷会途中,被印度教激进民族主义者纳图拉姆·戈德塞(Nathuram Godse)近距离开枪射中胸部三枪,不幸身亡。戈德塞后来声称刺杀甘地是因为他认为甘地过于坚决地捍卫印度穆斯林和支持巴基斯坦。
甘地遇刺身亡后,印度举国悲恸,时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发表广播讲话称:“我们生命中的光辉消逝了,整个国家沉浸在黑暗中”。超过一百万人参加了甘地的葬礼游行。甘地按照印度教的传统被火化。
核心信仰与实践:真理、非暴力与自我约束
甘地的哲学思想不仅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指导方针,也是一种基于道德伦理和精神力量的完整学说,通常被称为甘地主义(Gandhism)。
1. 真理(Satya)与坚持真理(Satyagraha):
甘地一生致力于发现和追求真理(Satya)。他认为“上帝即真理”,后来又修正为“真理即上帝”(Truth is God)。
他将政治运动命名为“坚持真理”(Satyagraha),意思是“依赖或坚持真理”。Satyagraha 的核心是“灵魂力量”或“沉默的力量”,拒绝使用暴力,力求通过忍受痛苦、自我牺牲和非合作(non-co-operation)来转化或“净化”压迫者,使“爱战胜恨”。他强调,如果想培养真正的民主精神,就不能容忍异见 。
2. 非暴力(Ahimsa):
虽然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宗教思想(如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中历史悠久,但甘地是第一位将其大规模应用于政治领域的人。Ahimsa 是甘地哲学的基础,他认为实现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因为爱是人的本性,真理原则就是爱原则。
然而,甘地也曾表示,他认为非暴力“无限优于暴力”,但他宁愿印度诉诸武力以捍卫自己的荣誉,也不愿它懦弱地成为或保持对自己耻辱的无助旁观者。
3. 精神与伦理实践(Brahmacharya):
甘地的精神实践基于印度教瑜伽哲学的五大誓言: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禁欲(Brahmacharya,禁欲/独身)、不偷盗(Asteya)和不执着(Aparigraha)。
禁欲(Brahmacharya)对甘地来说,意味着性与食物的节制。他认为性生活与他的道德目标不一致。为了测试和证明自己的禁欲决心,他在妻子去世后进行了一系列引发争议的实验,包括与年轻女性同床共寝。尽管这些实验受到了家人和政客的广泛批评,但甘地认为这是他达到“禁欲”状态所需的条件。
4. 经济与社会思想:
甘地的社会改革运动旨在消除印度教的污点——“贱民制”(untouchability)。他亲切地称贱民为“哈里真”(Harijan),意为“神的儿子”,并为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奔走呼吁。
在经济上,甘地推崇乡村建设运动(village-dominated economy),颂扬传统乡村的手工劳动方式,并大力抨击大机器生产是剥削和破坏人们精神的根源。他的经济思想体现在他翻译和阐释的约翰·鲁斯金的《等到这最后》一书(Unto This Last)中。
文学贡献与著述
甘地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简洁、精确、清晰,力求自然。
他最早的出版物之一是 1909 年以古吉拉特语出版的《印度自治》(Hind Swaraj or Indian Home Rule),这本书被认为是印度独立运动的“知识蓝图”。
他的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详细记录了他的思想发展和生活经历。
此外,他还编辑了多份报纸和期刊,包括《印度舆论》(Indian Opinion)、《青年印度》(Young India)和《新生活》(Navajivan)。印度政府于 20 世纪 60 年代出版了《圣雄甘地全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hatma Gandhi),共计约 100 卷,约 5 万页。
历史地位与全球影响力(Gandhi’s Global Legacy)
甘地被公认为成功领导印度脱离英国统治的最伟大人物。
政治与文化遗产
- 印度国父: 印度人普遍认为甘地是“国父”,该称谓最早可追溯到 1944 年苏巴斯·钱德拉·鲍斯(Subhash Chandra Bose)在电台讲话中对甘地的称呼。
- 全球偶像: 1999 年,甘地被《亚洲周刊》(Asiaweek)评为“亚洲世纪人物” ;在 2000 年 BBC 的一项民意调查中,他被选为“千年最伟大人物” 。
- 纪念与荣誉: 全印度有无数街道、道路和地区以甘地命名。印度发行的所有面额纸币上均印有甘地的肖像。新德里的甘地陵(Raj Ghat)是其火化地,是一座黑色大理石平台。甘地遇刺的地点——伯拉之家(Birla House)现已成为甘地纪念馆(Gandhi Smriti)。
对世界政治思想的启发
甘地深刻影响了全球的民权和自由运动。
- 美国民权运动: 美国民权运动的领导者,包括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詹姆斯·劳森(James Lawson)和詹姆斯·贝弗尔(James Bevel),都从甘地的著作中汲取了非暴力理论。马丁·路德·金曾说:“基督给了我们目标,而圣雄甘地给了我们战术” 。
- 南非与曼德拉: 反种族隔离活动家、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受到了甘地非暴力抵抗哲学思想的启发。学者认为,曼德拉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甘地所开始的事业” 。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评价: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称赞甘地“是后世的榜样”。他认为甘地的生活成就“在政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发明了一种“全新且人道”的解放被压迫国家的方式。爱因斯坦还说:“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
在当代,甘地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他对技术和经济的观点在环境哲学和技术哲学领域重新获得了关注。
争议与批评
尽管甘地在印度和全球享有崇高地位,但他的生平和方法也受到过批评和争议。
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是甘地长期计划的有力批评者。丘吉尔曾多次嘲笑甘地是“善于煽动的律师”,装扮成“东方人常见的苦行僧模样”,并称他为“印度教墨索里尼”。
贱民领袖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B. R. Ambedkar)曾多次批评甘地。他认为甘地的思想是原始的、受到托尔斯泰(Tolstoy)和鲁斯金(Ruskin)的错误影响,并驳斥了甘地的某些观点。安贝德卡尔曾在接受欧洲记者采访时指出,甘地在西方人面前谈论实现平等的印度,但在印度教媒体上却大谈印度离不开种姓制度。
此外,甘地的禁欲实验,特别是他与年轻女性同睡的测试行为,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道德批评。
甘地思想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
甘地主义(Gandhism)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学说,其核心是真理和非暴力,深刻影响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的政治方向。
如果你对像甘地这样复杂多维的政治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感兴趣,可以尝试进行深入的分析。甘地的思想融合了精神、社会改良和政治策略,脱离了传统的政治光谱定义。
对于希望了解自己政治倾向的用户,我们推荐您使用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通过测试,您可以将自己的倾向与甘地主义所包含的和平主义、非暴力、社会正义等理念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的8values 所有结果意识形态是如何在历史上演变为具体政治行动的。
甘地所推崇的“自治”(Swaraj)不仅是政治上的独立,更是个体和社区的自我控制和道德完善,这体现了其思想的深度和非凡的伦理要求。他的一生是一系列关于道德、真理、非暴力与政治实践的“实验”,这些实验至今仍激励着全球的社会改革者。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浏览我们的官方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