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非暴力思想與印度民族獨立的精神領袖

探索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非暴力抵抗(Satyagraha)哲學,了解這位印度國父如何運用精神力量引領國家走向獨立。通過8 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您可以對比自己的政治信仰與甘地主義(Gandhism)的核心原則。

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非暴力思想與印度民族獨立的精神領袖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 年10 月2 日—1948 年1 月30 日)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的靈魂人物。他以其獨特的“非暴力抵抗”哲學——“堅持真理”(Satyagraha),成功領導了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由於其對人類社會和國際和平變革運動的深遠影響,他被後世尊稱為“聖雄”(Mahatma),該詞來源於梵語,意為“偉大的靈魂”或“可敬者”。

甘地被認為是後殖民印度(post-colonial India)的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他的生日10 月2 日被印度定為“甘地紀念日”(Gandhi Jayanti),並在全球範圍內被紀念為“國際非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of Nonviolence)。

聖雄甘地早年生活與思想萌芽

甘地於1869 年10 月2 日出生於英屬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Kathiawar Peninsula)的博爾本德爾(Porbandar),這裡曾是卡提阿瓦行政區的一個小土邦。他出生在一個印度教(Hindu)家庭,家族屬於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莫德·巴尼亞(Modh Bania)種姓(即吠舍的一個分支,通常從事農業或商業)。

甘地的父親卡朗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 1822–1885)曾先後擔任過博爾本德爾邦和拉傑果德邦(Rajkot)的首相(dewan)。他的母親普特利巴爾(Putlibai, 1844–1891)來自普拉納米毘濕奴派(Pranami Vaishnava Hindu)家庭,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女性。甘地深受母親影響,從小習得了道德、真理等美德,並養成了忠於父母、堅守職責、厭惡謊言的品性。

1883 年5 月,年僅13 歲的甘地按照當地習俗與14 歲的卡斯杜白·戈庫爾達斯·卡帕迪亞(Kasturbai Gokuldas Kapadia,暱稱“卡斯特巴爾”或“Ba”)結婚。在他們婚後的幾年,甘地的父親於1885 年底去世。

1888 年9 月,19 歲的甘地遠赴英國倫敦,在內殿法學院(Inner Temple)攻讀法律,立志成為一名律師。在倫敦的三年中,他加入了倫敦素食協會(London Vegetarian Society, LVS),並結識了神智學團體(Theosophical Society)的成員,他們鼓勵甘地閱讀《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甘地在此期間也研讀了《聖經》、《古蘭經》、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作品,以及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天國在你們心中》(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和約翰·魯斯金(John Ruskin)的《等到這最後》(Unto This Last)等著作。這些研讀活動幫助他理解了不同宗教的本質教義,形成了他自己的觀點,即各種宗教擁有一致的內在精神和共同的“人道主義”原則。

1891 年6 月,甘地取得律師資格並返回印度,但在家鄉和孟買的律師業務並不順利。

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照片

南非時期的民權運動與非暴力抵抗(Satyagraha)的形成

1893 年4 月,23 歲的甘地應一家穆斯林公司之邀,前往英屬南非的納塔爾殖民地(Colony of Natal)處理法律糾紛。他原計劃只停留一年。

剛到南非,甘地就因膚色和出身遭受了種族歧視,包括被趕下頭等車廂,以及在德班法庭被要求摘除頭巾。這些經歷使他開始質疑印度人在英帝國中的地位。他決定通過抗爭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甘地在南非生活了21 年,期間發展了他的政治觀點、倫理和政治方法。他首次在那裡實踐了非暴力抵抗(nonviolent resistance)的理念。

1894 年,為了反對一項旨在剝奪印度人選舉權的新法案,甘地延長了在南非的停留時間,並創立了納塔爾印度人國大黨(Natal Indian Congress)。通過這個組織,他將南非的印度社區塑造成一支統一的政治力量。

在南非期間,甘地的核心哲學“堅持真理”(Satyagraha)開始成形。 1906 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一次大規模抗議集會上,甘地首次採用了這一仍在不斷演變的方法論。 Satyagraha 源於梵語,意為“依賴真理”或“堅持真理”,它強調的是愛和真理的統一,是一種強者的武器,主張寧願自己犧牲也不對敵人施加暴力。

1910 年,甘地與赫爾曼·卡倫巴赫(Hermann Kallenbach)共同在約翰內斯堡附近建立了理想社區——“托爾斯泰農場”(Tolstoy Farm)。那裡成為了“非暴力抵抗運動”的基地之一。

雖然甘地在南非專注於印度人的民權鬥爭,但他也受到了批評,例如他早期的言論曾將印度人與非洲人區別對待。然而,他的生平研究顯示,他後來的觀點是不斷演變的。最終,他在非洲的反種族主義努力,贏得了後世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人的欽佩。

甘地在南非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在1913 年達到高潮,他率領2000 多名印度礦工和家屬向德蘭士瓦境內“和平進軍”,要求取消歧視性法案。儘管甘地多次被捕,但運動最終迫使南非政府做出讓步,宣布廢除人頭稅,並承認印度宗教儀式婚姻的合法性。

領導印度民族獨立運動(The Struggle for Swaraj)

1915 年1 月9 日,45 歲的甘地應戈帕爾·克里希納·戈卡萊(Gopal Krishna Gokhale)的邀請,返回印度。他很快投身於印度的政治生活,並接手領導了印度國民大會黨(國大黨)的工作。

地方抗爭與不合作運動的開端

在1917 年的昌帕蘭(Champaran)和1918 年的克達(Kheda)運動中,甘地首次在印度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組織農民、農場主和城市勞工,抗議歧視和過高的土地稅。

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期間,甘地曾支持英國的戰爭努力,希望換取戰後印度的自治(swaraj,自製/自治)。然而,英國提供的改革遠未達到自治的要求,這動搖了甘地與英國合作的信念。

1919 年,英國通過了《羅拉特法》(Rowlatt Act),該法允許政府將公民抗命參與者視為罪犯,並可在未經司法審查的情況下進行無限期預防性拘留。甘地宣布將進行“堅持真理”的公民不服從運動(civil disobedience)。

同年發生的阿姆利則慘案(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導致數百名手無寸鐵的平民被英軍射殺。這一事件以及英國的反應,使甘地確信印度在英國統治下永遠不會得到公平待遇,並促使他將注意力轉向爭取印度的“自治”和政治獨立。

在這一時期,甘地也支持了“基拉法特運動”(Khilafat Movement),以此爭取穆斯林群體在反對英帝國主義中的合作。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土布運動”(Khadi)

1920 年,甘地正式提出對英國採取“不合作”態度的主張,將鬥爭策略由“非暴力抵抗運動”轉變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21 年,甘地開始擔任國大黨領導人,他將不合作綱領擴展到包括“本土運動”(swadeshi)政策——抵制外國商品,尤其是英貨。他提倡所有印度人穿戴用手搖紡車紡出的土布(khadi),以此作為與印度農村貧困階層認同的標誌,並支持獨立運動。此外,他還敦促人們抵制英國機構、辭去政府職務,旨在從經濟、政治和行政上癱瘓英屬印度政府。

1922 年,由於恰烏里—恰烏拉事件(Chauri Chaura incident)中群眾使用了暴力,甘地出於對暴力升級的擔憂,決定停止全國性的不合作運動,這在國大黨內外引起了強烈不滿。隨後,甘地被殖民當局逮捕,以煽動罪被判處六年監禁。他在獄中撰寫了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食鹽進軍(Salt March)與公民不服從運動

1930 年3 月,甘地發起了一場反對英國食鹽稅的新“堅持真理”(Satyagraha)運動——“食鹽進軍”。他譴責英國的統治是一種“詛咒”。

1930 年3 月12 日至4 月6 日,甘地帶領78 名志願者,徒步388 公里(241 英里),從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走到古吉拉特邦的丹迪(Dandi),親自製鹽以公然違反英國的食鹽壟斷法。數千印度人加入了他的隊伍。這場運動動員了印度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婦女參與。

儘管甘地被捕,且英國當局使用暴力鎮壓了後續的抗議活動,這次運動仍是甘地最成功的運動之一,震動了英國對印度的統治。

隨後,甘地與印度總督歐文(Lord Irwin)簽署了《甘地—歐文協定》(Gandhi–Irwin Pact)。根據該協定,公民不服從運動暫停,所有政治犯被釋放。甘地作為印度國大黨的唯一代表,受邀前往倫敦參加圓桌會議(Round Table Conference)。

退出印度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甘地反對印度參與英國的戰爭努力,他認為印度在被剝奪自由的情況下,不應參與一場聲稱是為了民主自由而戰的戰爭。

1942 年,甘地發表了著名的“退出印度”演講(Quit India speech),要求英國立即撤離印度。他敦促印度人民“不合作”(stop co-operating with the imperial government),並號召他們“要么做,要么死”(karo ya maro)來爭取他們的權利和自由。

英國政府迅速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所有主要領導人。甘地在浦那(Pune)的阿迦汗宮(Aga Khan Palace)被囚禁了兩年。在此期間,他的妻子卡斯特巴爾(Kasturba)於1944 年去世。

宗教多元主義與印巴分治的悲劇

甘地一直主張建立一個基於宗教多元主義的獨立印度。他試圖將國大黨塑造成一個團結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和賤民等所有階層的大型組織。

然而,在20 世紀40 年代初,穆斯林民族主義(Muslim nationalism)挑戰了甘地的願景,要求在英屬印度內部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家園。在國大黨領導人被囚禁期間,穆斯林聯盟(Muslim League)的力量日益壯大。

甘地強烈反對印度根據宗教界限進行分裂。他與穆罕默德·阿里·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進行了廣泛的通信和會面,但真納拒絕了甘地關於一個統一、宗教多元的印度共存的提議。

1946 年,真納號召發動“直接行動日”(Direct Action Day)以推動分治,導致加爾各答(Calcutta)爆發了大規模宗教暴力事件。

1947 年8 月,英國最終批准了獨立,但英屬印度帝國被分裂為印度聯邦(Hindu-majority India)和穆斯林占多數的巴基斯坦(Pakistan)。在分治前後,大規模宗教暴力爆發,造成數十萬人死亡,1000 萬至1200 萬人被迫遷移。

甘地沒有參加官方的獨立慶典。他前往受影響的地區,通過禁食和抗議來呼籲停止宗教衝突,並促使政府解決與巴基斯坦的資產分配爭端。

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遇刺與永恆的非暴力遺產

1948 年1 月30 日,在甘地78 歲時,他在新德里(New Delhi)的伯拉之家(Birla House)參加跨信仰祈禱會途中,被印度教激進民族主義者納圖拉姆·戈德塞(Nathuram Godse)近距離開槍射中胸部三槍,不幸身亡。戈德塞後來聲稱刺殺甘地是因為他認為甘地過於堅決地捍衛印度穆斯林和支持巴基斯坦。

甘地遇刺身亡後,印度舉國悲慟,時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發表廣播講話稱:“我們生命中的光輝消逝了,整個國家沉浸在黑暗中”。超過一百萬人參加了甘地的葬禮遊行。甘地按照印度教的傳統被火化。

核心信仰與實踐:真理、非暴力與自我約束

甘地的哲學思想不僅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指導方針,也是一種基於道德倫理和精神力量的完整學說,通常被稱為甘地主義(Gandhism)。

1. 真理(Satya)與堅持真理(Satyagraha):甘地一生致力於發現和追求真理(Satya)。他認為“上帝即真理”,後來又修正為“真理即上帝”(Truth is God)。 他將政治運動命名為“堅持真理”(Satyagraha),意思是“依賴或堅持真理”。 Satyagraha 的核心是“靈魂力量”或“沉默的力量”,拒絕使用暴力,力求通過忍受痛苦、自我犧牲和非合作(non-co-operation)來轉化或“淨化”壓迫者,使“愛戰勝恨”。他強調,如果想培養真正的民主精神,就不能容忍異見。

2. 非暴力(Ahimsa):雖然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宗教思想(如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中歷史悠久,但甘地是第一位將其大規模應用於政治領域的人。 Ahimsa 是甘地哲學的基礎,他認為實現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因為愛是人的本性,真理原則就是愛原則。 然而,甘地也曾表示,他認為非暴力“無限優於暴力”,但他寧願印度訴諸武力以捍衛自己的榮譽,也不願它懦弱地成為或保持對自己恥辱的無助旁觀者

3. 精神與倫理實踐(Brahmacharya):甘地的精神實踐基於印度教瑜伽哲學的五大誓言: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禁慾(Brahmacharya,禁慾/獨身)、不偷盜(Asteya)和不執著(Aparigraha)。 禁慾(Brahmacharya)對甘地來說,意味著性與食物的節制。他認為性生活與他的道德目標不一致。為了測試和證明自己的禁慾決心,他在妻子去世後進行了一系列引發爭議的實驗,包括與年輕女性同床共寢。儘管這些實驗受到了家人和政客的廣泛批評,但甘地認為這是他達到“禁慾”狀態所需的條件。

4. 經濟與社會思想:甘地的社會改革運動旨在消除印度教的污點——“賤民制”(untouchability)。他親切地稱賤民為“哈里真”(Harijan),意為“神的兒子”,並為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奔走呼籲。 在經濟上,甘地推崇鄉村建設運動(village-dominated economy),頌揚傳統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並大力抨擊大機器生產是剝削和破壞人們精神的根源。他的經濟思想體現在他翻譯和闡釋的約翰·魯斯金的《等到這最後》一書(Unto This Last)中。

文學貢獻與著述

甘地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寫作風格簡潔、精確、清晰,力求自然。 他最早的出版物之一是1909 年以古吉拉特語出版的《印度自治》(Hind Swaraj or Indian Home Rule),這本書被認為是印度獨立運動的“知識藍圖”。 他的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詳細記錄了他的思想發展和生活經歷。 此外,他還編輯了多份報紙和期刊,包括《印度輿論》(Indian Opinion)、《青年印度》(Young India)和《新生活》(Navajivan)。印度政府於20 世紀60 年代出版了《聖雄甘地全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hatma Gandhi),共計約100 卷,約5 萬頁。

歷史地位與全球影響力(Gandhi's Global Legacy)

甘地被公認為成功領導印度脫離英國統治的最偉大人物。

政治與文化遺產

  • 印度國父:印度人普遍認為甘地是“國父”,該稱謂最早可追溯到1944 年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在電台講話中對甘地的稱呼。
  • 全球偶像: 1999 年,甘地被《亞洲周刊》(Asiaweek)評為“亞洲世紀人物” ;在2000 年BBC 的一項民意調查中,他被選為“千年最偉大人物” 。
  • 紀念與榮譽:全印度有無數街道、道路和地區以甘地命名。印度發行的所有面額紙幣上均印有甘地的肖像。新德里的甘地陵(Raj Ghat)是其火化地,是一座黑色大理石平台。甘地遇刺的地點——伯拉之家(Birla House)現已成為甘地紀念館(Gandhi Smriti)。

對世界政治思想的啟發

甘地深刻影響了全球的民權和自由運動。

  • 美國民權運動:美國民權運動的領導者,包括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詹姆斯·勞森(James Lawson)和詹姆斯·貝弗爾(James Bevel),都從甘地的著作中汲取了非暴力理論。馬丁·路德·金曾說:“基督給了我們目標,而聖雄甘地給了我們戰術” 。
  • 南非與曼德拉:反種族隔離活動家、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受到了甘地非暴力抵抗哲學思想的啟發。學者認為,曼德拉在某種意義上“完成了甘地所開始的事業” 。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評價: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稱讚甘地“是後世的榜樣”。他認為甘地的生活成就“在政治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他發明了一種“全新且人道”的解放被壓迫國家的方式。愛因斯坦還說:“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現過這樣的人”。

在當代,甘地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他對技術和經濟的觀點在環境哲學和技術哲學領域重新獲得了關注。

爭議與批評

儘管甘地在印度和全球享有崇高地位,但他的生平和方法也受到過批評和爭議。

英國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是甘地長期計劃的有力批評者。丘吉爾曾多次嘲笑甘地是“善於煽動的律師”,裝扮成“東方人常見的苦行僧模樣”,並稱他為“印度教墨索里尼”。

賤民領袖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BR Ambedkar)曾多次批評甘地。他認為甘地的思想是原始的、受到托爾斯泰(Tolstoy)和魯斯金(Ruskin)的錯誤影響,並駁斥了甘地的某些觀點。安貝德卡爾曾在接受歐洲記者採訪時指出,甘地在西方人面前談論實現平等的印度,但在印度教媒體上卻大談印度離不開種姓制度。

此外,甘地的禁慾實驗,特別是他與年輕女性同睡的測試行為,在其生前和死後都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和道德批評。

甘地思想與政治意識形態的關聯

甘地主義(Gandhism)作為一種獨特的政治學說,其核心是真理和非暴力,深刻影響了印度國民大會黨的政治方向。

如果你對像甘地這樣複雜多維的政治人物和他們所代表的意識形態感興趣,可以嘗試進行深入的分析。甘地的思想融合了精神、社會改良和政治策略,脫離了傳統的政治光譜定義。

對於希望了解自己政治傾向的用戶,我們推薦您使用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通過測試,您可以將自己的傾向與甘地主義所包含的和平主義、非暴力、社會正義等理念進行對比,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些複雜的8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是如何在歷史上演變為具體政治行動的。

甘地所推崇的“自治”(Swaraj)不僅是政治上的獨立,更是個體和社區的自我控制和道德完善,這體現了其思想的深度和非凡的倫理要求。他的一生是一系列關於道德、真理、非暴力與政治實踐的“實驗”,這些實驗至今仍激勵著全球的社會改革者。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瀏覽我們的官方博客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blog/mahatma-gandhi

目錄

13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