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列寧主義(Marxism-Leninism):一種核心政治意識形態的深入解讀
本文詳細介紹了馬克思列寧主義(Marxism-Leninism)的思想理論體系、形成過程、核心內容以及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與發展,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對全球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的指導思想。了解各類意識形態,請嘗試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
馬克思列寧主義(俄語: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英語:Marxism-Leninism)是指由列寧(Lenin)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和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世界範圍內被許多不同的政治團體所採用。絕大多數共產黨(Communist Party)至今仍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尊為基本的指導思想,儘管許多政黨會根據政治環境的新需要而對其進行補充和發展。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理論奠基人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和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 。
從馬克思主義到馬克思列寧主義(Marxism-Leninism)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石。它是由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的學說,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主要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歷史發展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體系,其發展具有以下特點:它在同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鬥爭實踐的結合中不斷發展;它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鬥爭中不斷發展;它在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新問題和新情況進行創造性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Engels)逝世後,他們的繼承者繼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列寧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這一學說。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列寧主義階段。
雖然列寧本人從未用過“列寧主義”這個詞,也從未將其觀點歸入“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詞彙中。然而,他的思想觀點是從古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發展而來的,布爾什維克(Bolshevik)將這種發展視為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在列寧去世後,他的思想體係以及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很快被定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或“列寧主義”,並迅速成為共產主義和世界各地共產黨對這種思想體系的普遍稱呼。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構成與核心內容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在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基礎上整合而成的思想體系。
馬克思主義(Marxism)的核心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並非彼此割裂,而是構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其主要特徵在於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結合,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列寧主義(Leninism)的貢獻與發展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貢獻是多方面的,形成了豐富的新思想和新觀點。構成列寧主義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 帝國主義理論:對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深入分析。
- 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闡述了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必要性和路徑。
- 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涉及被壓迫民族和殖民地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Engels)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 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總結了蘇維埃俄國(Soviet Russia)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
- 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制定了關於建立領導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政黨的學說。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特色精華,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理論特色精華是一致的,例如,它包含了通過革命,採取暴力形式推翻資本主義的必要性的指南。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踐、應用與辨析
作為指導理論的靈活性
馬克思列寧主義特別強調,這些理論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所提出的,因此各個國家必須要結合本國、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馬列主義只是綱領性的指導理論而絕不是教條。它也必然需要根據時間的推移、環境的改變等因素,及時地發展、補充並繼續進一步完善。
歷史上的主要應用和發展
斯大林(Stalin)在列寧去世後逐漸鞏固了其在蘇聯的權力控制。在他統治蘇聯期間,馬克思列寧主義被作為蘇聯的官方思想體系。斯大林主義一詞嚴格上是指一種類型的政府和政黨,而非思想體系本身。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框架下,不同的繼承者對其前進方向的理解和補充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歷史學界和政治科學界對於斯大林(Stalin)的行為是否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存在爭論。特別是托洛茨基主義者(Trotskyists)認為斯大林扭曲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他們使用“布爾什維克列寧主義”來形容他們反對斯大林主義、反對毛澤東主義(Maoism)的馬克思主義學派。
在中蘇聯盟關係破裂之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PRC)都曾宣稱自己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正繼承者。在中國,以毛澤東(Mao Zedong)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歷史、社會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Mao Zedong Thought)。此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術語逐漸被用於描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及其同情政黨的意識形態基礎。此後,一些毛主義者(Maoists)甚至提出了“馬列主義、毛澤東主義”這一術語,認為毛澤東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更先進的階段。
此外,朝鮮官方在1977 年起用主體思想(Juche)取代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後者不再扮演核心角色。不過,朝鮮政府由於其政治和經濟結構,有時仍被描述為“馬列主義者”,儘管更常見的說法是“斯大林主義者”。
當代應用與分歧
絕大多數共產黨仍然尊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其基本意識形態。然而,也有一些共產黨,特別是那些與歐洲共產主義(Eurocommunism)聯合的政黨,會有意地與“馬克思列寧主義”保持距離,並在官方文件中避免使用這個詞。他們中的一部分開始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列寧主義者”,而非“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以避免後者可能帶來的歷史蘊涵。
不少政黨會在黨名上冠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以示與本國的其他左派政黨(後者通常被前者視為修正主義者)相區別。冠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最常見的是那些基於反修正主義傳統而產生的政黨,如毛主義政黨和霍查主義政黨(Hoxhaist parties)。
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其他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區分
在描述源於馬克思主義的諸多思想時,存在許多複雜的術語。非學術界的人士(例如許多媒體)常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一個萬能同義詞,用來指代任何一種馬克思主義學派,導致使用上較為混亂。
需要注意的是,存在一種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Western Marxism)的思潮。這是一種現代西方國家中反對列寧主義(Leninism),但又自稱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企圖將馬克思主義同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流派結合起來,並在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對社會主義的展望、以及在革命戰略和策略上,提出了與列寧主義(Leninism)不同的見解。
如果您對更廣泛的政治意識形態分類和理論立場感興趣,可以通過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來評估您在經濟、外交、政府和自由等方面的傾向性,進一步探索如馬克思列寧主義(Marxism-Leninism)等理論在當代語境下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