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的演變:《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與民族獨立運動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中提出的工人階級國際團結主張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石。本文深入探討“工人沒有祖國”的論述,以及後世馬克思主義者(如列寧、托洛茨基)如何將這一理論擴展到民族獨立和反殖民主義運動中,揭示其在當代全球鬥爭中的核心價值。
1848 年2 月,由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撰寫的《共產黨宣言》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首次在倫敦問世。這份綱領性文件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文獻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文本。它全面而係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核心思想在於歷史唯物主義:經濟生產和交換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政治和精神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根據這一觀點,迄今為止所有現有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共產黨宣言》的核心主張之一是國際主義和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團結。
“工人沒有祖國”:國際團結的理論基石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回應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的指責時,提出了“工人沒有祖國”的著名論斷。
資產階級指責共產黨人想要廢除國家和民族。對此,《共產黨宣言》指出,工人階級確實沒有祖國,不能從他們手中奪走他們沒有的東西。但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奪取政治統治,上升為民族的領導階級,將自身組成為民族。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無產階級本身是民族的,但其民族性不是資產階級意義上的民族性。
《共產黨宣言》進一步闡明,資產階級自身的全球發展正在消除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差別和對立。這是由於自由貿易、世界市場、生產模式的統一以及由此產生的相應生活條件所導致的。無產階級的統治將加速這些對立的消失。
階級對立的消亡與世界革命的召喚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鬥爭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建立,資產階級在歷史上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 ,創造了“比過去一切世代總共創造的還要多,還要巨大的生產力” 。資產階級通過剝削世界市場,用廉價商品這一“重砲”來摧毀一切舊有的藩籬,使所有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帶上了世界性的特徵。
然而,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必然導致其滅亡,並產生了“掘墓人” ,即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的解放是一個國際性的運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 “聯合的行動,至少是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 。
- 民族剝削的消亡:隨著個人對個人的剝削被消除,民族對民族的剝削也將隨之終結。
- 敵對關係的終結:隨著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也將隨之告終。
《共產黨宣言》以其強有力的革命號召作結: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 “Working Men of All Countries, Unite!” )。這句口號集中體現了無產階級為實現自身解放、建立沒有階級和私有財產的社會而必須具備的國際團結精神。
1848 年《共產黨宣言》對殖民地問題的關注不足
儘管《共產黨宣言》的國際主義原則是普遍的,但由於其撰寫於1848 年,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內部的資產階級革命。在《共產黨宣言》的第四章,即關於共產黨人與其他反對黨派的關係中,俄國和美國缺席,因為在當時(1847 年12 月),俄國被視為“歐洲一切反動勢力的最後一道巨大後備軍” ,而美國則通過移民“吸收著歐洲過剩的無產階級力量” 。這兩個國家在當時都是“歐洲現存制度的支柱” 。
因此,《共產黨宣言》在殖民地問題上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 殖民地鬥爭的缺失: 《共產黨宣言》中沒有提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爭取獨立的鬥爭。
- 解決路徑的預設: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認為,殖民地問題將主要通過“文明化主要國家” (即歐洲資本主義中心)中無產階級的勝利而自動解決,而不是通過被壓迫民族的獨立運動。
然而,馬克思在後來的研究,特別是《資本論》(Das Kapital)第一卷的最後一部分,對資本主義的起源,即“所謂原始積累”過程,有更深入的闡述。原始積累的過程包括對農業人口的剝奪、殖民主義、公債制度和奴隸貿易,這些暴力和掠奪構成了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深化:列寧與托洛茨基的補充
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時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鬥爭成為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世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對《共產黨宣言》的國際主義理論進行了修正和補充。
列寧:被壓迫民族鬥爭的核心地位
弗拉基米爾·列寧( Vladimir Lenin )是發展被壓迫民族革命戰略的主要貢獻者。俄國十月革命(1917 年)的成功被視為革命重心從歐洲向東方轉移的標誌。
列寧和布爾什維克認為,僅僅高呼“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口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已不再完全適用。他們提出了新的口號,將國際主義精神擴展到更廣泛的被壓迫群體:
- “全世界工人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
這一口號的改變是為了“聲援殖民地人民爭取自決權和自由的鬥爭” 。在殖民主義統治下,所有被壓迫人民——無論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工人還是農民——都受到了壓迫。被殖民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壓迫者的運動是“反對現存秩序的最重要和最有力的運動之一” ,這要求白人無產階級給予“完全、無條件和無限的支持” 。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指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鬥爭不再是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的被動附屬品,而是世界革命鏈條中積極和獨立的一環。
托洛茨基:民族問題與持久革命論
列夫·托洛茨基( Leon Trotsky )在為《共產黨宣言》撰寫序言時,也強調了這一理論的深化。他指出,國際革命的性質已經被資本主義的全球發展所預先決定。
托洛茨基重申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立場: “工人沒有祖國” 。他認為,對於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 “民族祖國”已經成為“最有害的歷史制動器” 。
然而,他補充道,在被迫爭取獨立生存的落後國家, “民族祖國”仍然是一個“相對進步的因素” 。對於這些國家的革命政黨而言, “清晰理解民主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由此產生的國際社會主義革命”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托洛茨基的這些觀點,呼應了將民族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聯繫起來的不斷革命論思想。
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對當代社會的持續影響
雖然《共產黨宣言》作為一份歷史文獻,其中一些具體措施和對早期社會主義流派的批評(如“第三章”的內容)已在實踐中過時,但其一般原則在整體上至今仍是正確的。
《共產黨宣言》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價值,體現在對當代資本主義弊病的批判,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科學預見上。
- 資本主義的批判: 《共產黨宣言》至今仍被公認為分析資本主義弊病和人類發展路徑的有效工具。例如,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共產黨宣言》和馬克思的另一部巨著《資本論》(Das Kapital)的銷量都急劇上升,這表明人們仍在尋求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深刻解釋。
- 意識形態分析: 《共產黨宣言》闡述了“每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通過批判資產階級的觀念和法理(如“自由”和“法” ),揭示了這些思想不過是“資產階級生產條件和財產關係”的產物。
- 革命的必要性: 《共產黨宣言》以其革命行動號召的力量著稱。它公開宣稱“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 。這種對變革的訴求,在當今經濟不平等日益加劇、社會矛盾凸顯的時代,依然具有迴響。
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的演變,從1848 年主要關注歐洲無產階級的聯合,到列寧和托洛茨基時代將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納入世界革命的範疇,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自我批判和革新的精神。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通過階級、種族還是民族框架來分析剝削和壓迫,國際團結始終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基石。如果你對這些政治思想及其在意識形態譜系中的定位感興趣,可以嘗試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探索你的意識形態立場,並進一步了解8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