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產主義原理》到《共產黨宣言》:恩格斯早期草案的演變
深入解讀《共產黨宣言》 (Communist Manifesto) 的成書歷程:從恩格斯早期的教義問答式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主義原理》的誕生,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何最終選擇採用更具革命性的宣言形式,揭示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
《共產黨宣言》 (Communist Manifesto ) 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 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 共同撰寫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政治文獻。這部薄薄的著作於1848 年2 月首次出版,是歷史上閱讀最廣泛的政治文獻之一。它不僅為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奠定了基礎,還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然而,這部最終以宣言形式問世的綱領,其背後隱藏著兩位作者在思想和形式上不斷探索和演進的歷程,特別是恩格斯起草的早期教義問答式草案,是理解《共產黨宣言》 (Communist Manifesto) 誕生的關鍵。
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綱領委託與理論基礎
《共產黨宣言》是應共產主義者同盟( Communist League ) 的要求撰寫的綱領。該組織是公正者同盟( League of the Just ) 在1847 年6 月改組而來,是一個由流亡倫敦的德國革命工人組成的秘密國際性協會。
在1847 年11 月於倫敦舉行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同盟正式委託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一份“詳盡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這一委託反映了同盟從舊的、帶有小資產階級民主色彩的綱領向新的無產階級路線的轉變。同盟決定放棄“人人皆兄弟!”(All people are brethren!)的舊口號,轉而採用恩格斯提出的新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Proletarians of all countries, unite! )。
在代表大會討論綱領問題期間,馬克思和恩格斯達成了一個重要的共識:最終的綱領文件應該以黨的宣言(Party manifesto ) 的形式呈現。
恩格斯早期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與《共產主義原理》
在最終定稿《共產黨宣言》之前,恩格斯根據同盟的指示,已經起草了兩個早期的綱領文件,它們都採用了當時秘密社團中常見的教義問答形式(catechism form )。
- 《共產主義信條草案》 (_Draft of a Communist Confession of Faith_) :該文件於1847 年6 月起草,並在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後被送交支部進行討論。
- 《共產主義原理》 (_Principles of Communism_ ):該文件是恩格斯在1847 年10 月受同盟巴黎支部領導機構指示起草的第二個草案。這份草案是對前一份草案的修訂版。
在《共產主義原理》 (_Principles of Communism_) 中,恩格斯以問答的形式,清晰地定義了共產主義( Communism ) 和無產階級(Proletariat):
- 共產主義被定義為“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 。
- 無產階級( Proletariat ) 是“專靠出賣自己的勞動而不是靠任何一種資本的利潤來獲得生活資料的社會階級” 。
該草案的核心內容已經初步涉及了後來《共產黨宣言》的重要主題:
- 消滅私有製:恩格斯指出,廢除私有製是工業發展必然導致的整個社會制度變革的“最簡明最具有特徵的總結” ,因此是共產黨人提出的主要要求。
- 無產階級的解放: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只有“廢除私有財產”才能解放自己。
- 革命的手段:關於是否可能通過和平方式廢除私有製,恩格斯表達了願望,但同時也指出,在幾乎所有文明國家,無產階級的發展都受到有產階級的暴力壓制,因此,如果被壓迫的無產階級最終被逼上革命道路,共產黨人將“用行動來捍衛無產者的事業”。
- 過渡措施:恩格斯在草案中列出了一系列可供在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立即實施的措施。
雖然《共產主義原理》 (_Principles of Communism_) 易於閱讀,且包含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初步觀點,但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這種教義問答的形式並不適合作為共產主義政黨的正式綱領。
形式的突破:從教義問答到《共產黨宣言》
恩格斯在1847 年11 月23 日至24 日寫給馬克思的信中,明確提出了放棄教義問答形式的想法,並建議將這份文件命名為《共產黨宣言》 。
最終,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執筆撰寫了這份綱領,這份工作完成於1848 年1 月。雖然恩格斯的早期草案是重要模型,但普遍認為馬克思是《共產黨宣言》的主要作者,儘管其中蘊含的思想是兩人多年合作和討論的結晶。
放棄教義問答形式而採用宣言形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內容和理論的深化:教義問答形式雖然便於當時的秘密社團傳播,但並不適合全面和充實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 Scientific Socialism ) 的新革命世界觀。宣言形式能更好地容納對歷史進程的敘述和全面的理論闡釋。
- 戰鬥性和政治性:《共產黨宣言》不僅是一份綱領文件,更是一份激昂的論戰性著作,一份戲劇性的行動號召。宣言形式賦予了文本一種磅礴的歷史氣勢和詩意般的描述語言。這使得《共產黨宣言》更像是一份對資本主義的“判決書” ,而非枯燥的理論總結。
- 突破宗派的限制:宣言形式使該文件能夠直接面向歐洲和美國的群眾運動,而不再局限於當時較小的共產主義者同盟這一政治宗派。
最終的《共產黨宣言》語言生動有力,充滿了哥特式的意象和比喻。它以“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的著名開篇,直接將共產主義視為歐洲一切舊勢力聯合起來(神聖同盟)意圖驅除的強大力量。
《共產黨宣言》奠定的科學基石
《共產黨宣言》首次全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即歷史唯物主義(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 階級鬥爭史觀:貫穿《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是: “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 。因此, “迄今為止所有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
- 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承認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扮演了“非常革命的作用” ,它打破了封建的、宗法的、田園詩般的關係,並創造了比過去一切時代總和還要多、還要大的生產力。然而,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決定了其必然滅亡,並創造了自身的“掘墓人” ——無產階級( Proletariat )。
- 革命目標:共產黨人的理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消滅私有製” 。但這指的是消滅資產階級私有財產,即利用僱傭勞動剝削他人的財產。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 ,隨後利用政治統治採取高額累進所得稅等一系列過渡措施,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聯合體” ,在其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
《共產黨宣言》的當代意義與持續影響力
恩格斯在1872 年的序言中指出,儘管歷史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的總原則“大體上至今依然是完全正確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共產黨宣言》視為歷史文獻,因此沒有對其原文進行修改。
這部著作對人類社會發展路徑的分析至今仍具有相關性。例如,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共產黨宣言》的銷量曾大幅飆升。如今,在全球經濟不平等加劇的背景下,人們仍然會重讀《共產黨宣言》以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弊病及其內在矛盾。
若您對政治意識形態及其歷史演變有更深入的興趣,可以嘗試進行8 Values 政治測試,通過對自身政治傾向的深入了解,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包括《共產黨宣言》在內的各類政治理論與思想脈絡,請繼續瀏覽我們的官方博客及8 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