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義(Fascism)| 8values 政治測試意識形態解讀

探索8values 政治傾向測試中的“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本文將深入剖析法西斯主義的起源、核心特徵、經濟模式、與納粹主義的異同,以及其在歷史與當代的演變與威脅。了解這一複雜的政治現象,有助於您更全面地理解政治光譜,並通過8values 政治測試進行自我認知。

8values political test-政治傾向測試-政治立場測試-意識形態測試結果:什麼是法西斯主義(Fascism)

法西斯主義(Fascism)作為20 世紀初歐洲一股強大的政治浪潮,至今仍對全球政治思潮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在8values 政治測試的52 種意識形態結果中,“法西斯主義”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它並非簡單的“壞人”代名詞,而是一套複雜且充滿矛盾的政治哲學,其興衰歷史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深刻教訓。本文將綜合眾多歷史學者的觀點與原始資料,為您全面解讀法西斯主義的方方面面,助您在完成8values 政治光譜坐標分析後,對自身及其他政治傾向有更清晰的認識。

法西斯主義的詞源與核心概念

“法西斯”(Fascism)一詞源自拉丁語“fasces”,意為“束棒”或“權標”。古羅馬時期,執政官出巡時,侍衛官肩扛的束棒中間插著一把利斧,這束棒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寓意著“團結一致、萬眾歸一”與“暴力、權威”。這束棒曾是一種酷刑刑具,執政官可以以此判處罪犯死刑。墨索里尼在創建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時,選擇“法西斯”作為其黨派名稱和標誌,並沿襲了古羅馬的習俗禮儀,如以黑衫為製服,以束棒圖案為黨徽,並以羅馬式敬禮取代傳統握手禮,旨在“恢復古羅馬的光輝業績”。

法西斯主義的核心在於它將國家民族的地位置於個人之上,強調“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領袖”。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哲學認為,國家是絕對的,個別群體或個人在國家之外是不可想像的,只有通過國家才能實現個人真正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因此個人必須絕對服從國家。它是一種“極權政治典範”,通過一個強大的領導者,即獨裁者,和執政的法西斯黨來完全動員社會,以建立民族團結、維護穩定有序的社會。

羅傑·格里芬(Roger Griffin)指出,法西斯主義的神話核心是民族危機預示著新秩序的誕生,即民族社會在得到淨化和復興後將鳳凰涅槃。這種“重生”(palingenesis)的極端民族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定義性特徵。它為那些追尋完美社會的政治行動辯護,並被視為一種“政治福音”,能夠滿足社會整體的心理需求。法西斯主義被歸類為政治光譜上的“極右翼”反動勢力,其特點是侵略性民族主義和反共、反自由的極權政治哲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背景與法西斯崛起

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並非偶然,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特別是意大利和德國,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交織的產物。歐洲大路上瀰漫著沒落感,人們對未來充滿不安與恐懼。

戰後意大利的“殘缺勝利”與混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慘重。然而,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意大利作為戰勝國卻未獲得太多好處,甚至在“三巨頭”中沒有話語權,被認為是“和會的失敗者”。意大利史學家克羅齊認為,戰爭不僅給意大利帶來致命的創傷,更留下可見的潰瘍。這使得意大利國內充滿了一種“憋屈”和屈辱感。

經濟上,戰後意大利遭受巨大打擊,貨幣里拉對黃金價值大幅下滑,通貨惡性膨脹,政府公債與GDP 比率極高,國家負債累累。社會因此變得混亂不堪,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困苦。 1920 年,意大利爆發了超過2000 起罷工事件,超過230 萬人參與,規模巨大。這些罷工甚至演變為武裝威脅和占領工廠,被稱為“紅色兩年”,背後有共產黨在煽動和鼓吹,引發了對共產革命的恐懼。工商鉅子和大地主對左派勢力的崛起感到巨大威脅。

墨索里尼與法西斯黨的上台

在這樣的社會動盪中,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和他的法西斯黨應運而生。墨索里尼被認為是“希特勒的老師”,啟發了希特勒。他利用社會對混亂、罷工以及共產主義威脅的厭倦,以及中產階級的沮喪情緒,提出了“行動勝過諾言”的主張。法西斯黨最初由一群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退伍軍人組成,他們感到被社會忽視和被政客背棄。

1921 年意大利國會選舉,法西斯黨在535 席中獲得了105 席。然而,墨索里尼並不滿意,他於1922 年號召三萬多名法西斯黨群眾“向羅馬進軍”,通過政變奪取政權。意大利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Victor Emmanuel III)因害怕內戰,最終任命墨索里尼為首相。此後,法西斯黨在國會中的席位迅速增加,並在1929 年和1934 年幾乎完全控制了國會。值得注意的是,法西斯黨上台時(1922 年)經濟大恐慌尚未發生,這表明戰後的混亂局面本身已為法西斯主義提供了可趁之機。

德國的類似處境

德國在戰後也經歷了類似的社會背景。因一戰的失敗、領土的喪失、巨額賠款和經濟災難,德國處於崩潰邊緣,民族感到恥辱。魏瑪共和的民主政治受到質疑,人民普遍對統治階級的無能感到不滿,並懷念往日帝國的榮光和威權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成功,也讓德國的工商鉅子和大地主對左派的崛起感到巨大威脅。這種社會情勢滋生了挑釁性、侵略性和情緒化的民族主義“仇外精神”。

法西斯主義的鮮明特徵:超越傳統政治模式

法西斯主義沒有章法,是“一幅由不同哲學和政治觀念組成的拼貼畫,一個由自相矛盾之物聚成的蜂箱”。但它在情感上牢牢固定於某些原型基礎之上,具有以下一系列鮮明特徵:

極端的民族主義與國家至上原則

法西斯主義最根本的特徵是極致民族主義( ultranationalism ),它超越傳統的民族主義,強調民族是一種超越個人、具有生命和天命的活生生有機體,能夠茁壯成長、死亡或複興再生。它提倡“有機”、“種族”或“整合”的國籍概念,強調對同質性文化、共享歷史和民族歸屬感的認同。這種歸屬感被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大規模移民、寰宇主義(世界主義)和全球化等因素所破壞。

法西斯主義高頌“國家至上”,認為國家永遠大於個人,個人價值只有在與國家利益相符時才被承認。為了國家的榮耀,侵略擴張也被認為是合理的。它主張恢復民族往日盛況,例如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就以“恢復古羅馬光榮”為口號,激發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好戰情緒”。

威權主義與領袖崇拜

法西斯主義徹底揚棄民主政治,代之以獨裁與極權政體。它不相信通過定期協商的多數人統治,強調“人與生俱來的、富有成果的和有益的不平等”,並認為民主政治的喧鬧、腐敗、貪贓亂象令人不滿。在法西斯主義看來,人民被構建為表達共同意志的實體,而領袖則假裝是他們的翻譯者。

領袖被神格化,位居金字塔型組織結構的至高點,是全民意志的代表及一切行動的總指揮。例如墨索里尼努力塑造自己“硬漢”的形象,強調他的剛毅和男子氣概,其寵物是獅子,特意剃光頭以凸顯男子氣概。教科書從小教育孩子崇拜墨索里尼,宣揚他為祖國和人民的福祉努力。這種領袖崇拜是法西斯主義維繫統治的重要手段,伴隨著英雄主義和死亡崇拜。

崇尚暴力與好戰精神

法西斯主義崇尚暴力,認為“為行動而行動”。面對社會混亂和罷工,法西斯黨會採取暴力手段鎮壓抗議者,強迫他們回去工作。暴力被視為“民族淨化”的工具,戰爭被賦予神聖價值,是民族實現“復興”的手段。法西斯主義認為生命就是一場永久的戰爭,和平主義是與敵人非法交易。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堅信“怯懦的民族不配生存,必須為鞏固世界宰制地位而鬥爭”。

反自由主義與反共產主義

法西斯主義是反自由主義、反共產主義和反保守主義的“極右翼”反動勢力。

  • 反自由主義:法西斯主義徹底否定18 世紀以來的個人主義抽象概念、議會民主制、自由競爭經濟和思想自由。它認為自由主義導致社會混亂、腐敗和個人自私。墨索里尼認為民主是一套失敗的製度,表達意見和結成政黨的自由是虛偽的。
  • 反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是死敵,互為極左和極右。它敵視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主張以民族大團結取代階級分化。法西斯黨通過暴力鎮壓罷工和工人組織,以應對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在歐洲引起的恐慌。
  • 反保守主義:法西斯主義雖然重視傳統,但它拒絕恢復舊秩序的非自由主義保守政治,而是通過新秩序實現國家再生,這體現了其革命性和前瞻性。

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異同辨析與理解

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常被混為一談,但兩者在概念上並不完全相同。儘管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都主張沙文主義、極權主義、一黨專政、領袖崇拜和對外侵略擴張。然而,它們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

核心差異:種族主義的程度與作用

納粹主義( Nazism )的核心是極端的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尤其是雅利安人優越論和消滅猶太人的目的。希特勒認為世界歷史是種族鬥爭史,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而猶太民族是“劣等”種族,應予消滅,並推行大規模的種族滅絕政策(大屠殺)。納粹的“生存空間”(Lebensraum)理論也直接與種族擴張和征服相關聯,認為國家責任在於追求民族生存空間的擴張。

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則有所保留,其種族主義雖然存在,但在墨索里尼執政早期並非核心思想,反猶政策更多是出於與希特勒結盟的策略考量,且程度不及納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更強調國家的絕對至上,認為文化應為國家服務,國家不需為特定種族服務。墨索里尼甚至在很晚的時候才制定了一些反猶主義立法,且意大利的反猶程度並不比英美更高。

名稱與“社會主義”的解讀

“納粹”是“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的簡稱,強調在民族內部實行社會主義,注重工人權利,反對猶太資本家,但後期被希特勒修正為法團主義,不再搞階級鬥爭。它的“社會主義”是民族內部的,最終服務於民族/種族的強大,而非普遍意義上的社會主義。

“法西斯”則直接源於拉丁文“束棒”,更強調國家權力中央集權。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雖然也有“真正的社會主義”口號,但實際上從未損害大資本家的利益,反而得到了他們的支持,被視為“高貴的謊言”。

軍國主義與相關政體

日本軍國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三大形態之一,但與德意法西斯有所區別。它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強調“大和民族”優越論,主張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其思想根源更多來自日本神話傳說和武士道精神,而非西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的製度相對而言更具前現代特徵,例如保留天皇專制制度。日本的民族認同感主要來源於日本的神話傳說,而非西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其他被視為法西斯或準法西斯政權的例子包括西班牙的佛朗哥、葡萄牙的薩拉查政權,以及一些中南美洲的軍事法西斯政權。它們通常共享威權統治、民族主義和反共等特徵,但在具體表現和意識形態深度上存在差異。

相關閱讀: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極權統治的兩種面貌

法西斯經濟:威權下的資本主義變體

法西斯主義的經濟思想不像馬克思主義那樣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在實踐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經濟模式——社團經濟體制或組合國家( Corporate State )。

國家干預與階級調和

法西斯主義反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它主張通過國家全面主導和乾預經濟,推行計劃經濟與工團組織,實現民族大團結和全民均富的理想。墨索里尼政府設立公司部,將經濟組織成22 個部門公司,禁止工人罷工和資方停工,並製定《勞工憲章》調解勞資糾紛,以“勞資合作”取代階級鬥爭。這種模式被稱為“國家組合主義”,國家在不同行業工會之間扮演經濟活動協調者的角色。

保護主義與自給自足

法西斯政府推動保護主義干涉主義的經濟政策,以實現內部經濟自給自足(Autarky)。例如,意大利在1930 年代後期頒布獨占聯盟、關稅壁壘、貨幣限制和大規模經濟監管措施。納粹德國也推行以自給自足和重新武裝為目標的經濟議程,並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種做法旨在避免其他國家的經濟問題蔓延,切斷國際金融聯繫,管制貨幣自由流通。

資本家的支持與實際利益

儘管法西斯主義口頭上宣稱反財團、反國際資本,但實際上它從未真正損害大資本家的既得利益和權勢。相反,法西斯黨之所以能快速奪取政權並鞏固統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獲得了工商鉅子和大地主階級的支持和資助。在法西斯體制下,國家積極引導企業投資,大幅降低失業率,並改善部分工作條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工人階級的支持,儘管工資普遍較低。但最終,法西斯經濟模式導致財富進一步集中到少數壟斷企業手中,例如納粹德國時期,少數公司控制了大部分股份公司的投資資本。墨索里尼曾自豪地宣稱,意大利四分之三的工業和農業經濟掌握在國家手中。

宣傳、控制與極權統治手段

法西斯政權通過嚴密的宣傳和控制手段,實現了對社會的全方位極權統治。

意識形態工具與群眾心理

法西斯主義將自身的意識形態打造為宰制社會各面向的唯一學說。它通過全面控制宣傳工具(如書籍、報紙、廣播、藝術作品)向人民灌輸領袖的思想和意志。希特勒深諳群眾心理,他強調宣傳要通俗,針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眾,內容空泛但情緒飽滿,通過重複和誇大謊言來操縱民意,因為“謊言重複千遍就會成為真理”。宣傳往往利用人民的恐懼感、偏見心理和沮喪情緒,簡化複雜問題,並將所有責難歸咎於某種種族或敵對意識形態。

法西斯主義還通過精心編導的群眾集會和政治儀式,製造集體興奮和“群眾催眠狀態”。壯麗的場面、激昂的愛國歌曲和煽動性的講詞,能夠超越理性束縛,激發群眾的狂熱,強化對領袖的效忠和報國熱情。

鎮壓與社會工程

為維護統治,法西斯國家建立秘密警察(如德國的蓋世太保)和武裝力量(如墨索里尼的黑衫黨、希特勒的衝鋒隊和黨衛隊),對異己進行打擊和鎮壓,實施搜捕、暗殺甚至種族滅絕等恐怖政策。教育系統也成為法西斯國家的工具,通過固定課程和權威教師進行紀律訓練和思想灌輸。法西斯黨掌握所有宣傳和教育工具,將領袖的思想和意志轉化為人民的思想與意志。

法西斯主義者致力於實現一個同質化、完美協調的民族共同體,因此會不遺餘力地消除所有被認為是腐朽的、有害的元素。這必然導致大規模的社會工程計劃,並通過宣傳、灌輸以及對內外敵人的鎮壓和恐怖手段來製造共識。

永在的法西斯主義:歷史迴響與當代警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西斯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現象並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法西斯主義”的形式在全球各地“轉世再生”。

翁貝托·埃科的“永在的法西斯主義”十四特徵

意大利哲學家翁貝托·埃科(Umberto Eco)在1995 年提出了“永在的法西斯主義”(Ur-Fascism)的十四個特徵,它們並非系統性的理論,許多甚至相互衝突,但也可能表現為其他形式的專製或盲信,但只要出現其中一條,就足以讓法西斯主義凝結其上。這些特徵深刻揭示了法西斯主義的本質及其潛在威脅:

  1. 對傳統的狂熱崇拜:信仰人類在黎明時期受到啟示,真理早已被闡明,只需不斷解釋。
  2. 拒絕現代主義:拒絕1789 年(法國大革命)和1776 年(美國獨立)的精神,將啟蒙運動和理性時代視為現代墮落的開始。
  3. 為行動而行動:行動本身是美麗的,必須在思考之前實施,甚至無需思考;思維被視為閹割人類的方式。
  4. 異議即叛國:融合主義的信念無法承受分析批評,批判精神被視為現代主義的標誌;對原始法西斯主義而言,有分歧就是叛國。
  5. 對差異的恐懼:通過利用和加劇對差異的自然恐懼來培養共識,其概念上就是種族主義的。
  6. 個體的或社會性的挫敗感:源於經濟危機、政治屈辱和下層社會壓力的中產階級是其典型吸引對象。
  7. 敵人的存在:追隨者必須感到被圍困,敵人為國家提供了定義;通常通過仇外心理和將猶太人等視為內外敵人來解決這種區分。
  8. 敵人的財富和強權使追隨者產生屈辱感:敵人同時被描繪得過於強大和過於弱小,以激發屈辱感和戰勝的信念。
  9. 鬥爭不是為了人生,相反,人生就是為了戰鬥:和平主義被視為與敵人的非法交易,生命是永久的戰爭。
  10. 人民精英主義:每個公民都屬於世界上最好的人,黨的成員是公民中最好的;同時,每個領導都鄙視自己的下屬,下屬又鄙視自己的下屬。
  11. 英雄崇拜及其根源:死亡崇拜:英雄主義被視為規範,與死亡邪教緊密相聯,渴望英勇的死亡並積極送他人去死。
  12. 慕男文化:將意志力量轉向性事,強調男子主義,蔑視女性和非標準性取向,傾向於用武器玩耍。
  13. 領袖主導的民粹主義:人民被構建為表達共同意志的實體,領袖假裝是他們的翻譯者,反對“腐爛”的議會政府。
  14. 新話:使用貧乏的詞彙表和原始語法,以限制複雜和批判性思維。

新法西斯主義與持續的威脅

二戰後,新法西斯主義適應了當代環境,其組織形態和政策主張有所調整,例如通過議會道路尋求權力,並努力塑造“民主”和“主流”的形象。它利用經濟危機、政治不穩定,以及對移民和多元文化主義的擔憂來重新浮出水面。儘管不再公開強調通過武力征服“生存空間”,但其極端民族主義、反自由憲政、反多元文化的本質依然存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提出的“社會走向法西斯的十個步驟”也提醒我們,法西斯主義的出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樹立假想敵到最終維持沉默的肅清。

歷史經驗表明,無法通過立法徹底消除法西斯主義,因為法西斯主義本質上是資產階級統治的赤裸武器。只要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法西斯主義就可能作為對工人階級的潛在威脅而存在。對法西斯主義的階級本質及其作為打擊工人階級組織的功能的認識至關重要。只有通過積極鬥爭和徹底摧毀滋生法西斯主義的資本主義制度,才能確保其被徹底擊敗。

結語:理解法西斯主義的深層意義

法西斯主義是一種複雜且危險的政治意識形態,它在20 世紀的歐洲以極端民族主義、威權獨裁、暴力崇拜和反自由主義、反共產主義的姿態崛起,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通過8values 政治測試這類工具,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政治立場的底層邏輯。

深入理解法西斯主義的起源、特徵和演變,對於我們辨別當今世界的政治現象,警惕其“政治回魂”至關重要。在日益複雜多變的全球格局下,保持獨立思考,維護人類文明的底線,共同尋找解決社會困境的出路,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ideologies/fascism

目錄

15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