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民粹主義(Left-Wing Populism)| 8values 政治測試意識形態解讀

本文將詳細解讀8values 政治價值觀測試中“左翼民粹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經濟與社會政策、歷史演變、全球案例、理論基礎及深層邏輯與全球影響,助您全面理解這一複雜而多元的政治現象。

8values political test-政治傾向測試-政治立場測試-意識形態測試結果:什麼是左翼民粹(Left-Wing Populism)?

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全球政治格局中,各種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交織碰撞。如果您曾通過8values 政治測試探索自己的政治傾向,可能會遇到“左翼民粹主義”這一結果。它並非一個簡單的標籤,而是一種融合了特定政治主張、社會情緒和動員策略的複雜意識形態。本文為您深入解讀左翼民粹主義,幫助您更好地理解這一在當代世界日益受到關注的政治現象,並思考它在全球政治光譜中的位置及其影響。

左翼民粹主義:定義與核心理念

左翼民粹主義,又稱社會民粹主義(Social Populism),是一種結合了左翼政治立場、民粹主義修辭和主題的政治哲學。它通常被定義為一套拒絕現有政治共識,融合反自由放任主義與反精英主義的政治哲學。

左翼民粹主義的核心理念包括:

  • 反精英主義:左翼民粹主義強烈批評並反對當前的政治和經濟精英,認為他們剝削了底層人民的利益。精英通常被描繪為腐敗和自私的,而人民被視為道德良善的力量。對左翼而言,精英更多地是指商業精英和大型企業。
  • 代表平民利益:它自稱代表廣大底層群眾的利益,並以此為號召,呼籲支持者參與政治運動。其言辭往往包括反建制、反對當權派,並為“普通民眾”發聲。
  • 社會公正與平等:強調社會公正和平等,通常反對精英階層和資本主義制度中的不平等現象。其核心議題包括社會福利、改善工作條件和減少收入不平等。
  • 反資本主義與反全球化:對全球資本主義及其對普通公民的負面影響持批判態度,主張經濟民主和替代性全球化。
  • 反戰主義:對軍事行動持反對立場,特別是那些與美國軍事行動相關的。
  • 平等主義:信奉所有人生而平等的原則,並支持少數群體的權利。

與右翼民粹主義(National Populism)不同,左翼民粹主義的矛頭主要指向資本家和經濟精英,而右翼民粹主義則更多地攻擊移民、少數族裔或特定政治人物。左翼民粹主義傾向於包容性理解“人民”,而右翼民粹主義則可能基於種族、民族或宗教等“歸因特徵”來定義“人民”,具有排他性。

左翼民粹主義的歷史根源與演變

左派和右派的稱呼最初起源於18 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當時,激進的革命黨人坐在議場的左邊,主張把舊的意識形態和製度革除,從而建立新的意識形態和製度。而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在當時也被視為左派,儘管這一立場在現代多數西方國家被視為右派。

在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的美國進步主義時期,出現了許多親農工的民粹主義政黨,如人民黨,他們反對托拉斯及共和黨的親大企業政策,主張保障農民利益、政府管制壟斷等。

20 世紀80 年代初以來,歐美國家普遍實施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發生深刻轉變,形成了新自由主義霸權秩序。這一秩序帶來的新壓迫和新支配不斷激起新的民主訴求和反抗運動。墨菲(Chantal Mouffe)認為,新自由主義霸權秩序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後民主”的出現,即國家政體在形式上仍是自由民主制,但實質上嚴重缺乏民主,平等與人民主權被嚴重削弱。同時,由於全球化進程中金融體系的規制力量壓縮了民族國家政府的經濟政策空間,以及政黨體制的“卡特爾化”現象,導致“後政治”狀態,即左右翼政治界限模糊,傳統左翼政黨日益趨同新自由主義的右翼政黨。

這種“後民主”和“後政治”的狀況,使得中下層民眾無法通過傳統政黨有效表達訴求,進而引發對現有體制的不滿。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加劇了經濟不安全感和文化焦慮,為左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提供了肥沃土壤。 2007-20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全面暴露了新自由主義霸權秩序的根本缺陷,民眾對變革的呼聲日增,這被墨菲稱為“民粹主義時刻”,為重新整合民眾力量、建構新的集體行動主體——“人民”提供了機遇。

左翼民粹主義的經濟與社會政策主張

左翼民粹主義在經濟和社會政策上擁有一系列鮮明的主張,旨在解決社會不平等和經濟不公正問題。

經濟政策方面:

  • 財富再分配:主張通過稅收改革和財富再分配來實現經濟平等,可能包括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擴大社會福利項目和增加公共投資等措施。這與傳統社會主義理念中的高稅收、高福利、高政府乾預調控的政治體制相契合。
  • 貿易保護主義:更傾向於保護國內產業和就業,反對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可能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和限制外國投資的措施。
  • 反資本主義與反全球化: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現行全球化模式持批評態度,提倡經濟民主和另類全球化。
  • 政府乾預經濟:認同大政府,支持政府強力干預經濟。

社會政策方面:

  • 社會公正與平等:注重教育公平、性別平等和少數族裔權益的保護,倡導多元化的社會包容性。例如,在拉美,左翼民粹主義有助於將此前被排斥或邊緣化的群體(如少數民族、原住民)納入政治系統,使其更具包容性。
  • 反戰主義:左翼民粹主義運動中,反戰主義有所增加,這與對美國軍事行動,特別是中東地區軍事行動的批評有關。

這些政策主張反映了左翼民粹主義者對社會底層的關注,以及通過政治手段糾正不平等的決心。

左翼民粹主義的政治動員、群眾基礎及國際視野

左翼民粹主義的政治影響力離不開其獨特的動員方式、特定的群眾基礎和不斷演變的國際視野。

政治動員方面:

  • 呼籲社會公正與改革:左翼民粹主義者通常通過呼籲社會公正和改革來吸引支持者,強調普通民眾的團結和共同利益。
  • “敵化”精英敘事:他們擅長利用不安全感敘事,將精英建構為對人民的威脅,使其失去合法性。這種“敵化”敘事通常通過三種方式展開:
    • 威脅敘事:將精英明確定義為公民的存在性威脅,強調危險、風險和威脅。例如,法國“不屈法國”黨將馬克龍及其黨派指控為對法國經濟的威脅。
    • 不穩定敘事:將精英描繪成社會不穩定的原因,強調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例如,馬克龍被定義為“失序的總統”,體現“自由主義的經濟不穩定和社會失序”。
    • 未能保護敘事:強調人民需要被保護免於危險,但精英未能實現這種保護,甚至有意製造不安全感。例如,“不屈法國”譴責政府未能避免環境污染、保護公民健康。
  • 魅力型領導:民粹主義政黨和運動往往由魅力型領導人領導,他們將自己塑造成人民的代言人。

群眾基礎主要來自社會中下層階級,特別是那些在經濟上處於不利地位的人群。這種不安全感和對現有領導及機構信心的喪失,為民粹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條件。

國際視野方面:

  • 開放與國際化:左翼民粹主義通常具有更加開放和國際化的視野,願意與其他國家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和貧困。
  • 反帝國主義與反殖民主義:在對外策略上,他們可能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全球化作為鬥爭對象。
  • 對超國家機構的批判:部分左翼民粹主義者推崇疑歐主義,強烈批判歐洲機構並呼籲改革。例如,法國的讓-呂克·梅朗雄及其政黨將歐盟領導人稱為“暴君”,將歐盟稱為“獨裁”,強調其構成的經濟、社會、政治和軍事威脅。他們還可能主張退出歐盟或北約,以捍衛和恢復國家主權。
  • 民族主義色彩:一些學者也指出,左翼民粹主義運動可能展現民族主義特徵,例如土耳其的凱末爾主義或委內瑞拉的玻利瓦爾革命。但與其他民粹主義者相比,他們的民族主義色彩通常較少。

總體而言,左翼民粹主義在國際事務中尋求共識和妥協的可能性較大,但對國際合作和多邊機制也可能持有懷疑態度。

左翼民粹主義的傑出代表人物與全球影響

左翼民粹主義在世界各地都有其代表人物和實踐案例,其形式和主張因地域和時代背景而異。

拉丁美洲,左翼民粹主義有著悠久而復雜的歷史,並被視為該地區的標誌性政治現象。其代表人物和案例包括:

  • 烏戈·查韋斯(Hugo Chávez)及其領導下的委內瑞拉統一社會主義黨:查韋斯被認為是拉美左翼民粹主義的傑出代表,他以局外人身份進入政界,改變了委內瑞拉兩黨鼎立的體系,直到去世前都執掌政權。他提出了建設“21 世紀社會主義”的口號,堅定反對美國霸權,並通過國有化、全民教育和改革政治機構等措施推動社會變革。
  • 埃沃·莫拉萊斯(Evo Morales)領導的玻利維亞爭取社會主義運動:該黨自2006 年起執政,最初從古柯種植者權利保護運動發展而來。
  • 拉斐爾·科雷亞(Rafael Correa)領導的厄瓜多爾主權祖國聯盟運動:該黨自2007 年以來一直是厄瓜多爾的執政黨,主張加強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與平衡,並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
  • 內斯托爾·基什內爾(Néstor Kirchner)和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領導的阿根廷勝利陣線:該黨屬於左翼庇隆主義,主張獨立外交政策,反對華盛頓共識,並實行政府乾預經濟和貿易保護主義。

歐洲,隨著2008 年金融危機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失敗,新一波左翼民粹主義政黨和運動崛起:

  • 希臘激進左翼聯盟(Syriza) :在希臘國債危機期間興起,反對財政緊縮政策,並在2015 年上台執政。
  • 西班牙“我們能”黨(Podemos) :興起於2014 年反對緊縮政策的政治運動,在歐洲議會選舉和西班牙大選中取得顯著成果。
  • 法國“不屈法國”(La France Insoumise) :由前社會黨成員讓-呂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組建,主張建立法蘭西第六共和國、擴大人民政治權利、提高最低工資和社會福利等。
  • 英國工黨前領袖傑里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的運動:被視為民主社會主義者和左翼民粹主義者,其立場和桑德斯相似。
  • 荷蘭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1991 年廢棄共產主義黨綱後轉型為左翼民粹主義政黨,反對歐盟。
  • 德國左翼黨(Die Linke) :由民主社會主義黨與勞動和社會公正-選舉替代合併而成,其著名成員莎拉·瓦根克內希特(Sahra Wagenknecht)在2024 年初建立了新的“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主張“帶有保守色彩的左翼民粹主義”。

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案例

  • 美國: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和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在2016 年和2020 年總統選舉中展現了左翼民粹主義特徵。 “佔領華爾街”運動及其“我們是99%”的理念也被視為左翼民粹主義的體現。
  • 韓國:文在寅在2017 年當選總統後,實施了大幅提高社會福利支出和最低工資等左翼民粹主義經濟政策。
  • 日本:山本太郎領導的“令和新選組”是一個反建制左翼政黨,主張廢止消費稅、提高最低時薪、大學免費教育等。

這些案例展現了左翼民粹主義在不同語境下的多元表現,反映了其對現有政治經濟秩序的不滿和尋求變革的共同願望。

左翼民粹主義的理論基礎與批判反思

左翼民粹主義並非僅僅是一系列政策主張的集合,它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嚴厲批評與挑戰。

拉克勞與墨菲的理論框架

阿根廷裔學者厄尼斯特·拉克勞(Ernesto Laclau)和英國政治理論家尚塔爾·墨菲(Chantal Mouffe)是左翼民粹主義理論的奠基者。他們的理論是在20 世紀70 年代末西方民主國家面臨社會和經濟動盪背景下提出的。

  • 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邏輯而非意識形態:他們認為民粹主義不是一種單一、全面的意識形態,而是一種“稀薄中心意識形態”(thin-centred ideology),即它本身不處理經濟或政治體系的最佳形式,而是與其他“主意識形態”(如社會主義、本土主義)結合。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策略或實踐,通過將社會衝突解釋為“純粹的人民”與“腐敗的精英”之間的鬥爭來獲得和維持權力。
  • 霸權形構(Hegemonic Formation) :墨菲和拉克勞認為,在“後政治”時代,左翼應該爭奪能夠統攝一切的霸權地位,擴大民主基礎。霸權運作是指某些特定的、個殊的元素,在建構普遍性中發揮作用。
  • 空意符(Empty Signifier) :他們指出,諸如“自由”、“公義”、“人民”等概念,其底蘊沒有明確涵義,是日常語用域中飄浮的“空洞能指”。這些空泛的字眼必須被“剛性能指”所綁定,才能被賦予具體意義。人民的建構就是賦予這種“缺席的整全”以命名。這種模糊性是政治邏輯的根本特徵,反映了社會現實的模糊和不確定性。
  • 對抗關係(Antagonism) :墨菲接受施密特(Carl Schmitt)關於政治是“敵我之別”的觀點,但對其進行了修正。她強調政治生活中的對抗性是不可避免、無法完全消解的,但應將“敵人”轉化為“對手”,將生死對立轉化為承認對手合法性的“爭勝”(agonism)。左翼民粹主義的目標不是消滅對手,而是通過爭勝性的政治模式來激活民主。
  • “去階級化”主張:拉克勞和墨菲打破了阿爾都塞式馬克思主義的傳統,不再賦予工人階級在社會轉型中特權角色,而是強調政治要求的異質性霸權性連接。他們認為,民粹主義讓左派思考階級之外的其他身份認同,不將身份置於由與生產資料關係決定的特定位置。

主要批判與挑戰

儘管拉克勞和墨菲的理論為理解民粹主義提供了新視角,但左翼民粹主義也面臨多重批判和挑戰:

  • 改良主義的變種:有批評指出,左翼民粹主義實際上只是社會民主主義(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現代變種。它試圖在傳統社會民主主義改良主義與革命左派之間尋求平衡,但其本質仍難以擺脫改良主義的窠臼。
  • 階級缺位與誤讀工人階級:批評者認為,左翼民粹主義的核心問題在於“階級的缺位”。它否認社會階級的重要性,將其歸為幾個一般社會學類別之一。這種分析誤讀了馬克思對階級的分析,將工人階級狹隘地定義為體力勞動者,而非所有以僱傭勞動為生、不擁有生產資料的人。通過縮小工人階級的範圍,左翼民粹主義創造了必須佔據其空間的“人民”,但“人民”這一範疇掩蓋了階級區分。
  • 缺乏內部民主與領袖崇拜:一些左翼民粹主義運動,如法國的“不屈法國”,被批評缺乏內部民主,大部分決策權掌握在核心圈子手中,領袖人物的個人領導力成為核心。這可能使其類似於波拿巴主義,即意識形態與作為無差別群眾的“人民”直接溝通,從而圍繞一個能夠體現這種“共識”的領袖人物展開。
  • 對民主的潛在威脅:儘管左翼民粹主義在表面上與民主沒有矛盾,但如果其領導人擁有足夠權力,也可能走向威權政府,排斥不被視為“人民”一部分的群體,正如委內瑞拉查韋斯政府的發展所示。
  • 形式主義與忽視宏大敘事:批評者認為拉克勞的理論過於形式主義,其對空意符的解釋未能充分考慮到其歷史連續性。否認“宏大敘事”,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和階級社會的深刻理解。
  • 迎合排外主義和民族主義:儘管左翼民粹主義旨在包容,但一些批評指出,其在實踐中可能迎合仇外心理和民族主義。例如,梅朗雄在移民問題上的立場被指責迎合了極右翼言論。
  • 忽視制度性因素:拉克勞的理論被批評淡化了國家、政黨、工會等製度在歷史變革和延續中的作用。

總而言之,左翼民粹主義試圖在傳統左翼和自由民主之間開闢新路徑,但其理論和實踐中的固有局限性,使其面臨重蹈改良主義覆轍的風險,並對民主造成潛在威脅。

左翼民粹主義的修辭與語言策略

對左翼民粹主義的分析,不僅要關注其政策主張,還要深入探究其在政治文本和演說中採用的修辭與語言策略。這些策略旨在塑造現實、凝聚支持者並削弱批評聲音。

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LP)工具對拉丁美洲西班牙語系左翼民粹主義領導人演講的實證研究揭示了以下語言特徵:

  • 內部群體(Ingroup)美德與情感化內容:左翼民粹主義的演講中,強調內部群體(如“人民”、“國家”)的美德和價值的內容更為突出,同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化語言。這種策略旨在通過強調共同利益和價值觀來增強內部群體的認同感。例如,尼古拉斯·馬杜羅在2019 年的一次演講中反復強調對“委內瑞拉人民”的信任,以構建共同的未來。
  • 簡化語言與直接性:民粹主義的風格通常是簡單、直接的,旨在向選民傳達領導人及其政黨屬於“人民”的信息。這可能包括使用隱喻、不雅言語和對對手的侮辱。
  • 未來時態的使用:研究發現,左翼民粹主義演講中未來時態的使用頻率較高。這可以理解為一種策略,旨在將未來的事件拉近到當前情景中,從而增加未來事件的真實性和重要性,以此操縱聽眾。例如,阿根廷領導人杜阿爾德在2002 年的一次演講中,用“很快我們將看到結果”來描繪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 條件連接詞:條件連接詞(如“如果”、“只要”)的使用與民粹主義分數呈顯著正相關。這些連接詞通過設定條件性現實,使信息顯得更可信,從而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 第一人稱使用的複雜性:儘管普遍認為第一人稱(“我”或“我們”)的使用是民粹主義領導人的一個顯著特徵,但研究結果對這一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在左翼民粹主義演講中,第一人稱的使用與民粹主義分數之間沒有顯著的積極關聯。
  • 第三人稱使用的積極影響:相反,第三人稱(如“人民”、“國家”、“他們”)的使用對民粹主義分數有積極且顯著的影響。這可能是一種策略,旨在隱藏行動者的責任,將焦點放在行動本身,或將責任歸咎於非特定實體,從而規避領導人自身的責任。例如,玻利維亞莫拉萊斯在2006 年的演講中提到“這是玻利維亞人民的民主使命”,將民主願景歸於“人民”而非個人。

這些語言和修辭策略共同構成了左翼民粹主義discourse 的核心,旨在通過強烈的身份認同效應,削弱受眾的批判性監督,並鞏固領導人的預設願景,從而實現其政治目標。這種策略性運用語言的本質,也印證了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操縱手段的特點。

結語:理解複雜多變的政治現象

通過8values 政治測試,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左翼民粹主義”這一意識形態結果,但要真正理解它,需要深入探究其多元的定義、歷史軌跡、政策主張、動員策略和理論批判。左翼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稀薄”的意識形態,能夠與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厚重”意識形態相結合,形成對“純粹人民”與“腐敗精英”之間鬥爭的敘事。它在全球範圍內都有著顯著的實踐,從拉丁美洲的玻利瓦爾革命到歐洲的新左翼運動,展現出對社會公正、經濟平等和人民主權的強烈追求。

然而,左翼民粹主義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批評,包括被視為改良主義的變種、忽視階級分析、潛在的威權傾向以及其語言策略中的操縱性。無論是從理論建構還是實踐影響來看,左翼民粹主義都是一個複雜且不斷演變的政治現象。

在評估任何政治意識形態時,保持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左翼民粹主義的出現反映了對現有政治經濟秩序的不滿,以及民眾對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社會結構的需求。理解其內在邏輯和潛在風險,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導航當代世界的政治風潮。希望本文能為您提供一個全面且深入的視角,幫助您更好地理解8values 政治測試結果中的“左翼民粹主義”,以及它在塑造全球未來中的複雜作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閱讀8Values 博客文章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ideologies/left-wing-populism

目錄

16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