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纳粹德国元首的生平、影响与争议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作为纳粹德国元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其生平、极端的意识形态(如法西斯主义、反犹太主义)以及对世界政治、军事和科技的深远影响,是理解现代历史的关键议题。通过全面了解这些政治倾向,您也可以进行一次深入的 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以对比不同意识形态的特点。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 年 4 月 20 日—1945 年 4 月 30 日)是纳粹德国元首、总理和纳粹党(Die nazi-Partei)党魁,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他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犹太主义(Antisemitismus),并改组和建立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他试图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力主扩大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并重新武装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给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1889 年 4 月 20 日,希特勒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因河畔布劳瑙(Braunau)。最终,他于 1945 年 4 月 30 日下午 3 点 30 分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开枪自杀,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
阿道夫·希特勒早年坎坷与意识形态的萌芽
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的一家小客栈,他是奥匈帝国一名海关职员的第三次婚姻中的第三个孩子。他童年时随父亲加入天主教并成为信徒。虽然他在小学的成绩一贯良好,但在中学时期,他与想让他成为公务员的父亲发生争执,因为他立志成为一名画家。这次冲突导致他荒废学业,并在未获得应有证书的情况下离开了希泰尔州立中学。
1905 年,16 岁的希特勒开始对政治产生热衷,对奥匈帝国境内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并对日耳曼民族的一切抱有同样强烈的热爱。他成为了一名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在 1907 年和 1908 年,他两次申请维也纳艺术学院(Vienna Academy of Art)均被拒绝。父母双亡后,希特勒的生活日益窘迫,靠卖画为生,有时靠打零工维生。由于憎恨奥匈帝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他逃到慕尼黑以逃避征兵。
到 1913 年迁居德国慕尼黑前,希特勒没有固定职业,在此期间,他已经成为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狂热信徒。
初入政坛与纳粹党(Nazi Party)的崛起
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Der Erste weltkrieg)爆发,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他在西线作战勇敢,先后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二级铁十字勋章”,并由传令兵晋升为上等兵。1918 年,他因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在养伤期间,德国向协约国宣布投降。
1919 年 9 月,希特勒奉命调查一个名为“德国工人党”(Deutsche Arbeiterpartei)的小政治团体。在旁听该党会议时,他因痛斥一种分离主义言论而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两天后,希特勒受邀加入了德国工人党,成为该党的第 96 名党员,并担任了党主席团的第 7 名委员。这个党的纲领是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反犹主义。
加入后,希特勒利用他的演说才能,向群众煽动对《凡尔赛和约》、《11 月的罪人》和犹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说通俗易懂且富有煽动性,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随者。他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为了吸引更广泛的群众,他利用当时德国盛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潮流,将“德国工人党”正式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纳粹党。纳粹党的 25 条党纲基调是反犹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要求。
1921 年 7 月,希特勒以退出相威胁,迫使党内同意他当上元首,并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他还修改了党章,确立了领袖原则,发展独裁统治。1923 年 11 月 8 日晚,希特勒效仿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的榜样,发动了啤酒馆暴动(Bier-aufstand),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狂热的元首与集权统治的建立
1925 年 1 月,希特勒出狱后承认政变错误,并保证今后将遵纪守法。纳粹党在撤销禁令后正式重建,希特勒再次获得独裁元首的身份。此后,他将冲锋队(Sturmtruppen)改组为一个拥有几十万队员的武装团体,并建立了党卫队(Der Waffen-SS),要求他们特别宣誓效忠。
1929 年 10 月的世界经济危机为希特勒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他将经济危机归咎于政府无能、接受《凡尔赛和约》以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1933 年 1 月,希特勒如愿成为内阁总理。上台后,他一心追求彻底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希特勒通过解散国会、通过授权法(使自己不受限制地行使权力)的“合法”程序,最终建立了独裁统治。他取消了各州议会,使德国历史上首次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纳粹党成为“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的唯一政党。他还致力于将德国建设成一个警察国家,对人民进行严密控制和压迫,并利用冲锋队和党卫队员组成了“辅助警察部队”,使纳粹暴力组织合法化。
在分析希特勒这种极端集权和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时,有助于我们理解政治光谱的两极分化。您可以通过参与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来衡量自己在这类议题上的倾向,并查看8values 所有结果意识形态的详细解读。
扩军备战与“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追求
希特勒担任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后,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并在纳粹德国初期(1938 年)实现了这一承诺,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他监督了德国历史上最大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坝、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治上整肃内部的同时,希特勒将全部经济纳入国家控制,实行强制生产,以利于扩军备战。他推行“命令经济”,通过扩大财政支出、限制已婚妇女就业、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兵营)以及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了六百万失业人口的问题。到 1938 年,失业率降至仅 0.95%。然而,纳粹德国的经济复苏(年均增长 2.6%)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希特勒在统治的前六年成功进行了德国的再武装与扩军。
1935 年春,他公开宣布将国防军由 10 万扩充到 30 万,公开违反了《凡尔赛和约》。1936 年 3 月 7 日,他悍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出 3 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Die rheinländer entmilitarisierte zone),西方国家的软弱抗议使他更加胆大妄为。
1936 年 11 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 年 9 月意大利加入,形成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即三国轴心(Die Achsenmächte)。希特勒随后宣布,最迟在 1943 至 1945 年之间要解决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第一个目标是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Der Tschechoslowakei)。
1938 年 3 月 11 日,希特勒在亲德分子帮助下占领奥地利。同年 9 月 30 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Das Münchner ABKOMMEN),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将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占为德国所有。1939 年 3 月,希特勒撕毁协定,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侵苏溃败
为了执行“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并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于 1939 年 8 月 23 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Deutsch-sowjetischer Nichtangriffspakt)。
1939 年 9 月 1 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遭到波兰入侵,被迫还击。随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 1940 年的进攻中,德军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同年 6 月 22 日,法国被迫向德国签署投降书。德军凭借“闪电战”(Blitzkrieg)的优秀指挥、精良装备和有效战术,迅速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希特勒试图对英国实行诱和未果,下令实施在英国登陆的“海狮计划”(Unternehmen Seelöwe),但未能成功实施。
1940 年夏,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Unternehmen Barbarossa)。他认为,苏联一旦被打败,英国的希望就会破灭。此时,他已占领欧洲 14 个国家,并将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附属国。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虽然德军初期势如破竹,但在 1941 年 9 月 30 日发起的莫斯科会战中,苏军取得胜利,德军损失惨重。1941 年 12 月 11 日,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希特勒被迫向美国宣战。
随后,德军转变进攻重点,意图夺取高加索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随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Schlacht von Stalingrad)中,苏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包围并歼灭了德军 33 万部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943 年 2 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开始节节败退。1944 年,希特勒已从公共场合消失。
饮恨自尽与死亡争议
1945 年 4 月,柏林已被苏联红军包围了四分之三。4 月 28 日,希特勒得知盟友墨索里尼被枪决,以及副手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企图与西方列强谈判的消息,感到末日来临。他口授了政治遗嘱,仍要求后继者“必须竭尽全力恪守种族法律,无情地抵抗世界各民族的毒害者国际犹太集团”。
1945 年 4 月 28 日午夜前不久,希特勒与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Eva Braun)正式结为夫妇。4 月 30 日下午 3 点 30 分,在苏军攻占国会大厦、总理府已在炮火射程之内时,希特勒在地下室的避弹房间开枪自杀。爱娃·布劳恩则同时吞下了毒药。两人的尸体随后被抬到总理府花园,浇上汽油火化,骨灰被埋进一个炮弹坑。
关于希特勒的死亡,历史上存在争议。有历史资料显示,苏联军官在 1945 年找到了希特勒的颅骨,并得到牙医的确认。然而,也有阿根廷作家和巴西研究者挑战传统观点,认为希特勒在 1945 年假死逃生,逃到南美洲并多年后才去世。
民族政策与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
希特勒的政策中,最具灾难性的就是其极端的反犹太主义和种族清洗活动。早年在维也纳时,他已受到深刻的反犹太主义影响。
自 1933 年纳粹党执政起,大规模的反犹行动逐渐发展起来。纳粹德国政府褫夺了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务,并从军队、警察、司法机关中清除犹太成员。1935 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Nuremberg Laws)对“犹太人”进行了定义。到 1938 年,犹太人已被禁止从事绝大多数职业。
1938 年 11 月 9 日,纳粹党策划了反犹事件“水晶之夜”(Novemberpogrome),大量犹太人商店和会堂被破坏。随着战争扩大,纳粹党更加疯狂地屠杀犹太人。在 1942 年开始,德国采用氰化氢等方式有效杀害犹太人。在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KZ Auschwitz)中,多达 300 万人死亡。在这场种族清洗活动中,共有近600 万犹太人和数千万其他人惨遭迫害和屠杀。
希特勒的这种极端意识形态,使得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极端负面与恶劣的。
纳粹德国的经济、文化与军事举措
经济与社会举措
希特勒政府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强制推行卡特尔化,并采取严厉的刑法来管理经济。纳粹德国政府通过两个四年计划,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
在社会福利方面,纳粹政府为博取工人的支持,开展了“欢乐产生力量运动”和“劳动美化”运动,并举办了各类公益活动,如“大锅饭日”。
在人口政策方面,为了增加德国人口,纳粹政府鼓励生育,提出“每个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个孩子”的口号。通过发放婚姻贷款、提供多子女资助和颁发《德意志多子女母亲荣誉证书》等措施,德国人口从 1933 年的 0.66 亿增加到 1939 年的 0.69 亿。
文化与思想控制
希特勒对文化思想领域实行前所未有的控制,推行摧残科学文化事业的愚昧反动政策。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统管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
纳粹党实行“文化生活总体制”,强调“领袖原则”和德意志民族精神。他们开展大规模的“非德意志文化”清理运动,包括著名的焚烧非德意志著作活动(1933 年 5 月 10 日),大量马克思主义、以及著名作家和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的著作被焚毁。犹太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主义风格和现代艺术流派均被取缔,被称为“蜕化作品”。
纳粹分子对科学文化工作者进行打击和迫害,至 1938 年,有 45%的官方学术机构被改组。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被查抄,财产被没收,并被剥夺了德国公民权。新闻、广播、电影均实行严格控制,成为希特勒政治宣传的工具。
军事与科技发展
希特勒在实战中懂得武力,也懂得和平扩张,通过一系列折冲,收回了萨尔地区、占领了莱茵兰,并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
在军事上,德军士兵在“闪电战”中成绩斐然。
希特勒对后世科技产生了间接影响:
- 交通建设: 希特勒下令建造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Autobahn),改善了德国交通,并影响了全球的交通运输模式。
- 喷气式飞机: 为了扭转战局,德国研发了全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梅塞施米特 Me262,促进了航空科技的进步。
- 导弹技术: 希特勒下令生产的 V 系列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弹。战后这些技术流向美苏,促成了冷战的太空竞赛。
- 核工业: 希特勒曾下令德国科学家积极研发核武。
阿道夫·希特勒的轶事、争议与历史影响
轶事与个人生活
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劳恩(Eva Braun)于 1929 年认识希特勒,并在 1935 年巩固了其唯一情妇的地位。尽管爱娃出席过重要活动,但公众长期不知道她的存在,直到他们在 1945 年 4 月 30 日双双自杀。
希特勒是一个讲究健康与自律的人,在 1930 年代早期大致上遵行素食,并且不吸烟、基本上不太饮酒(偶饮啤酒)。他甚至基于国民健康立场,提倡纳粹德国的禁烟运动。
1936 年,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以最隆重的仪式举办了柏林奥运会,以此向全世界宣告德国的重新崛起。在开幕式上,会场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行纳粹礼。这次奥运会德国获得金牌第一,希特勒也通过此举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在 1939 年,瑞典一个国会成员曾提名阿道夫·希特勒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但该提名随后被取消。
血统争议
曾有报道称,通过 DNA 检测发现,希特勒很可能是犹太人或非洲人的后裔。有比利时记者和历史学家对希特勒家族的亲属进行了 DNA 检测,结果显示样本中含有一种在德系犹太人和西班牙系犹太人中比较常见的染色体(Haplopgroup E1b1b)。在此之前,就有传言称希特勒的祖母与一名犹太男子非婚生下了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
后世影响与历史评价
希特勒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极端负面与恶劣的。他的影响几乎完全恶毒有害,主要作用是导致大约三千五百万人丧失性命。
- 历史罪人: 希特勒被认为是整个历史上罪恶最大的人之一。他通过建造庞大的集中营和毒气室,实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种族灭绝政策,迫害和屠杀近 600 万犹太人。
- 战争发动者: 他将作为世界曾经历过的最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国家毁灭: 从德国自身角度看,希特勒的领导最终招致了毁灭性的打击,使这个工业化国家在二战结束时变成了一片废墟。
- 政治遗产: 希特勒所提倡的大德国主义,即激进的民族主义,间接促成了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建国,形成了民族国家思潮。
- 间接促成以色列建国: 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屠杀而逃离家园,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进而促成了犹太人建国。
正如历史学家所评价,如果没有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几乎可以肯定绝不会有第三帝国。他的生平十分古怪有趣——一个没有政治经验、没有金钱、没有政治背景的外国人,在不到十四年的时间里就爬上了一个主要世界强国的元首宝座。他具有杰出的演说才能,被认为是历史上最精湛的演说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