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納粹德國元首的生平、影響與爭議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作為納粹德國元首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其生平、極端的意識形態(如法西斯主義、反猶太主義)以及對世界政治、軍事和科技的深遠影響,是理解現代歷史的關鍵議題。通過全面了解這些政治傾向,您也可以進行一次深入的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以對比不同意識形態的特點。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納粹德國元首的生平、影響與爭議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 ,1889 年4 月20 日—1945 年4 月30 日)是納粹德國元首、總理和納粹黨(Die nazi-Partei)黨魁,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他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和反猶太主義( Antisemitismus ),並改組和建立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他試圖在歐洲大陸建立一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力主擴大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Lebensraum)並重新武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給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1889 年4 月20 日,希特勒出生於奧匈帝國的因河畔布勞瑙(Braunau)。最終,他於1945 年4 月30 日下午3 點30 分在德國總理府地下室開槍自殺,結束了其充滿爭議的一生。

阿道夫·希特勒早年坎坷與意識形態的萌芽

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布勞瑙的一家小客棧,他是奧匈帝國一名海關職員的第三次婚姻中的第三個孩子。他童年時隨父親加入天主教並成為信徒。雖然他在小學的成績一貫良好,但在中學時期,他與想讓他成為公務員的父親發生爭執,因為他立志成為一名畫家。這次沖突導致他荒廢學業,並在未獲得應有證書的情況下離開了希泰爾州立中學。

1905 年,16 歲的希特勒開始對政治產生熱衷,對奧匈帝國境內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產生了強烈的憎恨,並對日耳曼民族的一切抱有同樣強烈的熱愛。他成為了一名狂熱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在1907 年和1908 年,他兩次申請維也納藝術學院(Vienna Academy of Art)均被拒絕。父母雙亡後,希特勒的生活日益窘迫,靠賣畫為生,有時靠打零工維生。由於憎恨奧匈帝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他逃到慕尼黑以逃避徵兵。

到1913 年遷居德國慕尼黑前,希特勒沒有固定職業,在此期間,他已經成為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的狂熱信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照片

初入政壇與納粹黨(Nazi Party)的崛起

1914 年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 Der Erste weltkrieg)爆發,希特勒志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他在西線作戰勇敢,先後獲得了“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二級鐵十字勳章”,並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 1918 年,他因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在養傷期間,德國向協約國宣布投降。

1919 年9 月,希特勒奉命調查一個名為“德國工人黨”(Deutsche Arbeiterpartei)的小政治團體。在旁聽該黨會議時,他因痛斥一種分離主義言論而引起了與會者的注意。兩天后,希特勒受邀加入了德國工人黨,成為該黨的第96 名黨員,並擔任了黨主席團的第7 名委員。這個黨的綱領是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反猶主義

加入後,希特勒利用他的演說才能,向群眾煽動對《凡爾賽和約》、《11 月的罪人》和猶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說通俗易懂且富有煽動性,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他被任命為“宣傳部長”。為了吸引更廣泛的群眾,他利用當時德國盛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潮流,將“德國工人黨”正式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簡稱納粹黨。納粹黨的25 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國家主義和社會要求。

1921 年7 月,希特勒以退出相威脅,迫使黨內同意他當上元首,並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他還修改了黨章,確立了領袖原則,發展獨裁統治。 1923 年11 月8 日晚,希特勒效仿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的榜樣,發動了啤酒館暴動(Bier-aufstand),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狂熱的元首與集權統治的建立

1925 年1 月,希特勒出獄後承認政變錯誤,並保證今後將遵紀守法。納粹黨在撤銷禁令後正式重建,希特勒再次獲得獨裁元首的身份。此後,他將衝鋒隊(Sturmtruppen)改組為一個擁有幾十萬隊員的武裝團體,並建立了黨衛隊(Der Waffen-SS),要求他們特別宣誓效忠。

1929 年10 月的世界經濟危機為希特勒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他將經濟危機歸咎於政府無能、接受《凡爾賽和約》以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 1933 年1 月,希特勒如願成為內閣總理。上台後,他一心追求徹底廢除議會民主制,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

希特勒通過解散國會、通過授權法(使自己不受限制地行使權力)的“合法”程序,最終建立了獨裁統治。他取消了各州議會,使德國歷史上首次成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納粹黨成為“同國家不可分地連在一起”的唯一政黨。他還致力於將德國建設成一個警察國家,對人民進行嚴密控制和壓迫,並利用衝鋒隊和黨衛隊員組成了“輔助警察部隊”,使納粹暴力組織合法化。

在分析希特勒這種極端集權和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時,有助於我們理解政治光譜的兩極分化。您可以通過參與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來衡量自己在這類議題上的傾向,並查看8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的詳細解讀。

擴軍備戰與“生存空間”(Lebensraum)的追求

希特勒擔任德意誌第三帝國元首後,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並在納粹德國初期(1938 年)實現了這一承諾,贏得了民眾的支持。他監督了德國歷史上最大的建設工程,包括水壩、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在政治上整肅內部的同時,希特勒將全部經濟納入國家控制,實行強制生產,以利於擴軍備戰。他推行“命令經濟”,通過擴大財政支出、限制已婚婦女就業、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兵營)以及擴軍和實行勞動義務制,解決了六百萬失業人口的問題。到1938 年,失業率降至僅0.95%。然而,納粹德國的經濟復甦(年均增長2.6%)低於歷史平均水平。

希特勒在統治的前六年成功進行了德國的再武裝與擴軍。

1935 年春,他公開宣布將國防軍由10 萬擴充到30 萬,公開違反了《凡爾賽和約》。 1936 年3 月7 日,他悍然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派出3 萬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Die rheinländer entmilitarisierte zone ),西方國家的軟弱抗議使他更加膽大妄為。

1936 年11 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 年9 月意大利加入,形成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團,即三國軸心(Die Achsenmächte )。希特勒隨後宣布,最遲在1943 至1945 年之間要解決德國的生存空間問題,第一個目標是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Der Tschechoslowakei)。

1938 年3 月11 日,希特勒在親德分子幫助下佔領奧地利。同年9 月30 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簽署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Das Münchner ABKOMMEN),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將蘇台德地區(Sudetenland)佔為德國所有。 1939 年3 月,希特勒撕毀協定,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侵蘇潰敗

為了執行“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並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於1939 年8 月23 日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Deutsch-sowjetischer Nichtangriffspakt)。

1939 年9 月1 日,希特勒宣布德國遭到波蘭入侵,被迫還擊。隨後,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在1940 年的進攻中,德軍迅速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同年6 月22 日,法國被迫向德國簽署投降書。德軍憑藉“閃電戰”(Blitzkrieg)的優秀指揮、精良裝備和有效戰術,迅速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希特勒試圖對英國實行誘和未果,下令實施在英國登陸的“海獅計劃”(Unternehmen Seelöwe),但未能成功實施。

1940 年夏,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Unternehmen Barbarossa)。他認為,蘇聯一旦被打敗,英國的希望就會破滅。此時,他已佔領歐洲14 個國家,並將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附屬國。

1941 年6 月22 日,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雖然德軍初期勢如破竹,但在1941 年9 月30 日發起的莫斯科會戰中,蘇軍取得勝利,德軍損失慘重。 1941 年12 月11 日,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被迫向美國宣戰。

隨後,德軍轉變進攻重點,意圖奪取高加索地區的農業和工業基地。在隨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Schlacht von Stalingrad )中,蘇軍的頑強抵抗最終包圍並殲滅了德軍33 萬部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1943 年2 月,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慘敗後開始節節敗退。 1944 年,希特勒已從公共場合消失。

飲恨自盡與死亡爭議

1945 年4 月,柏林已被蘇聯紅軍包圍了四分之三。 4 月28 日,希特勒得知盟友墨索里尼被槍決,以及副手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企圖與西方列強談判的消息,感到末日來臨。他口授了政治遺囑,仍要求後繼者“必須竭盡全力恪守種族法律,無情地抵抗世界各民族的毒害者國際猶太集團”。

1945 年4 月28 日午夜前不久,希特勒與他的情婦愛娃·布勞恩(Eva Braun )正式結為夫婦。 4 月30 日下午3 點30 分,在蘇軍攻占國會大廈、總理府已在砲火射程之內時,希特勒在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愛娃·布勞恩則同時吞下了毒藥。兩人的屍體隨後被抬到總理府花園,澆上汽油火化,骨灰被埋進一個砲彈坑。

關於希特勒的死亡,歷史上存在爭議。有歷史資料顯示,蘇聯軍官在1945 年找到了希特勒的顱骨,並得到牙醫的確認。然而,也有阿根廷作家和巴西研究者挑戰傳統觀點,認為希特勒在1945 年假死逃生,逃到南美洲並多年後才去世。

民族政策與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

希特勒的政策中,最具災難性的就是其極端的反猶太主義和種族清洗活動。早年在維也納時,他已受到深刻的反猶太主義影響。

自1933 年納粹黨執政起,大規模的反猶行動逐漸發展起來。納粹德國政府褫奪了所有猶太裔公務員的職務,並從軍隊、警察、司法機關中清除猶太成員。 1935 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Nuremberg Laws)對“猶太人”進行了定義。到1938 年,猶太人已被禁止從事絕大多數職業。

1938 年11 月9 日,納粹黨策劃了反猶事件“水晶之夜”(Novemberpogrome),大量猶太人商店和會堂被破壞。隨著戰爭擴大,納粹黨更加瘋狂地屠殺猶太人。在1942 年開始,德國採用氰化氫等方式有效殺害猶太人。在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KZ Auschwitz)中,多達300 萬人死亡。在這場種族清洗活動中,共有近600 萬猶太人和數千萬其他人慘遭迫害和屠殺。

希特勒的這種極端意識形態,使得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極端負面與惡劣的。

納粹德國的經濟、文化與軍事舉措

經濟與社會舉措

希特勒政府對全國經濟進行改組,淘汰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強制推行卡特爾化,並採取嚴厲的刑法來管理經濟。納粹德國政府通過兩個四年計劃,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

在社會福利方面,納粹政府為博取工人的支持,開展了“歡樂產生力量運動”和“勞動美化”運動,並舉辦了各類公益活動,如“大鍋飯日”。

人口政策方面,為了增加德國人口,納粹政府鼓勵生育,提出“每個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個孩子”的口號。通過發放婚姻貸款、提供多子女資助和頒發《德意志多子女母親榮譽證書》等措施,德國人口從1933 年的0.66 億增加到1939 年的0.69 億。

文化與思想控制

希特勒對文化思想領域實行前所未有的控制,推行摧殘科學文化事業的愚昧反動政策。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 )統管教育、文化和新聞出版工作。

納粹黨實行“文化生活總體制”,強調“領袖原則”和德意志民族精神。他們開展大規模的“非德意志文化”清理運動,包括著名的焚燒非德意誌著作活動(1933 年5 月10 日),大量馬克思主義、以及著名作家和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的著作被焚毀。猶太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主義風格和現代藝術流派均被取締,被稱為“蛻化作品”。

納粹分子對科學文化工作者進行打擊和迫害,至1938 年,有45%的官方學術機構被改組。愛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被查抄,財產被沒收,並被剝奪了德國公民權。新聞、廣播、電影均實行嚴格控制,成為希特勒政治宣傳的工具。

軍事與科技發展

希特勒在實戰中懂得武力,也懂得和平擴張,通過一系列折衝,收回了薩爾地區、佔領了萊茵蘭,併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

在軍事上,德軍士兵在“閃電戰”中成績斐然。

希特勒對後世科技產生了間接影響:

  • 交通建設:希特勒下令建造了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 Autobahn ),改善了德國交通,並影響了全球的交通運輸模式。
  • 噴氣式飛機:為了扭轉戰局,德國研發了全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梅塞施米特Me262,促進了航空科技的進步。
  • 導彈技術:希特勒下令生產的V 系列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彈。戰後這些技術流向美蘇,促成了冷戰的太空競賽。
  • 核工業:希特勒曾下令德國科學家積極研發核武。

阿道夫·希特勒的軼事、爭議與歷史影響

軼事與個人生活

希特勒的情婦愛娃·布勞恩(Eva Braun)於1929 年認識希特勒,並在1935 年鞏固了其唯一情婦的地位。儘管愛娃出席過重要活動,但公眾長期不知道她的存在,直到他們在1945 年4 月30 日雙雙自殺。

希特勒是一個講究健康與自律的人,在1930 年代早期大致上遵行素食,並且不吸煙、基本上不太飲酒(偶飲啤酒)。他甚至基於國民健康立場,提倡納粹德國的禁煙運動。

1936 年,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以最隆重的儀式舉辦了柏林奧運會,以此向全世界宣告德國的重新崛起。在開幕式上,會場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行納粹禮。這次奧運會德國獲得金牌第一,希特勒也通過此舉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在1939 年,瑞典一個國會成員曾提名阿道夫·希特勒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但該提名隨後被取消。

血統爭議

曾有報導稱,通過DNA 檢測發現,希特勒很可能是猶太人或非洲人的後裔。有比利時記者和歷史學家對希特勒家族的親屬進行了DNA 檢測,結果顯示樣本中含有一種在德系猶太人和西班牙系猶太人中比較常見的染色體(Haplopgroup E1b1b)。在此之前,就有傳言稱希特勒的祖母與一名猶太男子非婚生下了希特勒的父親阿洛伊斯。

後世影響與歷史評價

希特勒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極端負面與惡劣的。他的影響幾乎完全惡毒有害,主要作用是導致大約三千五百萬人喪失性命。

  • 歷史罪人:希特勒被認為是整個歷史上罪惡最大的人之一。他通過建造龐大的集中營和毒氣室,實施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種族滅絕政策,迫害和屠殺近600 萬猶太人。
  • 戰爭發動者:他將作為世界曾經歷過的最大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而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 國家毀滅:從德國自身角度看,希特勒的領導最終招致了毀滅性的打擊,使這個工業化國家在二戰結束時變成了一片廢墟。
  • 政治遺產:希特勒所提倡的大德國主義,即激進的民族主義,間接促成了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形成了民族國家思潮。
  • 間接促成以色列建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為了躲避屠殺而逃離家園,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進而促成了猶太人建國

正如歷史學家所評價,如果沒有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幾乎可以肯定絕不會有第三帝國。他的生平十分古怪有趣——一個沒有政治經驗、沒有金錢、沒有政治背景的外國人,在不到十四年的時間裡就爬上了一個主要世界強國的元首寶座。他具有傑出的演說才能,被認為是歷史上最精湛的演說家之一。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blog/adolf-hitler

目錄

12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