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自由法國的象徵與第五共和國的奠基者
深入解讀夏爾·戴高樂將軍(Charles De Gaulle)的生平、從二戰自由法國領導人到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的歷程、其核心思想“戴高樂主義”以及對世界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如果您對政治思想感興趣,可以進行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了解自己的意識形態傾向。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 年11 月22 日—1970 年11 月9 日)是一位法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他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Free French Forces)抗擊納粹德國的侵略而聞名於世。戰後,他曾擔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1944 年至1946 年)。 1958 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創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Fifth Republic),並成為首任總統,任職至1969 年辭職。在法國,他通常被尊稱為“戴高樂將軍”或簡稱“將軍”。
早年教育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
戴高樂出生於法國北部省的里爾(Lille),是家中五個孩子中的老三。他成長於一個篤信天主教、愛國且具有傳統價值觀的家庭。他的父親亨利·戴高樂(Henri de Gaulle)是一位歷史和文學教授,並鼓勵孩子進行歷史和哲學辯論。他的母親讓娜·馬約(Jeanne Maillot)家族則是里爾的富商。他從小就對法國歷史,特別是軍事戰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戴高樂曾在巴黎的斯坦尼斯拉斯學院(Collège Stanislas)接受教育。 1909 年,他考入圣西爾軍校(Saint-Cyr military academy),並選擇了步兵,認為步兵最能直接感受戰火的洗禮,具有“軍事”味道。 1912 年畢業時,他成績名列第十三,被評為“一個未來的優秀軍官”。隨後,他回到第33 步兵團(33rd Infantry Regiment),並在當時的上校菲利普·貝當(Philippe Pétain)手下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立即參戰,並因作戰英勇而受到表彰。他在迪南戰役(Battle of Dinant)中被膝部中彈受傷,隨後在第一次香檳戰役(First Battle of Champagne)中左手受傷。 1916 年,他在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中作為連長被刺刀刺傷左大腿,並因毒氣昏迷被俘。在戰俘營被囚禁的32 個月裡,他五次嘗試越獄,但都失敗了。在此期間,他通過閱讀德文報紙學習德語,並撰寫了其第一部著作《敵人內部的傾軋》( _La Discorde chez l'ennemi_ )(1924 年出版),對德國軍隊內部的派系分裂進行了分析。
兩次世界大戰間期:裝甲戰爭的倡導者
一戰結束後,戴高樂作為志願者在波蘭服役(1919 年至1921 年),幫助波蘭軍隊與蘇聯紅軍作戰,表現出色並獲得波蘭最高軍事榮譽英勇十字勳章(Virtuti Militari)。回國後,他在圣西爾軍校任講師,隨後進入高等軍事學院(École de Guerre)學習。
戴高樂對傳統軍事學說提出了挑戰,特別是他認為坦克和機動性在未來的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他主張建立一支結合機動能力和毀滅性火力、能夠主動出擊的機械化職業軍隊。他於1934 年出版了著作《建立職業軍》( _Vers l'Armée de Métier_ )。書中他提議建立一支由10 万精兵和3,000 輛坦克組成的精英裝甲部隊,以彌補法國的人口劣勢,並將其視為保衛法國的一把“利劍”。
然而,他的思想在當時法國軍事高層中並未得到廣泛認可,他們更傾向於依賴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的堅固防禦工事,並認為坦克只是步兵的支援力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理論後來被德國的裝甲師(panzer units)成功應用,並在1940 年入侵法國時得到驗證。儘管如此,戴高樂的觀點得到了保羅·雷諾(Paul Reynaud)等政治家的關注。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自由法國的領導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戴高樂以上校軍銜指揮第五集團軍的坦克部隊。 1940 年5 月德軍入侵法國後,他被任命指揮臨時組建的第四裝甲師(4e Division cuirassée),並在蒙科爾內(Montcornet)和阿布維爾(Abbeville)發動了為數不多的成功反擊。 1940 年6 月1 日,他被晉升為臨時準將。
1940 年6 月5 日,總理保羅·雷諾任命戴高樂為國防和戰爭部副國務秘書(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and National Defense),負責協調與英軍的行動。當貝當元帥領導的新政府尋求與德國停戰時,戴高樂拒絕接受這一屈辱,於1940 年6 月17 日飛往倫敦,拒絕了政府的投降決定。
告法國人民書與流亡政府
1940 年6 月18 日,經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同意,戴高樂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表了著名的《告法國人民書》(Appeal of 18 June)。他號召法國人民不要氣餒,繼續抵抗納粹佔領。隨後,維希政權(Vichy regime)以叛國罪缺席判處戴高樂死刑。
戴高樂組織了自由法國( Free France )運動。 1940 年10 月,他在布拉柴維爾(Brazzaville)宣布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Empire Defense Council),將支持抵抗運動的法屬赤道非洲地區納入麾下。 1941 年9 月,他設立了法蘭西民族委員會(French National Committee),作為流亡政府的象徵。
1943 年5 月,戴高樂將總部遷至阿爾及爾(Algiers)。儘管最初美國總統羅斯福(Roosevelt)不願承認戴高樂的領導地位,傾向於支持亨利·吉羅(Henri Giraud)將軍,但戴高樂憑藉其堅定的個性和政治手腕,最終成為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French Committee of National Liberation)的唯一主席。他與法國抵抗運動(French Resistance)緊密合作,並在1944 年6 月3 日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French Republic)。
巴黎的解放與盟國關係
隨著歐洲解放的準備工作加速,戴高樂與盟國(尤其是美國)的關係緊張。羅斯福曾稱其為“學徒獨裁者”,並拒絕承認臨時政府,直到舉行選舉。儘管如此,戴高樂成功說服盟軍最高指揮官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將軍,允許法國軍隊先進入巴黎。 1944 年8 月25 日,巴黎獲得解放。戴高樂返回巴黎,在市政廳發表講話,強調法國人民在自身解放中的作用。
二戰結束後,儘管戴高樂強烈反對,但他仍未被邀請參加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同盟國首腦會議。儘管如此,在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堅持下,法國獲得了德國的一個戰後佔領區,並在聯合國成立時獲得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戴高樂在戰後初期也與盟國發生摩擦,例如在萊凡特危機(Levant Crisis)中,英國軍隊迫使法國從敘利亞撤兵,以及在瓦萊達奧斯塔(Val d'Aoste)事件中與美國發生衝突。
戰後政治過渡與第一次隱退
1944 年6 月至1946 年1 月,戴高樂擔任臨時政府主席。在此期間,他推行了國家指導型經濟政策(dirigiste economic policy ),包括對銀行、保險公司和大型工業集團(如雷諾)實施國有化,為法國戰後長達30 年的“光榮的三十年”(_Trente Glorieuses_)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
戴高樂主持了對通敵者的“合法清洗”(_Épuration légale_),將貝當元帥的死刑改判為終身監禁。
在政治體制上,戴高樂主張建立一個擁有強大行政權力的政府。然而,由於遭到以法國共產黨(Communists)為首的左翼政黨的反對,他們要求限制總統權力,戴高樂的憲法設想被否決。他認為新的憲法草案將過多權力集中於議會,難以有效治理國家。
1946 年1 月20 日,戴高樂突然辭去臨時政府主席職務,希望能以戰時英雄的身份被民眾召回,並獲得更大的行政權力。但事與願違,戰後的法國人民尚未感受到他的不可或缺性。
法蘭西人民聯盟與《戰爭回憶錄》
隱退後,戴高樂於1947 年4 月創建了法蘭西人民聯盟(Rally of the French People, RPF),旨在反對議會制度的黨派紛爭。儘管該聯盟在地方選舉中取得成功,但在議會中未能獲得足夠席位以影響國家政策。 1953 年,他逐步退出積極政治活動,隱居於科隆貝雙教堂村(Colombey-les-Deux-Églises)的寓所。在此期間,他撰寫了《戰爭回憶錄》( _War Memoirs_ ),該書迅速成為現代法國文學的經典之作。戴高樂曾說:“我畢生對法國抱有一種理念(_une certaine idée de la France_ )”。
東山再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
從1946 年到1958 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Fourth Republic)因政府更迭頻繁(12 年內更換了24 屆內閣)和殖民地問題(特別是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失敗而搖搖欲墜。
1958 年5 月13 日,阿爾及利亞(Algeria)爆發了殖民地歐洲裔(_Pieds-Noirs_)的暴動(阿爾及爾暴動,Algiers putsch),以抗議法國政府在處理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問題上的軟弱。為避免國家陷入內戰邊緣,總統勒內·科蒂(René Coty)於5 月29 日呼籲戴高樂出山。
戴高樂接受了任命,但提出兩個前提條件:必須制定新憲法,建立一個強大的總統制;他必須被授予六個月的特別權力。 1958 年6 月1 日,國民議會投票通過授權戴高樂組建新政府,成為第四共和國的末任總理。
戴高樂隨後主導了憲法改革,由米歇爾·德勃雷(Michel Debré)起草的新憲法獲得了1958 年9 月28 日全民公決的壓倒性支持(82.6%贊成),標誌著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成立。 1958 年12 月,戴高樂以絕對多數優勢當選為首任共和國總統,並於1959 年1 月8 日正式就職。
戴高樂主義:獨立自主的宏偉政策
戴高樂總統任內致力於實現其“宏偉政策”(politics of grandeur),其核心思想“戴高樂主義”(Gaullism)強調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發展經濟以及恢復法國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解決
戴高樂上台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血腥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儘管他因阿爾及利亞危機重返政壇,但他很快採取措施,宣布阿爾及利亞人享有自決權( self -determination)。 1962 年3 月,法國與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簽署《埃維昂協議》(Évian Accords),阿爾及利亞正式獨立。
這一決定激怒了Pieds-Noirs和軍隊中的強硬派,導致了多次暗殺戴高樂的嘗試。其中最著名的一次發生在1962 年8 月22 日,他的雪鐵龍DS 轎車險些在珀蒂-克拉馬爾(Petit-Clamart)的機槍伏擊中被毀。據稱,戴高樂一生中至少遭遇了30 次暗殺企圖。
軍事與核力量的獨立
戴高樂認為,作為一個大國,法國不應依賴其他國家(如美國)來保障其國家安全和繁榮。他致力於建立獨立的核威懾力量(_Force de Frappe_),並於1960 年2 月13 日,法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四核大國。
在軍事一體化方面,戴高樂奉行獨立政策,最終於1966 年宣布法國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軍事指揮機構,但仍保留其成員國地位。
歐洲願景與外交對抗
戴高樂主張建立“歐洲人的歐洲”(a Europe of sovereign nations),反對任何超國家(supranational)的發展。他致力於修復法德關係,於1963 年1 月22 日與聯邦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簽署了《愛麗舍條約》(Élysée Treaty),將法德合作確立為歐洲的基石。
他兩次(1963 年和1967 年)否決了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申請。他擔心英國過於親美,是美國安插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在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上,戴高樂試圖打破冷戰時期的美蘇兩極對立。他提出了“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Europe,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Urals )的大歐洲構想,主張與蘇聯及其衛星國發展友好關係,以達成“緩和、諒解、合作”。他公開批評美國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1967 年7 月,戴高樂在訪問加拿大蒙特利爾時,在市政廳陽台上高呼“自由魁北克萬歲! ”(Vive le Québec libre !),這一言論被視為支持魁北克獨立,引發了加拿大和歐洲的巨大爭議,導致他提前結束訪問。
五月風暴與最終隱退
戴高樂政府後期,儘管法國經濟繁榮,但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1968 年5 月,法國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示威和工人總罷工,即“五月風暴”(May 68),政權一度陷入癱瘓,面臨政治危機。戴高樂在確保軍隊支持後,於5 月30 日發表了堅定有力的廣播講話,並解散了國民議會,隨後他的政黨在6 月的閃電選舉中大獲全勝。
儘管政治上取得了勝利,但戴高樂的個人聲望受到挑戰。他決定就其提出的參議院改革和地方政府分權化方案舉行全民公決。 1969 年4 月27 日,該提案以52.4%的反對票被否決。戴高樂忠於自己的承諾,於次日中午(1969 年4 月28 日)宣布辭去共和國總統職務。
晚年生活、逝世與深遠影響
辭職後,戴高樂再次隱居於科隆貝雙教堂村的“拉布瓦瑟裡”(La Boisserie)寓所,繼續撰寫其未完成的《希望回憶錄》( _Memoirs of Hope_ )。他曾將老年描述為“沉船”。
1970 年11 月9 日晚,戴高樂在家中突發動脈瘤破裂(aneurysm),猝然逝世,享年79 歲。他的遺囑堅持要求葬禮在科隆貝舉行,並禁止任何總統或部長參加,只允許家人和“解放戰友”(Compagnons de la Libération)出席。他的墓碑上只刻著簡單的銘文:“夏爾·戴高樂1890-1970”。
戴高樂一生中對他的小女兒安娜(Anne,患有唐氏綜合症)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安娜於1948 年去世後,他將她安葬在科隆貝,並決定將她生前的房間改建為“安娜·戴高樂基金會”,以幫助其他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兒童。
歷史評價與戴高樂的遺產
戴高樂在歷史學家中被公認為19 世紀和20 世紀最偉大的法國領袖之一。他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在冷戰背景下顯得尤為獨特。許多法國政治家和政黨宣稱繼承了“戴高樂主義”的衣缽。
他的重要遺產包括:
-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他創立的強總統制保障了法國政治的穩定,避免了第四共和國時期的政府動盪。
- 獨立大國地位:他通過發展核威懾和退出北約軍事機構,確保了法國在冷戰時期的獨立自主地位。
- 經濟振興:他推行的國家指導政策是法國戰後經濟奇蹟“光榮的三十年”的關鍵基礎。
他的一些預言後來被證明是準確的,例如蘇聯的解體、德國的統一和“老俄羅斯”的複蘇。然而,戴高樂也因其威權主義風格(被批評為“永久政變”)和與盟友的多次沖突而備受爭議。他的戴高樂主義(Gaullism)融合了國家主義、保守主義(Conservatism)和國家干預主義(Dirigisme)的元素,至今仍是法國政治意識形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將軍,法國最大的國際機場被命名為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 ),法國海軍的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戴高樂號航空母艦(_Charles de Gaulle_ R91)。此外,巴黎凱旋門前的星形廣場也被更名為夏爾·戴高樂廣場( Place Charles de Gaulle )。
戴高樂部分主要著作(Works)
- 《敵人內部的傾軋》( _La Discorde Chez l'Ennemi_ )(1924)
- 《劍鋒》( _Le Fil de l'Épée_ )(1932)
- 《建立職業軍》( _Vers l'Armée de Métier_ )(1934)
- 《法國和她的軍隊》( _La France et son Armée_ )(1938)
- 《戰爭回憶錄》( _Mémoires de Guerre_ )(1954–1959)
- 《希望回憶錄》( _Mémoires d'Espoir_ )(1970) (未完成)
最後,歡迎您進行8values 測試,探索您的政治坐標,並查閱全部結果共52 種意識形態的詳細解讀,深入了解不同政治思潮的魅力與內涵。此外,您也可以在我們的博客中找到更多關於政治理論和其現實應用的文章。獲取更多深刻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