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核心理論與階級分析的科學解讀
《共產黨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石——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的精髓,揭示了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並對現代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內在矛盾進行了深刻的科學剖析。讀者可前往8Values 政治意識形態測試官網,通過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了解不同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
《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於1848 年共同為共產主義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起草的綱領性文獻。這部篇幅不長但充滿詩意和深刻洞察力的文本,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文獻之一。它不僅是科學社會主義(Scientific Socialism)首次公開問世的綱領,其基本原理在170 多年後的今天,仍被認為是分析資本主義弊病和人類發展道路的相關工具。
《共產黨宣言》的核心內容分為四章,貫穿其中的基本思想( Fundamental Proposition )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恩格斯在後來的序言中指出,這一思想專屬於馬克思。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運行的科學基石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理論體系,即科學社會主義,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 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這一堅實基礎之上的。這一理論為理解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方法,而不是訴諸於道德說教或空想。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指出:
- 經濟生產是基礎: “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 。
- 意識形態隨之改變: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意識,即意識形態( Ideology ),是隨著他們物質生存條件、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的。 “每一時代的統治思想從來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
恩格斯高度評價了這一思想的地位,指出它對歷史學的貢獻, “必定會起到像達爾文學說對生物學所起的那樣的作用” 。
階級鬥爭:一切歷史的驅動力
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框架下,《共產黨宣言》提出了其核心的社會分析方法,即階級鬥爭( Class Struggle )學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迄今為止的一切社會(指一切有文字記載的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
在過去的各個時代,社會被劃分為複雜的等級結構,例如自由民與奴隸、貴族與平民、領主與農奴。然而,現代資產階級社會(Bourgeois Society )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簡化了階級對立” 。社會“越來越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
這種鬥爭有時是隱蔽的,有時是公開的,但每次鬥爭的結果,都以“社會整個地革命改造”或“鬥爭的各階級的共同滅亡”而告終。
資產階級的角色:革命性的顛覆者與掘墓人的創造者
《共產黨宣言》的第一章(Bourgeois and Proletarians)對資產階級(Bourgeoisie)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資產階級被定義為“現代資本家階級,他們是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並使用僱傭勞動” 。
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
《共產黨宣言》肯定了資產階級在歷史上起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 。
- 不斷革命生產: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 。它打斷了將人束縛於“天然尊長”的封建羈絆,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支付'(callous cash payment),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 。
- 創造巨大生產力:資產階級在不到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 “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
- 建立世界市場: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 World Market ),使生產和消費具有世界性,並將“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捲入到資本主義文明中來。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然而,資產階級的統治是一個充滿內在矛盾的系統。它用“赤裸裸的、無恥的、直接的、殘酷的剝削” (naked, shameless, direct, brutal exploitation )取代了過去被幻想掩蓋的剝削。這種剝削導致了財富和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多數人承受著貧困和剝削。
更為諷刺的是: “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 。換言之,資產階級生產了自身的掘墓人(grave-diggers)。
《共產黨宣言》斷言: “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
無產階級:現代社會中的僱傭勞動者
無產階級( Proletariat )是“現代的僱傭工人階級” ,他們“除掉自己的勞動力,沒有別的可出賣的” 。
勞動力與剝削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勞動創造了資本,但他們本人卻被當作“商品”和“機器的附屬品” (appendage of the Machine )。
- 最低工資:僱傭勞動的平均價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資” (minimum wage ),即“維持工人作為工人的生存所絕對必需的那部分生活資料的總和” 。工人通過勞動所佔有的, “只夠勉強維持和再生產他們的生命” 。
- 資本的本質:工人創造的資本(Capital)是“剝削僱傭勞動” (exploits wage-labour )的財產。工人勞動所得的財產, “只是為了增殖資本” ,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時,才被允許生存。
階級的聯合與革命的主體
隨著工業發展,無產階級從分散狀態走向聯合(combination / association )。他們組織成為一個階級,並進而組織成為一個政黨。
共產黨人(Communists)與整個無產階級的關係在於,他們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先進和最堅決的部分” 。他們在理論上勝過其餘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清楚地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行進路線、條件和最終的一般結果” 。
共產黨人的直接目標與所有無產階級政黨相同: “使無產階級形成為一個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 。
如果您對不同意識形態如何看待階級結構和權力分配感興趣,可以深入了解8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
共產主義核心綱領:消滅資產階級私有製
對於共產主義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給出了一個最簡潔的概括,即“消滅私有製” (Aboli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
對私有財產的界定
《共產黨宣言》明確區分了個人勞動所得的財產和資產階級私有財產( Bourgeois Private Property ):
- 非目標財產:共產黨人“沒有必要廢除”小手工業者和小農的“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財產” ,因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已在“日甚一日地消滅它” 。
- 目標財產:共產黨人要消滅的,是“現代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 ,它“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上面的” 。
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 。當資本轉化為“公共的、屬於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時, “這裡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去它的階級性質” 。
對資產階級質疑的回應
《共產黨宣言》也回應了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的一系列責難,如消滅自由(Freedom)、個性(Individuality)、家庭和民族。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這些指責不過是“資產階級偏見” (Bourgeois Prejudices )。
- 關於自由:資產階級的“自由” ,是指建立在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基礎之上的“自由貿易、自由買賣” 。這種自由是以“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沒有財產”為前提的。共產主義就是要“消滅這種以剝削為基礎的自由買賣” 。
- 關於個性:資產階級指責共產主義要“消滅個性和自由” ,實際上是指消滅“資產者的個性、獨立和自由” 。共產黨人只是“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 。
- 關於教育和家庭:資產階級的家庭是建立在“資本和私人利益”之上的。共產黨人不過是想通過社會教育來改變教育的性質,使其“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 。現代工業的作用正在使無產者的家庭聯繫被撕裂,他們的孩子變成了“簡單的商品和勞動工具” 。
無產階級奪權後的過渡措施
在奪取政治統治(political supremacy)後,無產階級將利用其統治地位, “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 ,並將“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 。
《共產黨宣言》列舉了在最先進的國家裡可以普遍採取的一系列革命措施,這些措施在經濟上可能顯得“不夠和站不住腳” ,但對徹底變革生產方式是不可避免的:
- 廢除地產私有製,將地租用於公共目的。
- 實行高額累進所得稅(heavy progressive income tax )。
- 廢除繼承權。
- 將信貸和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中。
- 實行免費公共教育和取消童工工廠勞動。
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後來的序言(如1872 年序言)中指出,鑑於巴黎公社( Paris Commune )的實踐經驗,這些革命措施的實際運用將“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尤其重要的修正,即“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最終,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個聯合體” ,在其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
《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這部文獻,至今仍在激勵著人們對社會公平與變革的討論,並作為理解階級動態和意識形態(Ideology)的重要基石。歡迎您繼續訪問我們的官方博客,繼續探索您的政治價值觀和對這些理論的理解,也通過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了解不同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