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的誕生:歷史背景、起草與深遠影響
深入解讀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的創作背景、卡爾·馬克思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起草過程,及其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綱領的歷史地位。讀者可前往8Values 政治測試官網了解更多意識形態信息。
《共產黨宣言》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於1848 年共同發表的一部綱領性文獻。該文本被譽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文件之一,它的發表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成熟和公開問世。
《共產黨宣言》以其強烈的修辭力量和富有詩意的語言而著稱,開篇即是那句著名的“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 (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 – the spectre of communism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舊歐洲的一切勢力,包括教皇、沙皇、梅特涅、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已經聯合起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圍剿。因此,撰寫《共產黨宣言》正是為了向全世界公開闡明共產黨人的觀點、目的和傾向,以澄清並驅散惡意散佈的誤解和恐懼。
共產主義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成書的歷史背景
《共產黨宣言》並非空穴來風,它誕生於一個充滿社會動盪與變革的歷史時期,即19 世紀中葉。
歐洲社會動盪與資本主義的弊病
19 世紀中葉是歐洲工業化進程加速的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飛躍和生產力提升,資產階級(bourgeoisie)在歷史上扮演了“非常革命的角色”。資產階級通過不斷革新生產工具和生產關係,徹底撕裂了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
然而,這種變革也帶來了深重的社會弊病:
- 階級對立的簡化: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擁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capitalists)和被迫出賣自身勞動力(labour-power)的無產階級(proletariat)。
- 赤裸裸的剝削:資本主義用“赤裸裸的、無恥的、直接的、殘酷的剝削”取代了以往被宗教和政治幻想掩蓋的剝削關係。馬克思和恩格斯批評資本主義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化為“赤裸裸的自身利益”和“冷酷無情的'現金支付'” ,《共產黨宣言》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和剝削本質。
- 全球化與危機: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推動了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將所有國家捲入其中。但這種制度存在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economic crisis ),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global financial crisis)爆發以來,《共產黨宣言》的銷量再次飆升,證明了其分析資本主義弊端的相關性。
告別“空想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
在1840 年代, “社會主義” (Socialism )和“共產主義” (Communism )這兩個術語在德國並不十分流行,它們最初與來自法國的新思想聯繫在一起。
- 空想者的局限性:之前的社會改革家(如歐文、傅立葉、圣西門等)傾向於訴諸於統治階級的理性來創建理想的社會(Utopia),但他們未能認識到無產階級是實現社會變革的獨立歷史主體和革命力量。
- 科學性的確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理論,即科學社會主義( Scientific Socialism ),則基於歷史唯物主義( Historical Materialism ),認為階級鬥爭( class struggle )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全部歷史的基本動力。這一“基本思想”認為,經濟生產和交換方式及其必然產生的社會結構,是政治和精神歷史的基礎。恩格斯曾比喻說,這一思想對歷史學的作用,相當於達爾文(Darwin)學說對生物學所起的作用。
對於那些希望進一步探究不同政治思潮的用戶,我們推薦您進行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以了解自身在不同維度上的政治傾向,同時網站也對8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進行了詳細介紹。
共產主義者同盟:綱領的委託與起草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應一個國際工人組織委託撰寫的“黨綱”。
共產主義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的成立
1847 年初,一個名為“正義者同盟”的秘密工人組織(最初由德國工人、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組成,總部位於倫敦) 邀請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並希望他們協助進行組織改組和理論綱領的起草。
- 第一次代表大會(1847 年6 月):正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大會,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Communist League )。
- 綱領的轉變:同盟放棄了原先“人人皆兄弟!” (All people are brethren !)的口號,改用恩格斯提出的,更具階級鬥爭色彩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Proletarians of all countries, unite! )。
- 第二次代表大會(1847 年11 月):同盟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正式委託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其撰寫一份“詳細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 。
從“教義問答”到“宣言”的定稿過程
在馬克思最終執筆之前,恩格斯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 恩格斯的兩份草案:恩格斯於1847 年6 月撰寫了《共產主義信條草案》 (Draft of a Communist Confession of Faith),隨後在1847 年10 月根據同盟巴黎支部的要求,起草了《共產主義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Communism )。 《原理》採用了當時秘密組織常用的“教義問答” (catechism )形式,清晰闡述了共產主義的目標是解放無產階級。
- 文體的決定: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中提出,鑑於需要敘述一定的歷史內容,教義問答的形式已不適用,建議採用“共產黨宣言” (Communist Manifesto )的形式。
- 馬克思的最終執筆:馬克思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在1848 年1 月於布魯塞爾( Brussels )獨自完成了手稿。儘管恩格斯貢獻了基礎草案和集體討論的“一般基調和精神”,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主張” ,即經濟生產決定社會結構和階級鬥爭是歷史的動力,完全且排他性地屬於馬克思。
這份文件簡短而有力,在現代版本中篇幅約為45 頁左右,總字數約14,000 詞,其理論性和論戰性遠超一般黨派綱領。
《共產黨宣言》的首次發表與歷史命運
1848 年的問世與早期的沉寂
《共產黨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的手稿於1848 年2 月初被送至倫敦的印刷廠,並於1848 年2 月21 日首次以德文單行本問世。這一時間點極為關鍵,因為它幾乎與1848 年歐洲革命的爆發完全重合。
然而,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內,《共產黨宣言》並沒有產生立即的、廣泛的影響。隨著1848 年6 月巴黎工人起義的失敗,歐洲工人運動進入低潮, 《共產黨宣言》一度沉寂。
艱難的傳播與歷史文獻的地位
儘管早期坎坷,但《共產黨宣言》的生命力極強,它反映了現代工人階級運動的歷史:
- 國際傳播:早在1848 年當年,該文本就被嘗試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第一個英文譯本於1850 年由海倫·麥克法蘭(Miss Helen Macfarlane )在喬治·朱利安·哈尼(George Julian Harney)的《紅色共和黨人》 (The Red Republican )上發表。
- 俄羅斯與美國的缺位:在1847 年《共產黨宣言》撰寫時,最後一部分(共產黨人對不同反對黨派的立場)沒有涉及俄羅斯和美國。馬克思和恩格斯後來解釋道,當時俄國是歐洲一切反動勢力的“最後的龐大後備軍” ,而美國則通過移民吸收了歐洲過剩的無產階級力量,兩者都是“現存歐洲制度的支柱” 。但到了1882 年俄文版序言時,他們指出情況已發生巨大變化,俄國已成為歐洲“革命行動的先鋒” 。
- 公社經驗的修正: 1871 年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促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後來的序言(如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確指出,《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一些革命措施(如第二章末尾的十條)在實踐中需要修正。最主要的修正在於: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官方定性: 1872 年6 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共同聲明, 《共產黨宣言》已經成為一份“歷史文獻”,他們無權更改原始文本。
《共產黨宣言》思想的持久影響與當代價值
《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超越了其最初作為政治小冊子的角色,至今仍是世界上閱讀最廣泛的政治文獻。
理論的延續與指導意義
《共產黨宣言》在理論上的貢獻是巨大的:
- 歷史觀的奠基:它闡明了唯物主義歷史觀(Historical Materialism),強調社會歷史是由物質生活條件和階級鬥爭所推動。
- 核心綱領:共產黨人的理論可以概括為“消滅私有製” (Aboli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這一句話。但他們所指的是消滅資產階級私有財產(Bourgeois Private Property )——即“剝削僱傭勞動”的那種財產形式,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個人勞動所得。
- 批判與澄清: 《共產黨宣言》的第三部分集中批判了當時各種形式的“假社會主義” (False Socialism ),包括反動的社會主義( Reactionary Socialism )、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Conservative or Bourgeois Socialism )和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Critical-Utopian Socialism )。 《共產黨宣言》也駁斥了資產階級關於共產主義將“消滅自由”“消滅家庭”“消滅國家和民族”等指責,並指出資產階級的“自由”不過是“建立在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基礎之上的自由貿易、自由買賣” 。
結語:以歷史為鏡,思考意識形態
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撰寫的《共產黨宣言》以其革命性的宣告—— “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至今仍在全球範圍內激勵著無數對於社會公平與變革的討論。這部文獻提醒我們,任何社會制度,包括現代資本主義,都必須經受對其剝削本質和對人類福利影響的嚴格審視。
在深入理解《共產黨宣言》等經典文本後,您或許希望衡量自身的世界觀與這些思想體系的契合程度。我們誠摯邀請您訪問8Values 政治意識形態測試官網進行免費的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探索您的意識形態立場。通過閱讀官方博客的系列文章,您可以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當前的政治現實相結合,以更專業的視角去審視複雜的意識形態光譜。
《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以其振奮人心的口號作結,概括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目標與信念: “無產者們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這部歷史文獻,將繼續作為理解階級鬥爭動態和人類對社會平等追求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