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 的革命目标、核心理论与未来社会展望
《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 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消灭私有制的理论核心,以及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愿景。本文详细解读这一纲领性文献的革命道路和长远影响,探讨其对现代社会发展提供的深刻见解。
《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文献之一。该文献最初被称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由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于 1848 年 2 月首次在伦敦出版,旨在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
自问世以来,《共产党宣言》对全球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许多人认为是分析资本主义弊病和人类发展道路的重要工具。
阶级斗争的理论基石与革命的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上。这一历史观认为,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决定一个时代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历史的驱动力
《共产党宣言》开篇即宣告:“迄今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总是由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处于不断的对抗中。在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对立被简化和加剧,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即现代资本家阶级,拥有社会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然而,正是这种快速、革命性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
掘墓人的产生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生产出了它自身的掘墓人——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即现代雇佣工人,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以维持生存)作为资本的附属品,其劳动所得仅够维持其生命和种族延续。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不适宜继续统治,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生存。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种革命的必然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和经济进程后得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区别于依靠劝说统治阶级来实现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核心目标与理论基石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标,是改变现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即私有财产关系。
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
共产党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所要消灭的并非一般的、个人劳动所得的财产,而是资产阶级私有财产。这种现代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和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之上的生产和占有产品的最完备表现。
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权力,它只能通过社会许多成员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转起来。因此,将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只是改变了财产的社会性质,使其失去阶级性质。
对资产阶级指责的澄清
《共产党宣言》也澄清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和指责。资产阶级指责共产主义要消灭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反驳道,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而这种自由是以无产阶级的不自由为代价的。
此外,资产阶级还指责共产主义要消灭家庭。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指出,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资本和私人营利基础之上的,而无产阶级中实际上已经缺乏家庭关系。现代工业行动正在使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被撕裂,他们的孩子变成了简单的商品和劳动工具。共产党人要求做的,是制止父母对子女的剥削,以及将教育从统治阶级的影响下解救出来。
无产阶级夺取政治统治的过渡措施
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在革命初期,这些措施难免要对财产权利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专制的干涉”。
《共产党宣言》在第二章末尾列出了在最先进国家可以相当普遍适用的一系列措施:
- 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公共事业。
- 实行高额累进所得税。
- 废除一切继承权。
- 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 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集中信贷在国家手中。
- 将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中。
- 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按照总的计划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成立工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 结合农业与工业,逐步消灭城乡对立。
- 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并将教育与物质生产结合。
这些措施旨在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虽然这些措施在起初可能在经济上显得不够和站不住脚,但它们是彻底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所不可避免的手段。
共产主义的未来展望:自由人联合体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消灭了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的消亡与政治权力的丧失
在过渡时期完成变革后,随着生产的共同管理、阶级对立的消除,无产阶级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从而也就消灭了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消失,并且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时,公共权力就失去其政治性质。因为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最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
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劳动将不再是增加资本的手段,而是“扩大、丰富和促进工人生活”的手段。
《共产党宣言》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未来社会的远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一种追求普遍解放的理想。
国际主义的号召与历史文献的持久价值
《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无产者没有祖国
《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阶级没有祖国。无产者必须首先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从而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但这绝不是资产阶级意义上的民族。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商业自由、世界市场和生产方式的统一,民族差别和阶级对立正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其消失得更快。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以其著名的、体现国际团结精神的口号作为结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连同**“工人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的论述,浓缩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必要性。
对当代社会的持续影响
时至今日,《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例如,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整体上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其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在理解当今社会矛盾和经济不平等时,《共产党宣言》仍提供了锐利的分析框架。例如,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共产党宣言》的销量飙升。
回顾历史文献,人们往往需要借助工具来理解自身政治价值观的倾向。例如,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可以帮助用户确定自己在经济、社会、外交和政府等维度上的立场,这与理解《共产党宣言》中对不同政治倾向流派的批判(如8values 所有结果意识形态)是相辅相成的。
恩格斯在 1888 年的序言中曾指出,“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整体上至今仍然是完全正确的。这使得《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不仅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纲领,更是一部指引人类社会思考其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深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