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新政、二战与塑造战后世界秩序的伟大总统

美国第 32 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是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本文详细解读他推行“罗斯福新政”(New Deal)克服经济大萧条,战胜国内孤立主义,带领美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及他在奠定美国霸主地位和塑造战后世界秩序,特别是 8values 政治意识形态测试官网中涉及的国家干预与全球合作理念方面的关键作用。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新政与二战时代的美国伟人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 年 1 月 30 日-1945 年 4 月 12 日)简称 FDR,在华人世界中常被称为“小罗斯福”。他是美国第 32 任总统(任期:1933 年-1945 年),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且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病逝于第四届任期)。罗斯福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总统,并于 2006 年被《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 100 位人物中的第 4 名。

早期生涯与政坛的磨砺

罗斯福于 1882 年 1 月 30 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海德公园(Hyde Park)的一个富有且古老的家族。他的父亲詹姆斯·罗斯福一世(James Roosevelt I)是外交界和商业界的活跃人物。罗斯福的远房叔叔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是美国第 26 任总统。

罗斯福在母亲萨拉·德拉诺(Sara Ann Delano Roosevelt)的启蒙教育后,随家庭教师学习,生活受到了严格管束。他于 1896 年被送入以培养政界人物为目标的格罗顿学校。1900 年,罗斯福进入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攻读政治学、历史学和新闻学。在哈佛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活动,曾担任校刊《绯红报》的主编。为了保持声誉,他还在哈佛大学多读了一年的研究生。

1904 年,罗斯福进入哥伦比亚法学院(Columbia Law School)。1905 年 3 月,他与埃莉诺(Anna Eleanor Roosevelt),即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侄女结婚。总统亲自参加了婚礼,这激发了罗斯福从政的决心。1907 年,罗斯福从法学院毕业后,开始从事律师工作。

1910 年,罗斯福以民主党人身份涉足政界,当选为纽约参议员。1913 年,他被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在任七年,期间他主张建设“强大而有作战能力的海军”。1920 年,他竞选副总统失败后,重操律师业并进行商业活动。

1921 年 8 月,罗斯福在休假期间患上了脊髓灰质炎(或吉巴氏综合症),导致终生残疾。但他没有放弃理想,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以坚忍和乐观面对挑战。在妻子的支持下,罗斯福于 1928 年重返政界,担任纽约州州长(1929-1932 年)。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照片

应对危机与“罗斯福新政”(New Deal)

1932 年,在经济大萧条席卷美国之际,罗斯福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提出了实行“新政”和振兴经济的纲领。他成功击败了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于 1933 年成为美国总统。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发表了著名的宣言:“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他随即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经济举措与理念

“罗斯福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Laissez-faire),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他将一批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并创新地通过“炉边谈话”方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1. 整顿金融体系:实行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旨在稳定金融资本市场。他还推行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宣布美元贬值,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刺激出口。
  2. 加强工业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NIRA)等,旨在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其中规定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也起到扩大消费、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3. 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4.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等措施扩大内需,刺激生产发展,并通过国家调节再分配。

1933 年至 1934 年的新政着重于“复兴”,而 1935 年至 1939 年的新政则着重于“救济”和“改革”,例如实施社会保险、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进行税制改革。新政的成功使得美国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国民收入大幅增长。

与最高法院的博弈

“新政”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阻力,特别是来自保守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曾否决了 12 个重要的新政法案。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罗斯福在 1937 年提出了“法院填塞计划”,旨在通过扩大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由 9 人增至 15 人)来注入“新鲜血液”。尽管该计划在国会受挫,但最高法院随后转变了态度,加上此后五年内有七位大法官退休或去世,罗斯福得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提名新的大法官,几乎完全重塑了最高法院。

战胜孤立主义与“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在国际上,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在欧洲和亚洲形成战争策源地,罗斯福政府展开了复杂的外交斗争。

睦邻政策与大国承认

在欧洲战争爆发前,罗斯福于 1933 年承认了苏联(USSR)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他提出了“睦邻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以改善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该政策主张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并在经济上奉行互惠贸易协定。虽然美国保留了经济上的优势和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但该政策促进了泛美主义的重新抬头,最终促成了“美洲国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的成立。

反法西斯战争的准备

由于国内盛行孤立主义,美国国会曾通过中立法案,禁止美国在战争时期输出武器和信贷。罗斯福与孤立主义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1937 年,罗斯福发表了“隔离演说”(Quarantine Speech),指出战争像传染病一样会蔓延,社会有权对患者实行隔离,但此番言论遭到猛烈抨击。随后,他敦促增加海军建设费,推动《文森扩充海军法》(Vinson Act)在 1938 年通过。

随着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成功说服国会废除禁运条款,实行“现购自运”(cash and carry)原则,允许交战国用现金购买非军事物资并用本国船只装运。

1940 年,英法联军溃败,英国面临危亡。罗斯福开始向英国提供武器,并以总统选举为契机,打破了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总统确立的不连任超过两届的传统,成功第三次当选总统。

1941 年初,罗斯福提出了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主张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该法案于同年 3 月生效,授权总统将武器装备租借给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租借法案的通过是美国积极干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里程碑。同年 8 月,罗斯福和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举行会谈并发表了《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

盟军领袖与战后秩序的构建

美国参战与战争动员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Pearl Harbor Incident)。随后,美国、英国向日本宣战,德国和意大利则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罗斯福下令实施战争动员,使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实现了充分就业。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武装部队员额达到 1514 万余人。他改组军队指挥机构,组建了由马歇尔(George Marshall)等组成的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Chiefs of Staff),对武装部队实施统一指挥。

1941 年 12 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阿卡迪亚”(Arcadia)会议,重申盟国战略为“欧洲第一”,即首先战胜纳粹德国。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在罗斯福的倡导下,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于 1942 年元旦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在战争中期,罗斯福积极协调盟国的作战行动和探讨战后政策,举行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 卡萨布兰卡会议(Casablanca Conference,1943 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对轴心国实行“无条件投降”原则。
  • 开罗会议(Cairo Conference,1943 年 11 月):罗斯福、丘吉尔与中国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埃及举行。签署了《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应归还中国,并使朝鲜获得自由与独立。
  • 德黑兰会议(Tehran Conference,1943 年 11 月-12 月):罗斯福、丘吉尔与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Joseph Stalin)会晤,讨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霸王”计划)和战后国际组织等问题。

1944 年,罗斯福再次以 53%的得票率第四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建立联合国(United Nations)

罗斯福是一位忠实的威尔逊主义者(Wilsonian),坚信集体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终目标。他希望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以维护战后和平。

在 1942 年,罗斯福曾设想建立一个由美、英、苏、中“四警察”(Four Policemen)组成的机构,负责维护世界的治安,防止侵略。虽然在具体运行上遇到了困难,但这一集体安全思想逐渐发展,最终转变为建立世界性国际组织的设想。

1945 年 2 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了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会议重申纳粹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并讨论了战后德国的处置、联合国等重要问题。会议保证了美国成为联合国的一个成员。

猝然去世与历史遗产

1945 年 4 月 12 日,罗斯福在佐治亚州(Georgia)的温泉(Warm Springs)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在其第四届任期中,他仅担任了 73 天职务。他的逝世发生在战争最高潮,正是美国政策最需要他权威指导的时刻。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对于美国政治制度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极为重要。

历史评价

罗斯福一直被列为史上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通常与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并列。

  • 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高度评价他是一位政治家、实干家和军事领导人,并赞扬他那颗“跳动不已的宽宏大量的心”。
  • 有传记作家认为,他“把自己从轮椅上举起,把整个国家自屈服中解放”。
  • 他推行的新政强化了联邦政府机构,迅速扩大了政府在美国所应扮演的角色,并重新定义了后代人心目中的自由主义。罗斯福也扎实地确立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作用。

人物争议

罗斯福的政治遗产并非没有争议:

  1. 民权问题:他的民权记录受到争议,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于 1942 年下令拘留了日裔、意大利裔和德裔美国人(许多人直到战后才获释)。
  2. 权力集中:由于他长期担任总统,以及在两大危机期间迅速扩大政府权力的做法,他曾被指控有巩固权力的独裁倾向。
  3. 珍珠港“苦肉计”:国际上存在一种“苦肉计”(rūse)的观点,认为罗斯福为了摆脱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阻挠,提前预见并“允许”了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从而激怒美国民众情绪,顺利参战。支持者引用了调离航空母舰和事先秘密调集医护物资的证据。然而,由于缺乏最有力的直接证据,这一观点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轶事与纪念

罗斯福是一个充满个性的领导者,留下了许多轶事和重要的纪念地:

  • 集邮大家:罗斯福从 10 岁起就开始集邮,终生不渝,收藏邮票达 120 多万枚。在他任职总统期间,美国的集邮人数和邮票销售额都大幅增长。他甚至亲自参与了多枚邮票的设计工作。
  • “狗在乎”:在 1944 年总统大选期间,共和党人攻击罗斯福曾派驱逐舰去营救他的爱犬法拉(Fala)。罗斯福大胆回应:“对于共和党人的攻击,我不在乎,我妻子不在乎,我的儿子也不在乎,但我的狗法拉,它在乎!”这迅速变被动为主动,为他赢得了选民支持。如今,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塑像旁,也伫立着法拉的塑像。

罗斯福的头像出现在美国 10 美分硬币上(即“罗斯福 10 美分”)。他的故居,包括纽约州海德公园的家和佐治亚州温泉的休息所,都成为了重要的纪念地。此外,为纪念他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和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曾在重庆设立,现为“罗斯福图书馆旧址”对外开放。

探索政治倾向: 罗斯福新政代表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强力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政治价值观中对平等的追求和对集体福利的重视,这与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中的部分维度有直接关联。如果您对罗斯福的政治理念如何影响现代政治思潮感兴趣,可以通过测试来探索您的个人价值观。更多内容请继续浏览我们的官方博客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8values.cc)并附带本文原文链接:

https://8values.cc/blog/franklin-roosevelt

目录

9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