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新政、二戰與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的偉大總統
美國第32 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是歷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美國總統。本文詳細解讀他推行“羅斯福新政”(New Deal)克服經濟大蕭條,戰勝國內孤立主義,帶領美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以及他在奠定美國霸主地位和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特別是8values 政治意識形態測試官網中涉及的國家干預與全球合作理念方面的關鍵作用。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 年1 月30 日-1945 年4 月12 日)簡稱FDR,在華人世界中常被稱為“小羅斯福”。他是美國第32 任總統(任期:1933 年-1945 年),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且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總統(病逝於第四屆任期)。羅斯福曾多次被評為美國最佳總統,並於2006 年被《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 位人物中的第4 名。
早期生涯與政壇的磨礪
羅斯福於1882 年1 月30 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海德公園(Hyde Park)的一個富有且古老的家族。他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一世(James Roosevelt I)是外交界和商業界的活躍人物。羅斯福的遠房叔叔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是美國第26 任總統。
羅斯福在母親薩拉·德拉諾(Sara Ann Delano Roosevelt)的啟蒙教育後,隨家庭教師學習,生活受到了嚴格管束。他於1896 年被送入以培養政界人物為目標的格羅頓學校。 1900 年,羅斯福進入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攻讀政治學、歷史學和新聞學。在哈佛期間,他熱衷於社會活動,曾擔任校刊《緋紅報》的主編。為了保持聲譽,他還在哈佛大學多讀了一年的研究生。
1904 年,羅斯福進入哥倫比亞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 1905 年3 月,他與埃莉諾(Anna Eleanor Roosevelt),即堂叔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侄女結婚。總統親自參加了婚禮,這激發了羅斯福從政的決心。 1907 年,羅斯福從法學院畢業後,開始從事律師工作。
1910 年,羅斯福以民主黨人身份涉足政界,當選為紐約參議員。 1913 年,他被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任命為海軍助理部長,在任七年,期間他主張建設“強大而有作戰能力的海軍”。 1920 年,他競選副總統失敗後,重操律師業並進行商業活動。
1921 年8 月,羅斯福在休假期間患上了脊髓灰質炎(或吉巴氏綜合症),導致終生殘疾。但他沒有放棄理想,一直堅持不懈地鍛煉,以堅忍和樂觀面對挑戰。在妻子的支持下,羅斯福於1928 年重返政界,擔任紐約州州長(1929-1932 年)。
應對危機與“羅斯福新政”(New Deal)
1932 年,在經濟大蕭條席捲美國之際,羅斯福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提出了實行“新政”和振興經濟的綱領。他成功擊敗了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於1933 年成為美國總統。
1933 年3 月4 日,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發表了著名的宣言:“我們惟一害怕的就是恐懼本身”。他隨即積極推行以救濟、改革和復興為主要內容的“羅斯福新政”。
新政的經濟舉措與理念
“羅斯福新政”拋棄了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Laissez-faire),加強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干預,實行赤字財政,大力發展公共事業來刺激經濟。他將一批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專家學者組成智囊團,並創新地通過“爐邊談話”方式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繫。
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 整頓金融體系:實行銀行休業整頓,恢復銀行信用,旨在穩定金融資本市場。他還推行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宣布美元貶值,以提高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並刺激出口。
- 加強工業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NIRA)等,旨在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其中規定的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也起到擴大消費、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
- 調整農業政策:通過獎勵補償等手段壓縮農業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
- 推行“以工代賑” :興辦公共工程等措施擴大內需,刺激生產發展,並通過國家調節再分配。
1933 年至1934 年的新政著重於“復興”,而1935 年至1939 年的新政則著重於“救濟”和“改革”,例如實施社會保險、廣泛開展公共工程建設和進行稅制改革。新政的成功使得美國工業、農業逐漸全面恢復,國民收入大幅增長。
與最高法院的博弈
“新政”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了阻力,特別是來自保守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曾否決了12 個重要的新政法案。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羅斯福在1937 年提出了“法院填塞計劃”,旨在通過擴大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數(由9 人增至15 人)來注入“新鮮血液”。儘管該計劃在國會受挫,但最高法院隨後轉變了態度,加上此後五年內有七位大法官退休或去世,羅斯福得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提名新的大法官,幾乎完全重塑了最高法院。
戰勝孤立主義與“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在國際上,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在歐洲和亞洲形成戰爭策源地,羅斯福政府展開了複雜的外交鬥爭。
睦鄰政策與大國承認
在歐洲戰爭爆發前,羅斯福於1933 年承認了蘇聯(USSR)並與之建立外交關係。同時,他提出了“睦鄰政策”( Good Neighbor Policy )以改善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該政策主張任何美洲國家不應干涉另一個美洲國家的內政,並在經濟上奉行互惠貿易協定。雖然美國保留了經濟上的優勢和對該地區的控制力,但該政策促進了泛美主義的重新抬頭,最終促成了“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的成立。
反法西斯戰爭的準備
由於國內盛行孤立主義,美國國會曾通過中立法案,禁止美國在戰爭時期輸出武器和信貸。羅斯福與孤立主義展開了堅決的鬥爭。
1937 年,羅斯福發表了“隔離演說”(Quarantine Speech),指出戰爭像傳染病一樣會蔓延,社會有權對患者實行隔離,但此番言論遭到猛烈抨擊。隨後,他敦促增加海軍建設費,推動《文森擴充海軍法》(Vinson Act)在1938 年通過。
隨著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福成功說服國會廢除禁運條款,實行“現購自運”( cash and carry )原則,允許交戰國用現金購買非軍事物資並用本國船隻裝運。
1940 年,英法聯軍潰敗,英國面臨危亡。羅斯福開始向英國提供武器,並以總統選舉為契機,打破了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總統確立的不連任超過兩屆的傳統,成功第三次當選總統。
1941 年初,羅斯福提出了租借法案(Lend- Lease Act ),主張美國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該法案於同年3 月生效,授權總統將武器裝備租借給與美國安全有關的國家。租借法案的通過是美國積極干預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里程碑。同年8 月,羅斯福和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舉行會談並發表了《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
盟軍領袖與戰後秩序的構建
美國參戰與戰爭動員
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Pearl Harbor Incident)。隨後,美國、英國向日本宣戰,德國和意大利則向美國宣戰,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羅斯福下令實施戰爭動員,使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迅速擴張,實現了充分就業。在戰爭結束前,美國武裝部隊員額達到1514 萬餘人。他改組軍隊指揮機構,組建了由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等組成的參謀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對武裝部隊實施統一指揮。
1941 年12 月,羅斯福與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阿卡迪亞”(Arcadia)會議,重申盟國戰略為“歐洲第一”,即首先戰勝納粹德國。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在羅斯福的倡導下,美、英、蘇、中等26 個國家的代表於1942 年元旦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在戰爭中期,羅斯福積極協調盟國的作戰行動和探討戰後政策,舉行了一系列重要會議。
- 卡薩布蘭卡會議( Casablanca Conference ,1943 年):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對軸心國實行“無條件投降”原則。
- 開羅會議( Cairo Conference ,1943 年11 月):羅斯福、丘吉爾與中國國民黨總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埃及舉行。簽署了《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規定日本竊取於中國之領土應歸還中國,並使朝鮮獲得自由與獨立。
- 德黑蘭會議( Tehran Conference ,1943 年11 月-12 月):羅斯福、丘吉爾與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Joseph Stalin)會晤,討論了開闢歐洲第二戰場(“霸王”計劃)和戰後國際組織等問題。
1944 年,羅斯福再次以53%的得票率第四次當選為美國總統。
建立聯合國(United Nations)
羅斯福是一位忠實的威爾遜主義者(Wilsonian),堅信集體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最終目標。他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的國際組織,以維護戰後和平。
在1942 年,羅斯福曾設想建立一個由美、英、蘇、中“四警察”(Four Policemen)組成的機構,負責維護世界的治安,防止侵略。雖然在具體運行上遇到了困難,但這一集體安全思想逐漸發展,最終轉變為建立世界性國際組織的設想。
1945 年2 月,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克里米亞半島舉行了雅爾塔會議( Yalta Conference )。會議重申納粹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並討論了戰後德國的處置、聯合國等重要問題。會議保證了美國成為聯合國的一個成員。
猝然去世與歷史遺產
1945 年4 月12 日,羅斯福在佐治亞州(Georgia)的溫泉(Warm Springs)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在其第四屆任期中,他僅擔任了73 天職務。他的逝世發生在戰爭最高潮,正是美國政策最需要他權威指導的時刻。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對於美國政治制度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都極為重要。
歷史評價
羅斯福一直被列為史上最偉大的美國總統之一,通常與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並列。
- 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高度評價他是一位政治家、實干家和軍事領導人,並讚揚他那顆“跳動不已的寬宏大量的心”。
- 有傳記作家認為,他“把自己從輪椅上舉起,把整個國家自屈服中解放”。
- 他推行的新政強化了聯邦政府機構,迅速擴大了政府在美國所應扮演的角色,並重新定義了後代人心目中的自由主義。羅斯福也紮實地確立了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的領導作用。
人物爭議
羅斯福的政治遺產並非沒有爭議:
- 民權問題:他的民權記錄受到爭議,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於1942 年下令拘留了日裔、意大利裔和德裔美國人(許多人直到戰後才獲釋)。
- 權力集中:由於他長期擔任總統,以及在兩大危機期間迅速擴大政府權力的做法,他曾被指控有鞏固權力的獨裁傾向。
- 珍珠港“苦肉計” :國際上存在一種“苦肉計”(rūse)的觀點,認為羅斯福為了擺脫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的阻撓,提前預見並“允許”了珍珠港事件的發生,從而激怒美國民眾情緒,順利參戰。支持者引用了調離航空母艦和事先秘密調集醫護物資的證據。然而,由於缺乏最有力的直接證據,這一觀點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軼事與紀念
羅斯福是一個充滿個性的領導者,留下了許多軼事和重要的紀念地:
- 集郵大家:羅斯福從10 歲起就開始集郵,終生不渝,收藏郵票達120 多萬枚。在他任職總統期間,美國的集郵人數和郵票銷售額都大幅增長。他甚至親自參與了多枚郵票的設計工作。
- “狗在乎” :在1944 年總統大選期間,共和黨人攻擊羅斯福曾派驅逐艦去營救他的愛犬法拉(Fala)。羅斯福大膽回應:“對於共和黨人的攻擊,我不在乎,我妻子不在乎,我的兒子也不在乎,但我的狗法拉,它在乎!”這迅速變被動為主動,為他贏得了選民支持。如今,在華盛頓的羅斯福塑像旁,也佇立著法拉的塑像。
羅斯福的頭像出現在美國10 美分硬幣上(即“羅斯福10 美分”)。他的故居,包括紐約州海德公園的家和佐治亞州溫泉的休息所,都成為了重要的紀念地。此外,為紀念他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和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國立羅斯福圖書館”曾在重慶設立,現為“羅斯福圖書館舊址”對外開放。
探索政治傾向:羅斯福新政代表了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強力干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政治價值觀中對平等的追求和對集體福利的重視,這與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中的部分維度有直接關聯。如果您對羅斯福的政治理念如何影響現代政治思潮感興趣,可以通過測試來探索您的個人價值觀。更多內容請繼續瀏覽我們的官方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