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理解政治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键视角

什么是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本文深入探讨卡尔·施密特提出的友敌区分理论,理解其在政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影响我们对政治冲突、集体身份和不同意识形态的认知。通过 8values 政治倾向测试,您将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政治立场。

8values political test-政治倾向测试-政治立场测试-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理解政治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键视角

在政治思想的长河中,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 提出的 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 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争议的概念。Friend-Enemy Distinction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政治行动的本质,并为我们理解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冲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施密特认为,政治领域并非如自由主义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通过无休止的讨论和妥协来解决所有分歧,而是根植于一种深刻的、存在性的对立——即友与敌的区分。

卡尔·施密特的“政治”核心定义

施密特在其 1932 年的著作《政治的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中,明确指出政治的特定区分在于友与敌之间。这种区分独立于其他领域中常见的对立概念,例如道德领域中的善与恶、美学领域中的美与丑,或是经济领域中的有利与无利。这意味着,一个政治上的敌人不一定在道德上是邪恶的,美学上是丑陋的,或者在经济上是无利的,甚至在商业往来中可能是有利的。然而,这个“他者”或“陌生人”以一种特殊且强烈的方式,在存在层面上与自身群体“不同且异类”,以至于在极端情况下,与他们发生冲突是可能且必然的。

施密特强调,“国家”的概念预设了“政治”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是政治性动物,而政治的本质在于群体组织和决策。这种决策的核心在于区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种区分并非私人恩怨或个人喜好,而是集体认同和群体生存的关键。政治行动和动机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这种友敌关系。

友敌区分与主权决策

在施密特的 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 理论中,主权(Sovereignty)扮演着核心角色。他提出了著名的论断:“主权者是决定例外状态的人”。这意味着,当常规法律和秩序无法应对紧急情况时,主权者有权采取非常规措施,甚至暂停法律,以维护国家的生存。

友敌区分正是主权者行使这一权力的关键机制。主权者通过决定谁是国家的敌人,从而确立政治的边界和方向。这种决定关乎一个群体生存方式的否定,因此必须被抵制或与之斗争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形式。在施密特看来,国家是唯一能够决定战争并因此处置人民生命的实体。这种权力赋予国家在内部维持和平与安全,并建立正常秩序的先决条件。

自由主义的挑战与施密特的批判

施密特对自由主义(Liberalism)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自由主义过度关注程序、规范、共识和妥协,试图将政治冲突“中立化”或“去政治化”。施密特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掩盖了政治的根本对抗性,并削弱了一个国家应对内外威胁的能力。他指出,自由主义对讨论和谈判的承诺,旨在无限期地推迟决定,从而避免真正的政治斗争。

然而,施密特坚信,政治生活本质上是斗争的领域,友敌区分是其核心。自由主义试图将敌人转化为经济竞争者或思想对手,这未能认识到国家作为最终权威的核心地位。这种“中立化”的尝试,在施密特看来,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最终会导致政治虚无主义,使人类失去其政治本质。

公敌与私敌:界限的划分

为了更清晰地阐明 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 理论,施密特对“敌人”进行了进一步区分:公敌(hostis私敌(inimicus。公敌是指威胁一个群体生存方式的政治性敌人,而私敌则是个人的对手或仇人。

施密特认为,基督教中“爱你的敌人”这一诫命,指的是爱个人的私敌,而非公共的政治敌人。他指出,在一千多年基督教与穆斯林的斗争中,基督徒从未因爱撒拉逊人或土耳其人而放弃保卫欧洲。这一区分对于理解基督教政治观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威胁自身生存方式的敌人时,积极对抗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自我保护,也是对自身群体的一种深刻的爱。

友敌区分的当代回响

尽管卡尔·施密特因其与纳粹党的关联而备受争议,他的 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 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政治极化加剧,身份政治盛行,以及全球恐怖主义等非对称战争形式的出现,都使得这一概念重新回到政治话语的中心。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在数字基础设施、极化媒体生态系统以及民族政治认同复苏的时代,友敌区分的逻辑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政治语法重新呈现。社交媒体上的群体认同往往通过“反对谁”来构建。平台权力甚至取代了传统主权者的角色,通过内容审核等方式定义谁可以参与公共讨论,谁被排除在外,从而划定“友”与“敌”的界限。

道德与伦理的考量

然而,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 理论也面临着深刻的道德和伦理挑战。批评者指出,施密特的理论在功能上是无神论的,因为它忽视了上帝在政治事务中的相关性,并将国家主权置于绝对地位,从而否定了上帝对所有国家和人类心灵的最终权威。

此外,施密特将政治领域与伦理领域分离,认为政治敌人不一定需要道德上的邪恶,只需在存在层面上“不同且异类”即可。这与基督教义中通过惩恶扬善来确立政治权威的观念相冲突。古希腊思想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也认识到友敌关系,但他们将这种区分建立在美德(如正义、勇气、智慧和节制)的基础之上,而非仅仅是存在性的差异。

另有观点认为,施密特的二分法过于简单化,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自由主义虽然不完美,但至少提供了对话、谈判、妥协和同情的机会,允许个体在复杂情境中寻求更优雅的解决方案。

友敌区分:一个永恒的政治概念

卡尔·施密特的 友敌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 理论,作为一个分析政治本质的工具,其影响力至今仍在延续。它迫使我们正视政治中不可避免的对抗性,并思考集体认同与生存威胁之间的深刻联系。

无论您是认同施密特的现实主义政治观,还是对其伦理影响持批判态度,理解这一概念都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分析现代政治格局中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联盟,以及个人在集体认同中如何定位自身。通过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探索,您将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的深层逻辑。

欢迎前往8values 政治倾向测试,探索您的政治立场,并在8values 所有结果意识形态页面了解更多详细的意识形态分类。此外,您也可以在我们的博客中找到更多关于政治理论和其现实应用的文章。通过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在日益复杂的政治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8values.cc)并附带本文原文链接:

https://8values.cc/blog/friend-enemy-distinction

目录

5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