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历史、原因与启示

本文深入探讨了 20 世纪影响深远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爆发、深层原因、社会经济影响、各国应对策略及其长远的历史遗产。通过回顾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我们旨在理解经济韧性与变革的重要性,并启发对个人与社会价值观(如通过 8 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所探讨的)的思考。

深度解读“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历史、原因与启示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 20 世纪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经济衰退,通常被认为始于 1929 年,并持续到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这场危机最初在美国爆发,随后迅速蔓延至全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大规模的失业、贫困、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的急剧下降,以及广泛的银行和企业倒闭。理解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历史,不仅能帮助我们汲取宝贵的经济教训,也能促使我们思考社会在面对巨大挑战时,个体与集体如何选择应对路径,正如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所揭示的多种政治意识形态(8values political values test)。

大萧条的序幕:1929 年华尔街股灾(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爆发,通常以 1929 年 10 月 24 日的华尔街股灾为标志,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当时,恐慌的投资者抛售了创纪录的 1290 万股股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开盘下跌 11%。尽管当天市场出现短暂稳定,但接下来的“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10 月 28 日)和“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10 月 29 日)则见证了更为剧烈的下跌,道琼斯指数在两天内下跌超过 20%,单日交易量达到 1640 万股的新纪录。

此次股灾在短短几周内抹去了数百亿美元的市值,许多投资者倾家荡产,股票甚至无法以任何价格售出。到 1930 年,股票价值已下跌 90%。股灾虽然是经济衰退的触发因素,但多数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它本身并非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唯一原因,而是更深层经济问题的症状。

深层原因:经济的结构性弱点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精确原因仍然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美国国内的结构性弱点,也包括一战后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

繁荣假象下的隐忧:财富不均与过度信贷

在股灾爆发前的“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美国经济经历了显著增长,国家总财富在 1920 至 1929 年间翻了一番多。然而,这种繁荣并非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 财富分配不均:经济繁荣的成果并未惠及所有人。财富高度集中,顶层 0.1%的富人占据了近四分之一的税前收入,而约 60%的家庭年收入低于维持体面生活的最低水平(2000 美元)。这种贫富差距为经济埋下了脆弱的种子。
  • 过度信贷与投机狂热:新技术的普及(如汽车、收音机、洗衣机)和大规模生产推动了消费主义的兴起,然而,大部分消费是通过信贷和分期付款实现的。到 1929 年,75%的家具和 60%的汽车都是赊购的。股市的飙升更是助长了投机狂热,人们借贷购买股票(保证金交易,margin buying),甚至高达股票价值的 90%,导致股价脱离基本面,达到不合理的水平。
  •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当时的美国银行系统缺乏有效监管,许多小型独立银行将大量资产贷给股票投机者。一旦股市崩溃,这些贷款无法收回,导致大量银行倒闭。

政策失误:金本位、贸易保护主义与货币紧缩

一系列政策失误进一步加剧并延长了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严重性。

  •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1930 年,胡佛政府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数千种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旨在保护美国经济免受外国竞争。然而,此举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导致国际贸易额急剧下降超过 50%,全球贸易体系崩溃,反而加剧了经济危机。
  •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的束缚:一战后,各国努力重建金本位制,但这种固定汇率体系限制了各国应对经济冲击的灵活性。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坚守金本位(Gold Standard)的国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和经济复苏,反而导致了通货紧缩和黄金外流。早期放弃金本位(Gold Standard)的国家(如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日本)经济复苏得更快。
  • 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失误: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在危机初期未能有效履行其“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在银行恐慌期间,美联储没有扩大货币供应或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反而提高了利率,使信贷更难获得,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收缩 35%。这一“大紧缩”(The Great Contraction)被认为是导致一场普通衰退演变为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关键因素。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 2002 年公开承认:“关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你们(指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是对的。我们做到了。我们深感抱歉。但多亏了你们,我们不会再犯。”。

社会与经济影响:触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对美国乃至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触及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大规模失业与贫困

  • 失业潮:到 1933 年,美国失业率从 1929 年的 3.2%飙升至历史最高点 24.9%(或 25%)。这意味着有约 1500 万美国人(超过当时美国人口的 20%)失去了工作。在某些城市,失业率甚至高达 50%至 80%。
  • 收入锐减:即使是那些幸运地保住了工作的人,工资收入在 1929 年至 1933 年间也下降了 42.5%。普通美国家庭的收入减少了 40%。
  • “胡佛村”(Hoovervilles):数百万美国人无家可归,他们在城市空地上用纸板箱、废弃汽车和碎木搭建简陋的棚户区,讽刺性地被称为“胡佛村”(Hoovervilles),以表达对当时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政策的不满。
  • 饥饿与营养不良:由于物价暴跌和收入锐减,许多家庭食不果腹。垃圾堆里争抢食物残渣的场景屡见不鲜。施粥所(soup kitchens)和食物券(food stamps)成为许多人获取免费餐食和生活必需品的唯一途径。在西弗吉尼亚州等矿区县,营养不良儿童的比例高达 90%。
  • 家庭破裂:贫困的突然降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许多家庭在压力下解体,离婚率和非正式分居率上升,年轻人辍学外出流浪。婚姻率和出生率急剧下降,因为人们担心无法负担家庭。自杀率显著增加 22.8%。

农业与工业的灾难

  • 农业危机:农产品价格暴跌高达 60%。许多农民因此失去土地和家园。加上中西部平原地区多年的过度耕作和干旱,导致了被称为“尘暴区”(Dust Bowl)的生态灾难,迫使数十万农民背井离乡,向西迁徙到加利福尼亚等地。
  • 工业生产停滞:工业生产在 1929 年至 1932 年间下降了近一半。工厂倒闭,矿山废弃,耐用品(如汽车和电器)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价值观的冲击与转变

  • 勤俭节约与自力更生:经历过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一代人深知资源节约和勤俭的重要性。种植食物(如使用 Patriot Seeds 的 Survival Seed Vault 种子库)、学习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食物,以及囤积生活必需品(如 My Patriot Supply 提供的三月应急食物供应,保质期长达 25 年),成为许多家庭的生存之道。
  • 社区与家庭纽带:在艰难时期,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变得尤为重要。亲戚们常常住在一起,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甚至组织“惊喜派对”来为有需要的家庭收集食物和金钱。
  • 性别角色的变化:大规模失业打破了“丈夫是唯一养家糊口者”的传统观念。已婚妇女和母亲进入有偿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创下新高,尽管她们在白领工作中失业较少,但社会上普遍存在限制家庭中只有一人工作的呼声。
  • 社会心理冲击:长期失业和贫困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压力。犯罪率上升,包括凶杀、赌博和自杀。

政府应对:胡佛与罗斯福的策略

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的反应经历了一个从“不干预主义”到大规模干预的转变,这也深刻影响了美国民众对政府角色的看法。

胡佛政府的初步尝试

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1929-1933 年)起初秉持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经济理念,认为政府不应直接干预经济,也不负责为公民创造就业或提供经济援助。他更倾向于通过自愿主义(voluntarism)地方互助来解决问题。

  • 鼓励企业维持工资和就业:胡佛鼓励企业不要裁员或降薪,以维持购买力,但随着经济恶化,企业不得不削减工资和裁员。
  • 公共工程项目:胡佛也推动了大规模公共工程项目,如胡佛水坝(Hoover Dam)和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他鼓励州和地方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如前所述,这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非但没有改善经济,反而加剧了全球贸易的崩溃。
  • 金融援助:胡佛政府成立了复兴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 RFC),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援助,但其 20 亿美元的贷款额度不足以拯救所有银行。
  • 税收政策:胡佛曾因预算盈余在 1929 年减税,但到 1931 年,为平衡预算,他不得不大幅提高税收,将最高所得税率从 25%提高到 63%。一些观点认为,此举可能进一步恶化了经济。

尽管胡佛(Hoover)在任期内实施了多项措施,但由于其政策未能有效遏制经济下滑,他被普遍认为是未能成功应对危机的总统,并在 1932 年大选中惨败给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罗斯福的“新政”(New Deal)

1933 年 3 月 4 日,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就职总统,誓言将采取“大胆、持续的实验”来应对危机。他的“新政”(New Deal)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救济(relief)、复苏(recovery)和改革(reform)计划,深刻改变了美国政府的角色。

  • 银行改革:罗斯福(Roosevelt)上任伊始即宣布“银行假日”(Bank Holiday),关闭所有银行,并随后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Emergency Banking Relief Act)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重组银行体系,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以保护储户存款。这些措施有效恢复了公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
  • 就业与公共工程:新政(New Deal)启动了大量公共工程项目,如平民保护团(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CCC)、公共工程管理局(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 PWA)和工程进度管理局(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为数百万失业者提供工作。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就业,也改善了国家基础设施。
  •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于 1935 年通过,建立了全国性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和残疾援助制度,为美国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安全网。
  • 农业调整:通过《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政府向农民提供补贴,鼓励他们减少产量,以提高农产品价格。
  • 货币政策调整:罗斯福(Roosevelt)废除了金本位(Gold Standard),并禁止私人囤积黄金,以使货币政策更具灵活性,应对通货紧缩。

尽管新政(New Deal)显著缓解了民众苦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但经济复苏并非一帆风顺。1937 年至 1938 年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次“双底”衰退(double-dip recession),失业率再次飙升,部分原因是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紧缩货币政策和罗斯福政府削减开支。关于新政(New Deal)对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影响,经济学界至今仍有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它延长了经济衰退,而另一些则认为它为最终复苏奠定了基础。

全球蔓延与国际影响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绝非美国独有的现象,它迅速蔓延至全球,影响了富裕和贫穷国家。

  •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的传导机制:金本位(Gold Standard)是导致危机全球蔓延的主要机制。美国经济的下滑,导致贸易、资本流动和全球商业信心下降,进而引发其他国家经济衰退。
  • 各国反应各异:不同国家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及其严重程度存在差异。
    • 英国:由于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已经历经济衰退,英国受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最初冲击相对较小,并在 1931 年较早放弃了金本位(Gold Standard),因此恢复速度较快。
    • 德国:德国经济高度依赖美国贷款,危机导致失业率高达 30%,加剧了政治极端主义,为 1933 年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及其纳粹党(Nazi Party)上台铺平了道路。
    • 日本: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对日本影响不大。日本的财政部长高桥是清(Takahashi Korekiyo)实施了凯恩斯主义(Keynesian)经济政策: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贬值,使得日本工业生产在 20 世纪 30 年代翻了一番。
    • 法国:法国受到危机的影响稍晚,但由于坚持金本位(Gold Standard)更久,其复苏速度较慢。
    • 拉丁美洲与欧洲非洲殖民地:这些地区因对美国投资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而受到严重打击。商品价格暴跌,出口需求骤降,导致普遍失业和贫困。
    • 苏联:作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济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甚少,因此几乎未受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影响,反而因其经济稳定而受到一些西方知识分子的青睐。

对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成因及应对策略的讨论,也深刻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经济意识形态(如在8values 所有结果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的理解与权衡。

大萧条的终结与历史遗产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真正终结,普遍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刺激了工厂生产,为大量年轻失业男性提供了参军机会,也为女性提供了工厂就业,从而彻底结束了大规模失业。到 1941 年底美国参战前,国防开支和军事动员已引发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繁荣,消除了最后一点失业痕迹。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留下了深刻的历史遗产,最显著的是政府在经济中角色的戏剧性转变

  • 政府干预成为常态: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之后,联邦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显著扩大。联邦政府支出占 GDP 的比重从 1929 年的不到 3%增至 1939 年的 10%以上。人们普遍接受了政府应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行动、扩大流动性、削减税收和刺激总需求的理念。
  • 金融监管的加强:为了防止类似的银行危机再次发生,美国建立了更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等机构,旨在保护储户和投资者。
  •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的兴起: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理论,主张政府应在经济衰退时通过赤字开支来刺激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尽管其政策在 20 世纪 30 年代并未被主要国家完全采纳,但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 社会安全网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美国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减轻了未来经济冲击的风险。
  • 国际关系的教训: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促使美国在二战后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以防止类似的经济灾难和世界大战再次发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并非资本主义的必然失败,而是误导的政府政策——特别是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未能阻止货币供应量崩溃——所导致的结果。它强调了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确保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性。

财富与机遇:逆境中的成功者

尽管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给绝大多数人带来了巨大苦难,但也有少数人在此期间积累了巨额财富。

  • J. 保罗·盖蒂(J. Paul Getty):这位石油大亨信奉“当所有人都抛售时买入,当所有人都买入时持有”的商业哲学。他在 1929 年股市崩盘期间收购了大量石油公司股票和房地产,赚取了巨额利润。
  • 查尔斯·克林顿·斯波尔丁(Charles Clinton Spaulding):作为美国最大的黑人企业——北卡罗来纳互助人寿保险公司(North Carolina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的负责人,斯波尔丁(Spaulding)通过其销售和营销专长,将公司扩展到火灾保险、银行和抵押贷款领域。他在非洲裔美国人失业率最高时期,仍被视为美国领先的黑人商人。
  • 迈克尔·卡伦(Michael Cullen):他创新性地推出了美国第一家自助式超市——金·卡伦(King Kullen),以低价、大宗商品和充足停车位吸引了精打细算的消费者。
  • 格伦·米勒(Glenn Miller):这位爵士乐团领队在 20 世纪 30 年代成为了流行音乐之王,每周收入近 2 万美元。
  • 吉恩·奥特里(Gene Autry):被称为“歌唱牛仔”的吉恩·奥特里(Gene Autry)在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时期迎来了事业的黄金时代,出演了 40 多部电影,成为西部片票房的佼佼者。他后来还创建了电视和广播帝国,并购买了加利福尼亚天使队(California Angels)。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即使在最艰难的经济时期,商业创新、审慎的投资策略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依然能创造财富。这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个体价值的选择和行动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您对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政治价值观倾向感兴趣,可以尝试进行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深入了解您的个人意识形态。

通过对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全面回顾,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危机并非单纯的数字游戏,它对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不会精确重演,但其韵律却往往惊人相似。正如一句谚语所言:“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将再次发生。” 只有深刻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并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做出明智的抉择,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国家政策,都应注重长远规划、风险管理和对社会整体福祉的关怀。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8values.cc)并附带本文原文链接:

https://8values.cc/blog/great-depression

目录

13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