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歷史、原因與啟示

本文深入探討了20 世紀影響深遠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爆發、深層原因、社會經濟影響、各國應對策略及其長遠的歷史遺產。通過回顧這一關鍵歷史時期,我們旨在理解經濟韌性與變革的重要性,並啟發對個人與社會價值觀(如通過8 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所探討的)的思考。

深度解讀“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歷史、原因與啟示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是20 世紀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全球性經濟衰退,通常被認為始於1929 年,並持續到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這場危機最初在美國爆發,隨後迅速蔓延至全球,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大規模的失業、貧困、工業生產和國際貿易的急劇下降,以及廣泛的銀行和企業倒閉。理解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歷史,不僅能幫助我們汲取寶貴的經濟教訓,也能促使我們思考社會在面對巨大挑戰時,個體與集體如何選擇應對路徑,正如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所揭示的多種政治意識形態(8values political values test )。

大蕭條的序幕:1929 年華爾街股災(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爆發,通常以1929 年10 月24 日的華爾街股災為標誌,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當時,恐慌的投資者拋售了創紀錄的1290 萬股股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開盤下跌11%。儘管當天市場出現短暫穩定,但接下來的“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10 月28 日)和“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10 月29 日)則見證了更為劇烈的下跌,道瓊斯指數在兩天內下跌超過20%,單日交易量達到1640 萬股的新紀錄。

此次股災在短短幾週內抹去了數百億美元的市值,許多投資者傾家蕩產,股票甚至無法以任何價格售出。到1930 年,股票價值已下跌90%。股災雖然是經濟衰退的觸發因素,但多數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它本身並非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唯一原因,而是更深層經濟問題的症狀。

深層原因:經濟的結構性弱點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精確原因仍然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既包括美國國內的結構性弱點,也包括一戰後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

繁榮假像下的隱憂:財富不均與過度信貸

在股災爆發前的“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美國經濟經歷了顯著增長,國家總財富在1920 至1929 年間翻了一番多。然而,這種繁榮並非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 財富分配不均:經濟繁榮的成果並未惠及所有人。財富高度集中,頂層0.1%的富人佔據了近四分之一的稅前收入,而約60%的家庭年收入低於維持體面生活的最低水平(2000 美元)。這種貧富差距為經濟埋下了脆弱的種子。
  • 過度信貸與投機狂熱:新技術的普及(如汽車、收音機、洗衣機)和大規模生產推動了消費主義的興起,然而,大部分消費是通過信貸和分期付款實現的。到1929 年,75%的家具和60%的汽車都是賒購的。股市的飆升更是助長了投機狂熱,人們藉貸購買股票(保證金交易,margin buying),甚至高達股票價值的90%,導致股價脫離基本面,達到不合理的水平。
  • 銀行體系的脆弱性:當時的美國銀行系統缺乏有效監管,許多小型獨立銀行將大量資產貸給股票投機者。一旦股市崩潰,這些貸款無法收回,導致大量銀行倒閉。

政策失誤:金本位、貿易保護主義與貨幣緊縮

一系列政策失誤進一步加劇並延長了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嚴重性。

  •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 :1930 年,胡佛政府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數千種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旨在保護美國經濟免受外國競爭。然而,此舉引發了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導致國際貿易額急劇下降超過50%,全球貿易體系崩潰,反而加劇了經濟危機。
  •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的束縛:一戰後,各國努力重建金本位制,但這種固定匯率體系限制了各國應對經濟衝擊的靈活性。當經濟危機來臨時,堅守金本位(Gold Standard)的國家無法通過貨幣貶值來刺激出口和經濟復甦,反而導致了通貨緊縮和黃金外流。早期放棄金本位(Gold Standard)的國家(如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日本)經濟復甦得更快。
  • 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失誤:聯邦儲備系統(The Fed)在危機初期未能有效履行其“最後貸款人”的職責。在銀行恐慌期間,美聯儲沒有擴大貨幣供應或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反而提高了利率,使信貸更難獲得,導致貨幣供應量急劇收縮35%。這一“大緊縮”(The Great Contraction)被認為是導致一場普通衰退演變為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關鍵因素。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2002 年公開承認:“關於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你們(指米爾頓·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是對的。我們做到了。我們深感抱歉。但多虧了你們,我們不會再犯。”。

社會與經濟影響:觸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對美國乃至全球社會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觸及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大規模失業與貧困

  • 失業潮:到1933 年,美國失業率從1929 年的3.2%飆升至歷史最高點24.9%(或25%)。這意味著有約1500 萬美國人(超過當時美國人口的20%)失去了工作。在某些城市,失業率甚至高達50%至80%。
  • 收入銳減:即使是那些幸運地保住了工作的人,工資收入在1929 年至1933 年間也下降了42.5%。普通美國家庭的收入減少了40%。
  • “胡佛村”(Hoovervilles) :數百萬美國人無家可歸,他們在城市空地上用紙板箱、廢棄汽車和碎木搭建簡陋的棚戶區,諷刺性地被稱為“胡佛村”(Hoovervilles),以表達對當時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政策的不滿。
  • 飢餓與營養不良:由於物價暴跌和收入銳減,許多家庭食不果腹。垃圾堆裡爭搶食物殘渣的場景屢見不鮮。施粥所(soup kitchens)和食物券(food stamps)成為許多人獲取免費餐食和生活必需品的唯一途徑。在西弗吉尼亞州等礦區縣,營養不良兒童的比例高達90%。
  • 家庭破裂:貧困的突然降臨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許多家庭在壓力下解體,離婚率和非正式分居率上升,年輕人輟學外出流浪。婚姻率和出生率急劇下降,因為人們擔心無法負擔家庭。自殺率顯著增加22.8%。

農業與工業的災難

  • 農業危機:農產品價格暴跌高達60%。許多農民因此失去土地和家園。加上中西部平原地區多年的過度耕作和乾旱,導致了被稱為“塵暴區”(Dust Bowl)的生態災難,迫使數十萬農民背井離鄉,向西遷徙到加利福尼亞等地。
  • 工業生產停滯:工業生產在1929 年至1932 年間下降了近一半。工廠倒閉,礦山廢棄,耐用品(如汽車和電器)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價值觀的衝擊與轉變

  • 勤儉節約與自力更生:經歷過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一代人深知資源節約和勤儉的重要性。種植食物(如使用Patriot Seeds 的Survival Seed Vault 種子庫)、學習狩獵、捕魚和採集野生食物,以及囤積生活必需品(如My Patriot Supply 提供的三月應急食物供應,保質期長達25 年),成為許多家庭的生存之道。
  • 社區與家庭紐帶:在艱難時期,家庭和社區的聯繫變得尤為重要。親戚們常常住在一起,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甚至組織“驚喜派對”來為有需要的家庭收集食物和金錢。
  • 性別角色的變化:大規模失業打破了“丈夫是唯一養家糊口者”的傳統觀念。已婚婦女和母親進入有償勞動力市場的比例創下新高,儘管她們在白領工作中失業較少,但社會上普遍存在限製家庭中只有一人工作的呼聲。
  • 社會心理衝擊:長期失業和貧困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壓力。犯罪率上升,包括兇殺、賭博和自殺。

政府應對:胡佛與羅斯福的策略

面對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美國政府的反應經歷了一個從“不干預主義”到大規模干預的轉變,這也深刻影響了美國民眾對政府角色的看法。

胡佛政府的初步嘗試

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1929-1933 年)起初秉持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經濟理念,認為政府不應直接干預經濟,也不負責為公民創造就業或提供經濟援助。他更傾向於通過自願主義(voluntarism)地方互助來解決問題。

  • 鼓勵企業維持工資和就業:胡佛鼓勵企業不要裁員或降薪,以維持購買力,但隨著經濟惡化,企業不得不削減工資和裁員。
  • 公共工程項目:胡佛也推動了大規模公共工程項目,如胡佛水壩(Hoover Dam)和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他鼓勵州和地方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 :如前所述,這項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非但沒有改善經濟,反而加劇了全球貿易的崩潰。
  • 金融援助:胡佛政府成立了復興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 RFC),向瀕臨破產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緊急援助,但其20 億美元的貸款額度不足以拯救所有銀行。
  • 稅收政策:胡佛曾因預算盈餘在1929 年減稅,但到1931 年,為平衡預算,他不得不大幅提高稅收,將最高所得稅率從25%提高到63%。一些觀點認為,此舉可能進一步惡化了經濟。

儘管胡佛(Hoover)在任期內實施了多項措施,但由於其政策未能有效遏制經濟下滑,他被普遍認為是未能成功應對危機的總統,並在1932 年大選中慘敗給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羅斯福的“新政”(New Deal)

1933 年3 月4 日,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就職總統,誓言將採取“大膽、持續的實驗”來應對危機。他的“新政”(New Deal)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救濟(relief)、復甦(recovery)和改革(reform)計劃,深刻改變了美國政府的角色。

  • 銀行改革:羅斯福(Roosevelt)上任伊始即宣布“銀行假日”(Bank Holiday),關閉所有銀行,並隨後通過《緊急銀行救濟法》(Emergency Banking Relief Act)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重組銀行體系,建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以保護儲戶存款。這些措施有效恢復了公眾對金融系統的信心。
  • 就業與公共工程:新政(New Deal)啟動了大量公共工程項目,如平民保護團(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CCC)、公共工程管理局(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 PWA)和工程進度管理局(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為數百萬失業者提供工作。這些項目不僅創造了就業,也改善了國家基礎設施。
  • 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於1935 年通過,建立了全國性的養老金、失業保險和殘疾援助制度,為美國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社會安全網。
  • 農業調整:通過《農業調整法案》(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政府向農民提供補貼,鼓勵他們減少產量,以提高農產品價格。
  • 貨幣政策調整:羅斯福(Roosevelt)廢除了金本位(Gold Standard),並禁止私人囤積黃金,以使貨幣政策更具靈活性,應對通貨緊縮。

儘管新政(New Deal)顯著緩解了民眾苦難,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但經濟復甦並非一帆風順。 1937 年至1938 年間,美國經濟經歷了一次“雙底”衰退(double-dip recession),失業率再次飆升,部分原因是聯邦儲備系統(The Fed)緊縮貨幣政策和羅斯福政府削減開支。關於新政(New Deal)對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影響,經濟學界至今仍有爭論,一些學者認為它延長了經濟衰退,而另一些則認為它為最終復甦奠定了基礎。

全球蔓延與國際影響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絕非美國獨有的現象,它迅速蔓延至全球,影響了富裕和貧窮國家。

  •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的傳導機制:金本位(Gold Standard)是導致危機全球蔓延的主要機制。美國經濟的下滑,導致貿易、資本流動和全球商業信心下降,進而引發其他國家經濟衰退。
  • 各國反應各異:不同國家對危機的應對方式及其嚴重程度存在差異。
    • 英國:由於在20 世紀20 年代末已經歷經濟衰退,英國受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最初衝擊相對較小,並在1931 年較早放棄了金本位(Gold Standard),因此恢復速度較快。
    • 德國:德國經濟高度依賴美國貸款,危機導致失業率高達30%,加劇了政治極端主義,為1933 年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及其納粹黨(Nazi Party)上台鋪平了道路。
    • 日本: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對日本影響不大。日本的財政部長高橋是清(Takahashi Korekiyo)實施了凱恩斯主義(Keynesian)經濟政策:大規模財政刺激和貨幣貶值,使得日本工業生產在20 世紀30 年代翻了一番。
    • 法國:法國受到危機的影響稍晚,但由於堅持金本位(Gold Standard)更久,其複蘇速度較慢。
    • 拉丁美洲與歐洲非洲殖民地:這些地區因對美國投資和初級產品出口的依賴而受到嚴重打擊。商品價格暴跌,出口需求驟降,導致普遍失業和貧困。
    • 蘇聯:作為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經濟與世界其他地區聯繫甚少,因此幾乎未受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影響,反而因其經濟穩定而受到一些西方知識分子的青睞。

對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成因及應對策略的討論,也深刻反映了社會對於不同經濟意識形態(如在8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中所描述的)的理解與權衡。

大蕭條的終結與歷史遺產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真正終結,普遍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爭刺激了工廠生產,為大量年輕失業男性提供了參軍機會,也為女性提供了工廠就業,從而徹底結束了大規模失業。到1941 年底美國參戰前,國防開支和軍事動員已引髮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繁榮,消除了最後一點失業痕跡。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留下了深刻的歷史遺產,最顯著的是政府在經濟中角色的戲劇性轉變

  • 政府乾預成為常態: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之後,聯邦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顯著擴大。聯邦政府支出佔GDP 的比重從1929 年的不到3%增至1939 年的10%以上。人們普遍接受了政府應在經濟危機時期採取行動、擴大流動性、削減稅收和刺激總需求的理念。
  • 金融監管的加強:為了防止類似的銀行危機再次發生,美國建立了更嚴格的金融監管體系,包括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等機構,旨在保護儲戶和投資者。
  • 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的興起: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理論,主張政府應在經濟衰退時通過赤字開支來刺激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儘管其政策在20 世紀30 年代並未被主要國家完全採納,但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在二戰後成為西方經濟政策的主流。
  • 社會安全網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為美國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經濟保障,減輕了未來經濟衝擊的風險。
  • 國際關係的教訓: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促使美國在二戰後更多地參與國際事務,以防止類似的經濟災難和世界大戰再次發生。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並非資本主義的必然失敗,而是誤導的政府政策——特別是聯邦儲備系統(The Fed)未能阻止貨幣供應量崩潰——所導致的結果。它強調了健全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確保經濟穩定中的重要性。

財富與機遇:逆境中的成功者

儘管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給絕大多數人帶來了巨大苦難,但也有少數人在此期間積累了巨額財富。

  • J. 保羅·蓋蒂(J. Paul Getty) :這位石油大亨信奉“當所有人都拋售時買入,當所有人都買入時持有”的商業哲學。他在1929 年股市崩盤期間收購了大量石油公司股票和房地產,賺取了巨額利潤。
  • 查爾斯·克林頓·斯波爾丁(Charles Clinton Spaulding) :作為美國最大的黑人企業——北卡羅來納互助人壽保險公司(North Carolina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的負責人,斯波爾丁(Spaulding)通過其銷售和營銷專長,將公司擴展到火災保險、銀行和抵押貸款領域。他在非洲裔美國人失業率最高時期,仍被視為美國領先的黑人商人。
  • 邁克爾·卡倫(Michael Cullen) :他創新性地推出了美國第一家自助式超市——金·卡倫(King Kullen),以低價、大宗商品和充足停車位吸引了精打細算的消費者。
  • 格倫·米勒(Glenn Miller) :這位爵士樂團領隊在20 世紀30 年代成為了流行音樂之王,每週收入近2 萬美元。
  • 吉恩·奧特里(Gene Autry) :被稱為“歌唱牛仔”的吉恩·奧特里(Gene Autry)在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時期迎來了事業的黃金時代,出演了40 多部電影,成為西部片票房的佼佼者。他後來還創建了電視和廣播帝國,併購買了加利福尼亞天使隊(California Angels)。

這些成功案例表明,即使在最艱難的經濟時期,商業創新、審慎的投資策略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準確把握,依然能創造財富。這提醒我們,在任何時代,個體價值的選擇和行動都可能帶來不同的結果。如果您對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的政治價值觀傾向感興趣,可以嘗試進行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深入了解您的個人意識形態。

通過對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全面回顧,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危機並非單純的數字遊戲,它對社會、文化和個體心理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歷史不會精確重演,但其韻律卻往往驚人相似。正如一句諺語所言:“一切發生過的事情都將再次發生。” 只有深刻理解過去,我們才能更好地為未來做好準備,並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做出明智的抉擇,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國家政策,都應注重長遠規劃、風險管理和對社會整體福祉的關懷。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blog/great-depression

目錄

13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