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二战首相、文学巨匠与世纪政治家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英国政治领袖之一,他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对德作战的胜利。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位传奇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生轨迹及其对全球格局的深远影响。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二战首相、文学巨匠与世纪政治家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 年 11 月 30 日-1965 年 1 月 24 日)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演说家、作家和记者。他曾先后担任第 61 届和第 63 届英国首相(任期分别为 1940 年至 1945 年,以及 1951 年至 1955 年)。丘吉尔在欧洲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黑暗时期,点燃了灯塔,正面应对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他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并在一次民意调查中被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早年经历与军事生涯:从贵族子弟到战地记者

丘吉尔出身于英国贵族家庭。他于 1874 年 11 月 30 日诞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的布伦海姆宫。他的祖先约翰·丘吉尔因在“光荣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而被封为马尔巴罗公爵(Duke of Malborough)。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Lord Randolph Churchill)是第七代马尔博罗公爵的第三个儿子,曾担任保守党政府的财政大臣。他的母亲珍妮·杰罗姆(Jennie Jerome)是美国百万富翁、《纽约时报》股东的女儿。

幼年时期的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由于父母忙于政治和社交,他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他在学校里表现顽皮,“疏懒”读书,成绩不佳,特别不喜欢数学和拉丁文。鉴于他对军事的热爱,他最终在 1893 年 8 月,经过三次考试,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Sandhurst Royal Military College)的骑兵专业。他的理想是“只要什么地方打仗”,就去参军,“一旦仗打好了,就要搞政治”。在军校期间,他广泛涉猎军事、历史、文学和政法方面的著作,擅长写作和演讲。

1895 年,丘吉尔从军事学院毕业,随后投身军旅。他利用假期以记者身份前往古巴,亲身体验了西班牙镇压古巴革命的战争。此后,他随军前往印度,以记者身份采访了印度北部的马拉坎德地区爆发的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并根据稿件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 年,丘吉尔参与了英国征服苏丹的殖民战争,并出版了《河上的战争》。在印度的两年中,他深感知识贫乏,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和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1899 年,丘吉尔辞去军职,以《晨邮报》记者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他在行进途中被俘,随后成功越狱,这一事件使他在英国名声大噪,为他踏入政坛奠定了基础。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照片

步入政坛与党派变迁:一位政治家的成长

越狱事件后,丘吉尔于 1900 年 10 月代表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首次当选议员,开始了长达 61 年的政治生涯。然而,他很快在贸易等政策上与保守党决裂。由于不同意保守党的保护关税政策,他于 1904 年自称“独立的保守党人”,并在 1905 年被取消了党员资格。

此后,丘吉尔转投自由党(Liberal Party)。在自由党政府中晋升迅速,历任殖民地事务部次官(任内推动南非自治)、商务大臣(正式进入内阁)、以及内政大臣。在担任商务大臣期间,他推动了多项社会改革,如矿工每日 8 小时工作制立法,并致力于建立工人失业和伤残保险制度。

1910 年,丘吉尔出任内政大臣,但在处理工人游行罢工时采取了强硬态度而受到指责。1911 年 10 月,他转任海军大臣。他积极推动海军改革,将舰艇燃料由煤改为石油,并主张与德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使海军拨款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反苏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丘吉尔在 1914 年自行下达了海军总动员令。然而,由于指挥失当,英军初期受挫。为打破西线僵局,他提出了攻占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和加利波利半岛(Gallipoli Peninsula)的作战计划,但最终导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精锐部队伤亡惨重。丘吉尔因此遭到猛烈攻击,于 1915 年被免去海军大臣职务。他选择辞职,前往法国前线担任苏格兰皇家火枪营指挥官,亲自参加战争。

1917 年重返政坛后,丘吉尔被任命为军需大臣,任内推动了坦克、飞机等新发明的大规模生产,因此获得了“坦克之父”的称呼。一战结束后,他极度仇视苏俄,认为布尔什维主义(Bolshevism)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他积极策划向俄国白卫军及波兰军队提供军援,并呼吁各国联合武装干涉苏俄。当时,苏俄领导人列宁(Vladimir Ilyich Lenin)称丘吉尔“是苏俄的最大仇敌”。

1922 年自由党惨败后,丘吉尔意识到自由党的衰败,逐渐疏远自由党,并于 1924 年以保守党身份再次当选议员,完成了回归保守党的旅程。他被首相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任命为财政大臣。在任期内,他恢复了金本位制,并削减了防务经费。

反对绥靖政策的“荒漠岁月”

1929 年保守党下野后,丘吉尔辞去一切官职,退出了保守党影子内阁,开始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政治上的荒漠状态”或“在野岁月”。

在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扩张行为对英国霸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丘吉尔是议会中少数对国际形势有清醒认识的人之一,他主张对德意实行坚决遏制和抗击的强硬政策。他认为,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是联合较弱的一方,反对欧洲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他将德国视为最危险的敌人。

他一再呼吁政府加紧重整军备,并主张调整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USSR)的关系,结成反纳粹的“大联盟”。他在 1934 年对苏联驻英大使表示:“希特勒德国不仅威胁着我们英国人,而且也威胁着你们俄国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呢?”

当时,由阿瑟·尼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在英国占上风。丘吉尔强烈抨击绥靖政策,谴责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称其为“欧洲最大的灾祸”和“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坚信,拒绝和丢掉俄国(苏联)的不可缺少的援助,将使英国卷入形势最坏的战争之中。

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政治倾向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决策背后的理念。如果您对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倾向感兴趣,可以尝试进行8values 政治价值观倾向测试,探索在不同维度上(如平等、自由、权威、民族等)您的立场更接近于哪种8values 所有结果意识形态

战时首相:领导英国赢得二战胜利

1939 年 9 月 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张伯伦(Chamberlain)召见丘吉尔,邀请他重新担任海军大臣

由于战事进展不利,以及英法政府宣而不战的“静坐战”局面,张伯伦政府受到不信任动议案的冲击。1940 年 5 月 10 日,希特勒(Hitler)调兵西进的当日,张伯伦下台,乔治六世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丘吉尔邀请其他政党领导人入阁,组建了团结一致的“举国一致内阁”。他在危机中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1940 年 5 月 13 日,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在德国“闪电战”席卷欧洲大陆之际,英军在敦刻尔克(Dunkirk)成功撤退(代号“发电机计划”),撤出 33 万多人。随后,丘吉尔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绝不投降”。丘吉尔断然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领导英国人民进行保卫英伦三岛的战斗。在不列颠之战(Battle of Britain)中,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带领人民击败了德国空军,迫使希特勒无限期推迟登陆计划。

为了改变孤军作战的困境,丘吉尔大力争取美国(USA)的支持。他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在英国美元储备枯竭时,丘吉尔亲自写信给罗斯福(Roosevelt),促成了美国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入侵苏联(USSR)后,丘吉尔立即表示英国将同苏联联合对德作战,并在广播中说,尽管他始终反对共产主义,但在此刻,所有这一切都变得黯然失色了。同年 7 月,英苏两国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的协定。1941 年 8 月,丘吉尔与罗斯福在纽芬兰(Newfoundland)会晤,签署了《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

11942 年 1 月 1 日,英、美、苏、中等 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世界反法西斯同盟(Anti-Fascist Coalition)正式形成。丘吉尔作为同盟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出席了开罗会议(Cairo Conference)、德黑兰会议(Tehran Conference)、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和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等重要会议,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

胜利与败选:开启铁幕演说

1945 年 5 月 7 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丘吉尔向英国人民宣告了胜利。然而,丘吉尔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英国的霸权利益。随着战争胜利,他反苏、反共、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立场日益明显。他甚至命令军事顾问研究紧接着二战进行对苏战争的可能性,并希望保留德军武器,以备苏军攻势继续时重新分发给合作的德国士兵。

在 1945 年 7 月举行的英国大选中,尽管对德战争取得了胜利,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却惨败,工党(Labour Party)在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Clement Richard Attlee)的带领下赢得多数席位得以组阁。对于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被赶下台,丘吉尔无法理解,并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尽管下台,丘吉尔并未退出政治舞台。1946 年 3 月 5 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发表了著名的**“和平砥柱”演说**,即铁幕演说(Iron Curtain Speech)。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Szczecin)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Trieste),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他鼓吹美英联合,共同对付苏联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后来的研究认为,这次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在外交政策上,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政策**,即: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mpire),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英语世界(English-Speaking World),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United Europe)。他认为英国“则是在这三环的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再度辉煌与晚年逝世

1951 年大选中,保守党重夺政权,77 岁的丘吉尔再度出任英国首相。在他的第二任期内,英国于 1952 年成功试制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他继续把英美同盟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并促成了《伦敦-巴黎协定》,使西德加入北约(NATO)。

1953 年,丘吉尔被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嘉德勋章(Order of the Garter),自此被称为“温斯顿·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 KG)”。

同年 12 月 10 日,丘吉尔凭借其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挥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荣获1953 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首位(到 2023 年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英国首相。

1955 年 4 月 5 日,因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丘吉尔正式向女王递交辞呈,退休。辞职后,他仍保留了下议院议席至 1964 年。1959 年,他获得“下院之父”的名衔。1963 年,美国国会授予他“美利坚合众国荣誉公民”称号。

1965 年 1 月 24 日,丘吉尔因中风(Cerebral stroke)去世,享年 91 岁。英国政府为其举行了国葬,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王室成员打破惯例出席葬礼。他最终长眠于出生地布伦海姆宫附近的布雷顿教堂公墓。

卓越的文学与史学成就

丘吉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多产且成就卓著的作家、历史学家。他一生撰写了 26 部共 45 卷(本)专著。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我的早年生活》、《马尔巴罗的生平与时代》(关于其祖先约翰·丘吉尔的传记)、以及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他的长篇历史著作《英语国家史略》(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于 1956 年出版。

丘吉尔的创作具有明显的纪实和自传色彩。他的风格雄浑、粗犷,尤其擅长描绘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刻画历史人物。他的演说美丽动人,响亮精彩,充满超凡的热情和鼓动精神,被新闻媒体评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

在史学思想上,丘吉尔是最后一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辉格史学(Whig History)倡导者。他深受爱德华·吉本(Gibbon)和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影响。他认为历史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军事的,是由伟人推动其向前的。

人物争议与多元评价

尽管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视为带领英国人民取得胜利的民族英雄,但其涉及种族主义和殖民地问题的言行也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在殖民地问题上,丘吉尔极力反对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他对印度民族领袖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抱有极大的憎恨,称他为“半裸的骗子”。据说,在 1943 年孟加拉饥荒肆虐时,他无情拒绝提供粮食援助,并称这是当地人活该,因为他们“像兔子一样生一大群孩子”。

丘吉尔在对待某些民族的态度上,被认为不啻于一个种族主义者。他曾公开表示,不认为英国虐待了美洲的印第安人或澳大利亚的黑人,因为他认为“更强大的种族、更高级的种族来临后他们各就其位罢了”。

尽管存在争议,丘吉尔的领导才能和历史贡献得到了国内外政要和学者的高度认可:

  • 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曾称赞丘吉尔是“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物”。
  • 美国前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称丘吉尔“在战争中,丘吉尔作为领导者是强势、好战和富有鼓动力的”。
  • 中国历史学者陈兼和王斯德称赞其为“本世纪(20 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
  • 美国作家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评价他最令世人关注的成就便是他对纳粹德国的抵抗,称他为保卫西方文化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

个人习惯与传奇轶事

丘吉尔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幽默感的人,他的一些习惯和轶事广为流传:

“胜利”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在公众场合频繁使用字母“V”手势,这一手势代表了英文的 Victory(胜利)、弗莱芒语的 Vrijheid(胜利)和法语的 Victoire(胜利),使其象征意义得以确立并流传下来。

嗜好雪茄:丘吉尔特别爱抽雪茄烟,据说每天最少抽 10 根,一生抽过的雪茄重达 3000 公斤。著名的摄影作品《愤怒的丘吉尔》(The Roaring Lion)便记录了他因雪茄被夺而怒目而视的威严神情。

长寿秘诀:尽管早年体质弱,晚年健康状况也较差,但丘吉尔最终活到了 91 岁。这归功于他广泛的健康爱好,包括军事、音乐、美术和文学。他热爱体育项目,早年喜欢击剑、游泳和骑马。二战期间,他通过织毛衣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以保持冷静和清醒的意识。他曾笑着分享自己的休息方法:“如果有地方坐,我绝不站着;如果有地方躺着,我绝不坐着”。

恩爱夫妻:丘吉尔与克莱门汀·丘吉尔(Clementine Churchill)于 1908 年结婚,他们“一直生活得很美满”。克莱门汀是丘吉尔事业上的支持者和生活上的终生伴侣。丘吉尔曾说:“她是我人生的伴侣,生活的支柱,没有她我就不会成功”。

风趣幽默:丘吉尔以其机智和幽默著称。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女权主义者对丘吉尔说:“温斯顿,如果我是你的妻子,就会往你咖啡杯里放毒药!”丘吉尔温柔地回答:“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喝下去!”

与女王的关系:丘吉尔对伊丽莎白二世女王(Elizabeth II)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高度赞美。他曾说:“我们不可能再找到一位比现在的女王更好的君主了”。在长期的接触中,丘吉尔对女王认真的工作态度印象深刻,甚至因为没有及时阅读重要文件被女王的条理性“吓到”后,此后觐见前总是仔细检阅文件,以免重蹈覆辙。

遗产与后世纪念

丘吉尔的贡献不仅限于政治和军事。1958 年 5 月,在他的倡议和筹集下,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创立了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Churchill College),旨在培养高科技人才。此外,英国还设有以他命名的“温斯顿·丘吉尔纪念基金会”及相关奖项。

他的一生经历了英帝国由强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尽管他晚年承认“我曾取得过很多成就,但到头来却是一场空”,但在 2002 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他仍被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他坚定的意志、卓越的演说能力和在二战中的不屈抗争,使得温斯顿·丘吉尔作为“二战首相”的形象,永远铭刻在历史之中。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8values.cc)并附带本文原文链接:

https://8values.cc/blog/winston-churchill

目录

13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