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二戰首相、文學巨匠與世紀政治家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是20 世紀最偉大的英國政治領袖之一,他兩度出任英國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英國人民取得了對德作戰的勝利。本文將詳細介紹這位傳奇政治家、歷史學家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人生軌跡及其對全球格局的深遠影響。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 年11 月30 日-1965 年1 月24 日)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演說家、作家和記者。他曾先後擔任第61 屆和第63 屆英國首相(任期分別為1940 年至1945 年,以及1951 年至1955 年)。丘吉爾在歐洲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黑暗時期,點燃了燈塔,正面應對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他被認為是20 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並在一次民意調查中被評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早年經歷與軍事生涯:從貴族子弟到戰地記者
丘吉爾出身於英國貴族家庭。他於1874 年11 月30 日誕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的布倫海姆宮。他的祖先約翰·丘吉爾因在“光榮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而被封為馬爾巴羅公爵(Duke of Malborough)。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Lord Randolph Churchill)是第七代馬爾博羅公爵的第三個兒子,曾擔任保守黨政府的財政大臣。他的母親珍妮·杰羅姆(Jennie Jerome)是美國百萬富翁、《紐約時報》股東的女兒。
幼年時期的丘吉爾是一個早產兒,由於父母忙於政治和社交,他很少得到父母的關愛。他在學校裡表現頑皮,“疏懶”讀書,成績不佳,特別不喜歡數學和拉丁文。鑑於他對軍事的熱愛,他最終在1893 年8 月,經過三次考試,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Sandhurst Royal Military College)的騎兵專業。他的理想是“只要什麼地方打仗”,就去參軍,“一旦仗打好了,就要搞政治”。在軍校期間,他廣泛涉獵軍事、歷史、文學和政法方面的著作,擅長寫作和演講。
1895 年,丘吉爾從軍事學院畢業,隨後投身軍旅。他利用假期以記者身份前往古巴,親身體驗了西班牙鎮壓古巴革命的戰爭。此後,他隨軍前往印度,以記者身份採訪了印度北部的馬拉坎德地區爆發的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並根據稿件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 1898 年,丘吉爾參與了英國征服蘇丹的殖民戰爭,並出版了《河上的戰爭》。在印度的兩年中,他深感知識貧乏,閱讀了大量書籍,包括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和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1899 年,丘吉爾辭去軍職,以《晨郵報》記者身份前往南非採訪英布戰爭。他在行進途中被俘,隨後成功越獄,這一事件使他在英國名聲大噪,為他踏入政壇奠定了基礎。
步入政壇與黨派變遷:一位政治家的成長
越獄事件後,丘吉爾於1900 年10 月代表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首次當選議員,開始了長達61 年的政治生涯。然而,他很快在貿易等政策上與保守黨決裂。由於不同意保守黨的保護關稅政策,他於1904 年自稱“獨立的保守黨人”,並在1905 年被取消了黨員資格。
此後,丘吉爾轉投自由黨(Liberal Party)。在自由黨政府中晉升迅速,歷任殖民地事務部次官(任內推動南非自治)、商務大臣(正式進入內閣)、以及內政大臣。在擔任商務大臣期間,他推動了多項社會改革,如礦工每日8 小時工作制立法,並致力於建立工人失業和傷殘保險制度。
1910 年,丘吉爾出任內政大臣,但在處理工人遊行罷工時採取了強硬態度而受到指責。 1911 年10 月,他轉任海軍大臣。他積極推動海軍改革,將艦艇燃料由煤改為石油,並主張與德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使海軍撥款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反蘇立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丘吉爾在1914 年自行下達了海軍總動員令。然而,由於指揮失當,英軍初期受挫。為打破西線僵局,他提出了攻占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和加利波利半島(Gallipoli Peninsula)的作戰計劃,但最終導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精銳部隊傷亡慘重。丘吉爾因此遭到猛烈攻擊,於1915 年被免去海軍大臣職務。他選擇辭職,前往法國前線擔任蘇格蘭皇家火槍營指揮官,親自參加戰爭。
1917 年重返政壇後,丘吉爾被任命為軍需大臣,任內推動了坦克、飛機等新發明的大規模生產,因此獲得了“坦克之父”的稱呼。一戰結束後,他極度仇視蘇俄,認為布爾什維主義(Bolshevism)是對“人類文明的威脅”。他積極策劃向俄國白衛軍及波蘭軍隊提供軍援,並呼籲各國聯合武裝干涉蘇俄。當時,蘇俄領導人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稱丘吉爾“是蘇俄的最大仇敵”。
1922 年自由黨慘敗後,丘吉爾意識到自由黨的衰敗,逐漸疏遠自由黨,並於1924 年以保守黨身份再次當選議員,完成了回歸保守黨的旅程。他被首相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任命為財政大臣。在任期內,他恢復了金本位制,並削減了防務經費。
反對綏靖政策的“荒漠歲月”
1929 年保守黨下野後,丘吉爾辭去一切官職,退出了保守黨影子內閣,開始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政治上的荒漠狀態”或“在野歲月”。
在20 世紀30 年代,隨著希特勒在德國掌權,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的侵略擴張行為對英國霸權構成了嚴重威脅。丘吉爾是議會中少數對國際形勢有清醒認識的人之一,他主張對德意實行堅決遏制和抗擊的強硬政策。他認為,英國的傳統外交政策是聯合較弱的一方,反對歐洲大陸上的軍事霸主。他將德國視為最危險的敵人。
他一再呼籲政府加緊重整軍備,並主張調整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USSR)的關係,結成反納粹的“大聯盟”。他在1934 年對蘇聯駐英大使表示:“希特勒德國不僅威脅著我們英國人,而且也威脅著你們俄國人,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聯合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呢?”
當時,由阿瑟·尼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政府推行的綏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在英國占上風。丘吉爾強烈抨擊綏靖政策,譴責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稱其為“歐洲最大的災禍”和“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他堅信,拒絕和丟掉俄國(蘇聯)的不可缺少的援助,將使英國捲入形勢最壞的戰爭之中。
深入了解歷史人物的政治傾向有助於我們理解其決策背後的理念。如果您對自身的政治價值觀傾向感興趣,可以嘗試進行8values 政治價值觀傾向測試,探索在不同維度上(如平等、自由、權威、民族等)您的立場更接近於哪種8values 所有結果意識形態。
戰時首相:領導英國贏得二戰勝利
1939 年9 月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張伯倫(Chamberlain)召見丘吉爾,邀請他重新擔任海軍大臣。
由於戰事進展不利,以及英法政府宣而不戰的“靜坐戰”局面,張伯倫政府受到不信任動議案的衝擊。 1940 年5 月10 日,希特勒(Hitler)調兵西進的當日,張伯倫下台,喬治六世國王召見丘吉爾,令其組閣。丘吉爾邀請其他政黨領導人入閣,組建了團結一致的“舉國一致內閣”。他在危機中達到了政治生涯的頂峰。
1940 年5 月13 日,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
在德國“閃電戰”席捲歐洲大陸之際,英軍在敦刻爾克(Dunkirk)成功撤退(代號“發電機計劃”),撤出33 萬多人。隨後,丘吉爾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絕不投降”。丘吉爾斷然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領導英國人民進行保衛英倫三島的戰鬥。在不列顛之戰(Battle of Britain)中,他以鋼鐵般的意志帶領人民擊敗了德國空軍,迫使希特勒無限期推遲登陸計劃。
為了改變孤軍作戰的困境,丘吉爾大力爭取美國(USA)的支持。他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在英國美元儲備枯竭時,丘吉爾親自寫信給羅斯福(Roosevelt),促成了美國通過租借法案(Lend- Lease Act )。
1941 年6 月22 日,德國入侵蘇聯(USSR)後,丘吉爾立即表示英國將同蘇聯聯合對德作戰,並在廣播中說,儘管他始終反對共產主義,但在此刻,所有這一切都變得黯然失色了。同年7 月,英蘇兩國簽訂了在對德作戰中聯合行動的協定。 1941 年8 月,丘吉爾與羅斯福在紐芬蘭(Newfoundland)會晤,簽署了《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
11942 年1 月1 日,英、美、蘇、中等26 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世界反法西斯同盟(Anti-Fascist Coalition)正式形成。丘吉爾作為同盟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出席了開羅會議(Cairo Conference)、德黑蘭會議(Tehran Conference)、雅爾塔會議(Yalta Conference)和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等重要會議,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貢獻。
勝利與敗選:開啟鐵幕演說
1945 年5 月7 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丘吉爾向英國人民宣告了勝利。然而,丘吉爾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根本目的是維護英國的霸權利益。隨著戰爭勝利,他反蘇、反共、反對民族解放運動的政治立場日益明顯。他甚至命令軍事顧問研究緊接著二戰進行對蘇戰爭的可能性,並希望保留德軍武器,以備蘇軍攻勢繼續時重新分發給合作的德國士兵。
在1945 年7 月舉行的英國大選中,儘管對德戰爭取得了勝利,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卻慘敗,工黨(Labour Party)在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的帶領下贏得多數席位得以組閣。對於在勝利即將到來之際被趕下台,丘吉爾無法理解,並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儘管下台,丘吉爾並未退出政治舞台。 1946 年3 月5 日,丘吉爾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頓城發表了著名的“和平砥柱”演說,即鐵幕演說( Iron Curtain Speech )。他說:“從波羅的海邊的甚切青(Szczecin)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Trieste),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他鼓吹美英聯合,共同對付蘇聯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後來的研究認為,這次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在外交政策上,丘吉爾提出了“三環外交”政策,即:第一環是英聯邦和英帝國(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mpire),第二環是包括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的英語世界(English-Speaking World),第三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United Europe)。他認為英國“則是在這三環的每一環中都佔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國家”。
再度輝煌與晚年逝世
1951 年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77 歲的丘吉爾再度出任英國首相。在他的第二任期內,英國於1952 年成功試制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他繼續把英美同盟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並促成了《倫敦-巴黎協定》,使西德加入北約(NATO)。
1953 年,丘吉爾被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嘉德勳章(Order of the Garter),自此被稱為“溫斯頓·丘吉爾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 , KG)”。
同年12 月10 日,丘吉爾憑藉其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和他那揮衛人的崇高價值的傑出演講”,榮獲1953 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成為首位(到2023 年為止唯一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英國首相。
1955 年4 月5 日,因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丘吉爾正式向女王遞交辭呈,退休。辭職後,他仍保留了下議院議席至1964 年。 1959 年,他獲得“下院之父”的名銜。 1963 年,美國國會授予他“美利堅合眾國榮譽公民”稱號。
1965 年1 月24 日,丘吉爾因中風(Cerebral stroke)去世,享年91 歲。英國政府為其舉行了國葬,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和王室成員打破慣例出席葬禮。他最終長眠於出生地佈倫海姆宮附近的布雷頓教堂公墓。
卓越的文學與史學成就
丘吉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多產且成就卓著的作家、歷史學家。他一生撰寫了26 部共45 卷(本)專著。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世界危機》)、《我的早年生活》、《馬爾巴羅的生平與時代》(關於其祖先約翰·丘吉爾的傳記)、以及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他的長篇歷史著作《英語國家史略》(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於1956 年出版。
丘吉爾的創作具有明顯的紀實和自傳色彩。他的風格雄渾、粗獷,尤其擅長描繪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和刻畫歷史人物。他的演說美麗動人,響亮精彩,充滿超凡的熱情和鼓動精神,被新聞媒體評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
在史學思想上,丘吉爾是最後一位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輝格史學( Whig History )倡導者。他深受愛德華·吉本(Gibbon)和托馬斯·巴賓頓·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影響。他認為歷史在本質上是政治的、軍事的,是由偉人推動其向前的。
人物爭議與多元評價
儘管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視為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勝利的民族英雄,但其涉及種族主義和殖民地問題的言行也引發了較大的爭議。
在殖民地問題上,丘吉爾極力反對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對印度民族領袖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抱有極大的憎恨,稱他為“半裸的騙子”。據說,在1943 年孟加拉飢荒肆虐時,他無情拒絕提供糧食援助,並稱這是當地人活該,因為他們“像兔子一樣生一大群孩子”。
丘吉爾在對待某些民族的態度上,被認為不啻於一個種族主義者。他曾公開表示,不認為英國虐待了美洲的印第安人或澳大利亞的黑人,因為他認為“更強大的種族、更高級的種族來臨後他們各就其位罷了”。
儘管存在爭議,丘吉爾的領導才能和歷史貢獻得到了國內外政要和學者的高度認可:
- 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曾稱讚丘吉爾是“百年才出現一個的人物”。
- 美國前總統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稱丘吉爾“在戰爭中,丘吉爾作為領導者是強勢、好戰和富有鼓動力的”。
- 中國歷史學者陳兼和王斯德稱讚其為“本世紀(20 世紀)最負盛名的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
- 美國作家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評價他最令世人關注的成就便是他對納粹德國的抵抗,稱他為保衛西方文化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奮鬥。
個人習慣與傳奇軼事
丘吉爾是一個充滿個性和幽默感的人,他的一些習慣和軼事廣為流傳:
“勝利”手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在公眾場合頻繁使用字母“V”手勢,這一手勢代表了英文的Victory(勝利)、弗萊芒語的Vrijheid(勝利)和法語的Victoire(勝利),使其像徵意義得以確立並流傳下來。
嗜好雪茄:丘吉爾特別愛抽雪茄煙,據說每天最少抽10 根,一生抽過的雪茄重達3000 公斤。著名的攝影作品《憤怒的丘吉爾》(The Roaring Lion)便記錄了他因雪茄被奪而怒目而視的威嚴神情。
長壽秘訣:儘管早年體質弱,晚年健康狀況也較差,但丘吉爾最終活到了91 歲。這歸功於他廣泛的健康愛好,包括軍事、音樂、美術和文學。他熱愛體育項目,早年喜歡擊劍、游泳和騎馬。二戰期間,他通過織毛衣來放鬆心情、緩解壓力,以保持冷靜和清醒的意識。他曾笑著分享自己的休息方法:“如果有地方坐,我絕不站著;如果有地方躺著,我絕不坐著”。
恩愛夫妻:丘吉爾與克萊門汀·丘吉爾(Clementine Churchill)於1908 年結婚,他們“一直生活得很美滿”。克萊門汀是丘吉爾事業上的支持者和生活上的終生伴侶。丘吉爾曾說:“她是我人生的伴侶,生活的支柱,沒有她我就不會成功”。
風趣幽默:丘吉爾以其機智和幽默著稱。在一次宴會上,一位女權主義者對丘吉爾說:“溫斯頓,如果我是你的妻子,就會往你咖啡杯裡放毒藥!”丘吉爾溫柔地回答:“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喝下去!”
與女王的關係:丘吉爾對伊麗莎白二世女王(Elizabeth II)從一開始的“不以為然”到後來的高度讚美。他曾說:“我們不可能再找到一位比現在的女王更好的君主了”。在長期的接觸中,丘吉爾對女王認真的工作態度印象深刻,甚至因為沒有及時閱讀重要文件被女王的條理性“嚇到”後,此後覲見前總是仔細檢閱文件,以免重蹈覆轍。
遺產與後世紀念
丘吉爾的貢獻不僅限於政治和軍事。 1958 年5 月,在他的倡議和籌集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創立了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 Churchill College ),旨在培養高科技人才。此外,英國還設有以他命名的“溫斯頓·丘吉爾紀念基金會”及相關獎項。
他的一生經歷了英帝國由強盛到衰落的歷史過程。儘管他晚年承認“我曾取得過很多成就,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但在2002 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進行的一項調查中,他仍被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他堅定的意志、卓越的演說能力和在二戰中的不屈抗爭,使得溫斯頓·丘吉爾作為“二戰首相”的形象,永遠銘刻在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