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萊昂主義(De Leonism)| 8values 政治測試意識形態解讀
深入了解8values 政治測試結果中的德萊昂主義意識形態。本文將詳細探討丹尼爾·德萊昂如何融合馬克思主義與工團主義,主張通過產業工會和政治行動實現社會主義的獨特理論、戰術、與其他流派的異同及其歷史遺產。
什麼是德萊昂主義?結合馬克思主義與工團主義的獨特社會主義願景
在復雜多樣的政治理論光譜中,德萊昂主義(De Leonism)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主義思想流派,由美國理論家丹尼爾·德萊昂所開創,佔據著一席之地。它巧妙地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分析與工團主義的組織形式相結合,描繪了一幅通過產業民主和工人主導的政治經濟轉型藍圖。如果你在8values 政治測試中發現自己與德萊昂主義的理念不謀而合,那麼深入理解這一思想,將有助於你更清晰地把握其核心要義。
核心思想:馬克思主義與工團主義的融合
德萊昂主義的核心在於其“雙線作戰”的策略:同時建立一個社會主義政黨和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產業工會。
- 政治組織(政黨) :主要負責進行政治鬥爭,例如在國會中爭取權力。然而,德萊昂認為,政黨本身並不適合在掌權後繼續保有政治權力。
- 經濟組織(工會) :被稱為“社會主義產業工會”,被視為實現社會變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載體。德萊昂主義設想,工會將最終成為新的政府形式。
在這種設想中,社會主義將是一種非國家形式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社會生產。德萊昂主義旨在建立一種基於“產業線”而非地理區域劃分的產業民主政府。這意味著人們將從他們的特定產業或工廠中選舉代表,而非從居住的城市。最終的願景是一個“社會主義聯邦”(又稱社會主義共和國),甚至可能是一個由多個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的國際組織。
值得一提的是,德萊昂主義內部也存在兩種不同的傾向:威權德萊昂主義和自由主義德萊昂主義。
- 在威權德萊昂主義下,工作場所的民主是共和製的,即選舉人而非政策;規劃是去中心化的,通常被視為一種自由主義立場;政府直接控制經濟。
- 而在自由主義德萊昂主義下,工作場所的民主性更強,選舉的是政策而非人;規劃是中央集權的,這通常被視為一種威權主義立場;經濟反過來控制政府,即人民掌握政府的所有資源進出權力。
革命策略:投票箱與產業工會的雙重路徑
德萊昂主義的革命策略依賴於在工作場所和政治領域同時進行組織。
- 政治行動:工人們將組建一個社會主義政黨並在政治領域進行組織。當該政黨在選舉中獲得足夠的支持並贏得投票時,它將獲得人民的授權。
- 經濟接管:此時,社會主義產業工會應已在工作場所積聚了足夠的力量,工人將能夠控制生產資料。德萊昂主義者將這種勝利後的控制權轉移到工人委員會(由產業工會組織)的行動,稱為對統治階級的“全面封鎖(general lockout) ”,而非無政府工團主義者所倡導的“總罷工”。
- 政府重構:現有的政府將被從社會主義產業工會內部選舉出的新政府所取代。新當選的社會主義政府將迅速制定憲法修正案或其他必要的政府結構改革,然後“無限期休會”(即解散)。
- 產業治理:車間工人將選舉本地車間委員會來繼續生產,並選舉代表參加代表其特定產業的本地和國家委員會。最終,工人還將選舉代表組成一個中央議會,稱為“所有產業的代表大會”,它將有效地發揮國家政府的作用。這些代表隨時可能被罷免。通過這種方式,德萊昂主義將沿產業線重組國家政府,代表由產業選舉產生,而非基於地理位置。
對於德萊昂主義者而言,政黨的主要職責在於政治教育,讓工人認識到廢除資本主義的必要性,並煽動建立具有階級意識的產業工會,最終通過投票箱表達工人階級的革命授權。政黨的目標是奪取並瓦解政治國家,為一種基於產業的參與式民主新政府形式鋪平道路。
德萊昂主義與改良主義的論戰
德萊昂對改良主義(reformism)的強烈反對是其思想的核心要素。他認為,資本主義體制下進行的任何改革都“不值得一提”,甚至將其等同於“反動措施的固化”。這種立場源於他對資本主義經濟運作的“根本性混淆”。
德萊昂未能充分理解所有經濟生產模式在其歷史發展中都會經歷興盛和衰落的階段。他錯誤地認為,早在19 世紀90 年代,資本主義就已經進入了“衰落時期”,並得出“改良毫無意義”的結論。此外,他還信奉一種“工資鐵律”的變體,認為在資本主義下,工人的工資總是下降的,因此為提高工資和爭取改革而進行的鬥爭是徒勞的。
然而,馬克思的觀點與德萊昂截然不同。馬克思認為,實際工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階級鬥爭的程度,並且明確區分了工人的絕對貧困化和相對貧困化。在資本主義的上升階段(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改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能夠為工人階級帶來持久的改善,為未來的革命鬥爭做準備。德萊昂在這一時期反對改革是錯誤的,因為那時的資本主義仍在擴張,並且能夠通過階級鬥爭帶來持久的成果。
即便在資本主義的衰落時期(當持久的改革不再可能時),工人為保護自身免受資本攻擊的日常防禦性鬥爭也是必不可少的,並且是革命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萊昂對此卻不屑一顧,認為除了廢除僱傭奴役制外,所有“改進”都只是“空想”。馬克思則堅持認為,工人通過日常衝突來抵制資本的侵犯,是他們進行更大規模革命運動的必要準備。德萊昂的這種混淆,也導致他在政治上陷入了“議會主義、合法主義和和平主義”,使其實踐與他所鄙視的改良主義趨於一致。
與列寧主義及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的異同
德萊昂主義與列寧主義傳統下的共產主義存在顯著差異。
- 先鋒隊理論對比多數人支持:德萊昂主義的原則形成於19 世紀90 年代,早於列寧1902 年《怎麼辦? 》中形成的先鋒隊思想。德萊昂主義的成功依賴於在工作場所和投票箱中獲得多數人的支持,這與列寧主義認為一小部分先鋒黨應領導工人階級進行革命的觀念形成鮮明對比。
- 政府結構:德萊昂主義設想的政府具有高度去中心化和民主的性質,這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主集中製及其所見的蘇聯的獨裁性質形成對比。儘管列寧曾承認德萊昂的理論對蘇維埃(工人委員會)的建立有一定影響,但也批評德萊昂主義是“不可行”的“左翼共產主義”傾向之一。
- “不可能主義” :由於其反對改良主義的立場,德萊昂主義有時被貼上“不可能主義”的標籤。德萊昂主義政黨因其“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而受到批評。他們拒絕列寧主義和先鋒隊理論,也排斥“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傳統。德萊昂及其追隨者頻繁批評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特別是美國社會黨,認為他們是“改良主義者”或“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
德萊昂主義與無政府工團主義共享某些特徵,例如通過工會管理工作場所。社會主義勞工黨(SLP)曾是主要由無政府工團主義者組成的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IWW)的成員。然而,德萊昂主義的實際區別在於,丹尼爾·德萊昂和現代SLP仍然相信中央政府協調生產的必要性,並主張除了工會行動外,還需借助革命政黨來實現其目標。德萊昂還曾將無政府工團主義者提倡的“總罷工”描述為“物理強力主義”,對此表示否定。儘管與無政府工團主義最相似,但德萊昂主義本身並非無政府主義,而是一種自由意志馬克思主義。
對資產階級民主與無產階級專政的獨特視角
德萊昂主義在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上的立場顯得尤為獨特,甚至“奇異”。
- 對和平革命的信念:德萊昂堅信在美國可以通過投票箱實現和平革命。他將選票視為“文明的武器”,認為任何革命運動都不能忽視它。他甚至認為美國資產階級是“懦弱的騙子”,缺乏“封建”傳統中的“英勇”精神,因此和平革命在美國是可能的,而在歐洲則不然。即使在今天,德萊昂主義的追隨者仍然抱有這種樸素的信念,認為社會主義者贏得國會多數席位後,可以通過一項決議來廢除政府,並將權力移交給社會主義產業工會。
- 與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分歧:然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1 年巴黎公社的經驗之後,修正了他們早期的觀點,明確指出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並為己所用”,而必須摧毀它。德萊昂將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贏得民主之戰”的論述,錯誤地解讀為通過選舉獲勝,而馬克思本意是指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馬克思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民主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階級專政。
- 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拒絕:德萊昂主義拒絕承認無產階級專政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時期的必要形式。他將馬克思使用“無產階級專政”一詞視為“錯誤”。他認為,國家將在一夜之間消失,通過一項解散國家的決議,並將社會權力移交給社會主義產業工會來實現。德萊昂所設想的“產業國家”將是一個純粹的行政管理機構,而非階級統治的工具。他甚至認為,工人階級政治政黨的目標是“純粹的破壞性”,即廢除政治國家後便立即解散。
馬克思和恩格斯則堅持,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種專政本身只是向所有階級消滅和無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過渡時期,國家必須作為階級壓迫的工具,用於壓制資產階級。
儘管德萊昂曾在1907 年的一篇文章中,承認了過渡時期的必要性,並指出無產階級必須進行政治組織,以控制過渡國家並引入社會主義。但這與他長期堅持的核心理論相矛盾,後來的SLP也傾向於忽視這一觀點。因此,德萊昂主義的這種立場,使其在俄國革命爆發時,因布爾什維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非立即將權力移交給產業工會,而將其視為“不成熟的革命”。
歷史足跡與遺產:丹尼爾·德萊昂的影響
丹尼爾·德萊昂(Daniel De Leon) (1852-1914)是美國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人物,他是一位激進的美國工會組織者、社會主義理論家、學者和政治家。他出生於庫拉索島,屬於一個西班牙系猶太家庭,曾在歐洲學習,後移居美國並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學位。
德萊昂於1886 年成為社會主義者,並於1890 年加入美國社會主義勞工黨(SLP) ,次年成為其英文報紙《人民》的編輯,並成為黨內領軍人物。他曾多次競選紐約市市長。德萊昂強烈批評美國勞工聯合會(AFL)的行業工會主義,認為其具有分裂性。為此,他於1895 年協助成立了社會主義行業與勞工聯盟(ST&LA) ,旨在推廣符合社會主義原則的產業工會主義。 1905 年,他還與尤金·V·德布斯和比爾·海伍德一同創建了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IWW) 。然而,由於在政治政黨作用問題上的意識形態分歧,他後來與IWW分道揚鑣,指責IWW被“流氓無賴(the bummery)”控制,並於1915 年成立了底特律IWW(後更名為工人國際產業聯盟),該組織最終於1925 年解散。
德萊昂於1914 年5 月11 日在紐約市去世。儘管他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對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激發了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社會主義工黨的成立。
德萊昂主義運動因其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立場而受到批評。他們未能掌握馬克思主義革命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簡化為由德萊昂確立的教條,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狹隘、內向的宗派,脫離了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運動。他們的“美國例外論”觀點,認為美國的具體情況使得階級鬥爭獨一無二,並拒絕承認其他國家工人運動的經驗適用於美國,加劇了這種孤立。
儘管存在這些爭議和局限性,德萊昂主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堅持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立場,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其政治僵化的體現。然而,其未能反思資本主義衰落的意義、世界危機的性質、階級鬥爭條件的變化等20 世紀共產主義左翼廣泛討論的重大問題,使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停滯不前。
結語:理解德萊昂主義在今日的意義
德萊昂主義是社會主義思想中一個引人深思的流派,它獨特地融合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深度和工團主義的實踐組織力。它強調產業工會作為未來社會結構基石的作用,以及通過投票箱實現和平革命的設想,使其在眾多社會主義理論中獨樹一幟。
儘管德萊昂主義在歷史上也面臨著對其經濟分析、階級鬥爭策略、對資產階級民主的認識以及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否定等方面的嚴厲批評,但其對改良主義的堅定反對和對產業民主的願景,至今仍在社會主義圈子中被研究和討論。
通過了解德萊昂主義,我們得以一窺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上的不同探索與掙扎。如果你對自己的政治立場感到好奇,或者想進一步探索更多意識形態結果解讀,不妨訪問8values 政治測試並進行政治光譜坐標分析,這會為你提供一個有趣的視角來理解自己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