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主義(Trotskyism)| 8values 政治測試意識形態解讀

探索托洛茨基主義(Trotskyism)這一源自列夫·托洛茨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意識形態。本文將詳細介紹其核心理論、與斯大林主義(Stalinism)的衝突、對俄國革命的貢獻及全球影響,助您在8 values 政治測試中更清晰地認識這一複雜思想體系。

8values political test-政治傾向測試-政治立場測試-意識形態測試結果:什麼是托洛茨基主義(Trotskyism)?

在浩瀚的政治思想史中,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無疑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理論家和革命家。他畢生致力於建立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烏托邦社會,儘管這一夢想最終在他周圍崩塌。他以“不斷革命論”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獨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觀點,形成了被稱為“托洛茨基主義”(Trotskyism)的理論體系。這一意識形態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演進,更代表了對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領導下蘇聯官僚體系和反民主思潮的尖銳批判。在8values 意識形態頁面,托洛茨基主義常被視為共產主義光譜中的左翼,儘管其與左翼共產主義存在區別。

托洛茨基的生平與革命歷程

列夫·達維多維奇·布朗斯坦(Lev Davidovich Bronstein),即歷史上的列夫·托洛茨基,於1879 年11 月7 日出生在烏克蘭揚諾夫卡村的一個富裕猶太農家。他從小就展現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敢於挑戰社會秩序。他曾多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但每次都成功越獄。

1903 年,托洛茨基與娜塔莉亞·謝多娃(Natalia Sedova)結婚,育有兩子。在巴黎期間,他結識了娜塔莉亞。他曾參與在倫敦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見證了布爾什維克(多數派)和孟什維克(少數派)的分裂。起初,他致力於彌合兩派之間的分歧。

在1905 年俄日戰爭慘敗後的大規模示威中,托洛茨基在聖彼得堡組織了第一個蘇維埃並擔任主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反戰言論被法國和西班牙驅逐。 1917 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後,他回到俄國,並於同年5 月抵達聖彼得堡。他很快成為一位受歡迎的演說家,並在幾個月後加入了布爾什維克。在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後,列寧擔任最高領導,托洛茨基則成為第二號人物。他被認為是十月革命的“大腦”和傑出戰略家,在彼得格勒起義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托洛茨基在俄國內戰(1918-1921 年)期間,組建並領導了紅軍,取得了顯著勝利。列寧將他視為布爾什維克領導層中“重要角色”,並指出他應該被放在“一個重要位置”,而斯大林則應“顯著降級(甚至被撤職)”。

托洛茨基主義的核心思想:不斷革命論

托洛茨基主義的核心是不斷革命論(Permanent Revolution) ,這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獨特貢獻。這一理論在1908 年出版的《結果與前瞻》中得到闡述,其核心觀點在於:

  • 資產階級的弱點:托洛茨基認為,在落後國家,資產階級無法承擔起徹底的民主革命任務,因此無產階級必須接管政治民主和土地與財富再分配的任務。
  • 階級鬥爭的永久性:他主張,階級鬥爭必須持續不斷,直至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 革命的全球性:托洛茨基認為,只有全世界的革命成功,才能真正實現共產主義,否則革命將無法持久。他強調,落後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如果得不到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直接援助,將無法維持政權並走向社會主義。
  • 反對“兩階段論” :不斷革命論反對那種將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劃分為兩個獨立階段,中間需要一個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觀點。他認為,民主革命可以直接導向無產階級專政,從而將社會主義任務提上日程。

例如,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革命中,托洛茨基認為只有無產階級(作為農民大眾的領導者)才能完全解決民族和民主解放的任務。列寧的《四月提綱》因提出俄國無產階級可能在西方無產階級之前奪取政權並採取社會主義措施,一度被指責為“托洛茨基主義”。

反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堅持

托洛茨基主義與斯大林主義最根本的區別之一在於其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的反對。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可以在蘇聯獨立建成,而托洛茨基則堅信,脫離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支持,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

  • 國際主義的必要性:托洛茨基強調,俄國革命只是世界革命鏈條中的一環。他認為,如果歐洲無產階級無法在短期內奪取政權,俄國將面臨資本主義復闢的危險。
  • 經濟基礎的不足:托洛茨基指出,俄國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基礎,如果沒有最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援助,中國等落後國家將無法通過自身力量“超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
  • 新經濟政策(NEP)的批判:托洛茨基強烈反對列寧於1921 年引入的市場導向的新經濟政策,認為其背離了國家對經濟的完全控制,主張建立模範的指令性經濟。

對斯大林主義的批判與“墮落的工人國家”理論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發動了對托洛茨基的殘酷打壓,這成為了托洛茨基主義發展軌跡中的關鍵一環。斯大林指控托洛茨基在黨內製造分裂,並將托洛茨基1923 年的著作打上“反列寧主義”的標籤。托洛茨基隨後失去了所有重要職務,並於1927 年被開除黨籍,流放到哈薩克斯坦,次年被驅逐出蘇聯,前往土耳其。

  • 流亡中的鬥爭:即使在流亡中,托洛茨基也從未放棄對斯大林主義的批判。他撰寫了《被背叛的革命》(The Revolution Betrayed) 和《希特勒與斯大林》(Hitler and Stalin) 等著作,揭露斯大林的官僚專制和政治背叛。這些著作在全球報紙上發表。
  • 暗殺:斯大林視托洛茨基為“邪惡的化身”和蘇聯所有問題的替罪羊,甚至指控他與希特勒密謀。 1940 年8 月20 日,斯大林的特工雷蒙德·梅爾卡德爾(Ramón Mercader)在墨西哥城用冰鎬刺殺了托洛茨基。次日,托洛茨基去世。
  • “墮落的工人國家”理論(Degenerated Workers' State) :托洛茨基將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描述為“墮落的工人國家”。他認為官僚機構為了維護自身特權,阻礙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因此,托洛茨基主張在蘇聯進行“政治革命”而非“社會革命”,推翻斯大林政府,但保留國有化的生產關係,因為他認為國家生產資料所有製是“無產階級國家基礎”的體現。

斯大林將托洛茨基主義定義為:否認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可能性、否認將農民納入社會主義建設、否認黨內鐵的紀律、承認黨內派別自由。一些歷史學家甚至認為,托洛茨基與斯大林具有相似的極權主義思想。

托洛茨基主義的策略與實踐

托洛茨基主義不僅僅是一套理論,它也包含了一系列具體的政治策略和實踐主張。在8values 政治測試的政治光譜坐標中,這些實踐傾向通常位於左側。

  • 先鋒隊理論(Vanguard Party) :托洛茨基主義保留了列寧的先鋒隊理論。他認為,非工業化國家的民眾無法獨自領導革命,因此需要由工人階級和受過教育的馬克思主義者組成的先鋒隊來領導,以防止資本主義民粹主義政黨上台。然而,一些批評者認為托洛茨基主義在強調“黨內民主”和“黨派自由”方面,扭曲了列寧的先鋒隊理論,這可能導致黨內分裂。
  • 統一戰線策略(United Front) :托洛茨基是共產國際早期(前四次代表大會)的關鍵人物,幫助將布爾什維克的戰略和策略推廣到歐洲各地。他主張統一戰線是聯合革命者和改良主義者進行共同鬥爭的策略,同時爭取工人轉向革命。在他被流放後,他仍繼續主張在德國和西班牙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列寧也支持統一戰線策略,認為應利用“一切機會爭取群眾盟友”。
  • 經濟發展觀:托洛茨基提倡快速工業化和農業自願集體化。他反對斯大林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概念,主張利用對外貿易加速投資,通過比較係數系統引導投資。他還支持對富裕農民(富農和新經濟政策下的商人)徵收累進稅,以資助工業化和農業合作社。
  • 文化與科學態度:托洛茨基在《文學與革命》中探討了藝術與俄國革命的關係,捍衛知識分子的自主性,並支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和愛因斯坦相對論。他認為文化發展將促進工業和技術進步,並視無產階級文化為“臨時和過渡性”的,為建立超階級文化奠定基礎。他還支持泰勒制(Taylorism)與列寧一同用於行業的科學管理。

歷史的爭議與批判

托洛茨基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在其歷史進程中也面臨著廣泛的爭議和批判。

  • 與布爾什維克及孟什維克的區別:托洛茨基最初試圖彌合佈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的分歧。他在1905 年革命中的立場與布爾什維克相似,但與孟什維克有根本區別。儘管他後來加入了布爾什維克,但與列寧在黨組織問題上存在分歧。
  • 對農民作用的評估: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被批評為低估了農民的革命性,否認了工農聯盟的可能性。他認為農民缺乏政治意識,僅是一種需要被領導的力量,而非創造歷史的主體。而斯大林則通過將工人、貧農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擴大了革命基礎。
  • 來自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的批評
    • “無產階級電視” :批評托洛茨基主義吸引特權階層,言行不一,忽視農民,並在社會主義國家遭遇反革命時“幸災樂禍”。
    • 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莫伊塞·J·奧爾金(Moissaye J. Olgin)認為托洛茨基主義是“工人階級的敵人”和“顛覆性力量”,最終演變為“反革命陰謀”。菲德爾·卡斯特羅也稱托洛茨基主義為“錯誤的立場”,後來成為“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庸俗工具”。
    • 左翼共產主義者:一些人認為十月革命從一開始就是極權主義的,因此托洛茨基主義與斯大林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沒有根本區別。
    • 帝國主義工具論:一些批評者,如哈帕爾·布拉爾(Harpal Brar)等人,認為托洛茨基主義是“帝國主義的工具”,在工人運動中扮演分裂角色,阻止工人階級為社會主義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他們甚至聲稱托洛茨基主義者將帝國主義的謊言重新包裝成“列寧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的遺產與當代影響

儘管爭議不斷,托洛茨基主義作為一種獨特的政治意識形態,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有一些組織和運動繼承其思想。

  • 第四國際(Fourth International) :1938 年,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建立了第四國際,旨在推動全球無產階級革命,並反對斯大林主義。第四國際的綱領性文件《資本主義的垂死掙扎與第四國際的任務》(The Death Agony of Capitalism and the Task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即“過渡綱領”,被認為是托洛茨基主義最全面、最精煉的總結。
  • 全球托派運動: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對非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共產主義思想家產生了數十年的影響。在許多國家,如阿根廷(FITU)、法國、德國、希臘、英國、美國、葡萄牙、土耳其、斯里蘭卡、加拿大、墨西哥、巴基斯坦、巴西等地,都有現代托派組織活躍。例如,在美國,儘管托派運動處於邊緣地位,但它仍然週期性地爆發出一定的政治能量,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 對其他左翼運動的影響:托洛茨基主義被許多人視為“可以接受的共產主義面孔”,代表了沒有被斯大林腐化的蘇聯的另一種可能性。
  • 理論遺產:托洛茨基逝世前,他堅守其革命理想,對人類的社會主義未來充滿巨大的樂觀。他的著作被視為新一代革命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他所提出的理論和歷史分析,對今天的社會和政治挑戰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結語

托洛茨基主義是二十世紀政治思想中的一股重要潮流,它由列夫·托洛茨基的獨特理論和他在俄國革命中的關鍵作用所塑造。其核心主張如不斷革命論和對斯大林“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的批判,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留下了深刻印記。

儘管托洛茨基主義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分裂和來自不同政治派別的嚴厲批判,但它所倡導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工人民主和對官僚專制的抵抗,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對托洛茨基主義的全面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其複雜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深度。如果您對自己的政治傾向感興趣,不妨嘗試8values 政治測試,探索托洛茨基主義在現代語境下的定位。

想深入了解更多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訪問8values 官方博客意識形態列表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文章,轉載必須註明出處(8values.cc)並附帶本文原文鏈接:

https://8values.cc/ideologies/trotskyism

目錄

10 Mins